任建平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有所提升,為患者提供優質、方便、安全的服務成為各醫療機構的共同目標。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醫療的護理環節,它將所采取的措施圖表化,更具針對性、有效性,使繁瑣的護理醫療服務變得井然有序,進一步提升了護理質量。本文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老年白內障手術患者的護理中,探討對提升護理滿意度的作用,特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期間行使過白內障手術的200例老年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期間行使過白內障手術的20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1.0±5.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白內障的診斷標準,200例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均自愿參與其中,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數字隨機分配的方式將患者劃為觀察組(100例)與對照組(100例),觀察組中男55例,女43例,年齡60歲-81歲,平均年齡(70.5±10.2)歲;對照組中男57例,女45例,年齡61歲-81歲,平均年齡(70.0±9.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傳統護理模式下對對照組患者展開基礎圍手術護理。觀察組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出相應的臨床護理路徑表格,臨床護理嚴格按照上面計劃展開工作,每日由監督小組成員監督計劃執行度,如有突發狀況需改變擬定計劃時應如實做好記錄,其臨床護理路徑包含的步驟、方法及內容如下:
(1)入院第一天:護理人員應多主動和患者交流,介紹醫院環境、主要負責醫生和護士,緩解其內心陌生感,消除不良心理情緒。有效溝通過程中掌握病人心理特點,并分析患者對白內障疾病的認知度,對認知不足的患者給予詳細宣教,講解有效治療方案,爭取患者治療時能良好配合。(2)入院1-2天:進行必要的術前準備,對白內障疾病認識仍不夠清楚的患者進行再次宣教,使病人主動配合手術治療。隨即再交代手術相關事宜,如手術安排時間、責任醫生護士的介紹、治療過程、術前準備等,使病人對治療有大概的了解。另外還應協助患者進行系列術前檢查,有視力檢查、色覺檢查、眼底、眼內壓檢查等等,經過周密分析嚴格手術指證。術前還應做調整眼位、轉動眼球訓練,以便手術的順利進行。(3)術中第3天護理,護士幫助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以最佳的狀態面臨手術,臨近手術協助病人擺好體位,再次交代術中注意事項,使其配合治療。術中嚴密觀察患者心理變化和行為變化,以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術閉常規處理后指導患者注意休息,勿揉眼,嚴禁低頭,盡量抑制咳嗽、噴嚏,不擅自清洗患眼等[1]。(5)術后護理:護理人員密切觀察術眼是否有滲血現象,嚴格清洗消毒術眼、定期換藥、給予抗生素來積極預防術后并發癥的出現,眼部局部包扎護士還對病人進行必要的安全護理,隨著病情的好轉對患者進行眼壓視力測試。(5)出院指導:患者符合出院標準后準予出院,指導病人日后健康用眼,避免用眼過度、身體過分勞累,定期復查,若發現問題立即入院隨診。出院前給予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回收有效問卷統計滿意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組間護理滿意度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卡方中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9%,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90%,數據分析護理滿意患者例數,觀察組顯著多于對照組(=7.7922,p=0.0052).
3.討論
白內障是多發于老年群體的常見眼科疾病,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有機體老化、代謝異常、局部營養障礙等,眼球晶狀體蛋白質發生變性而發生了視力渾濁現象,隨著病情的進展會直接導致患者失明,是現今公認導致病人失明的首要原因[2]。治療白內障目前尚無特效藥物,當下多采用手術治療方式治療,而護理質量的好壞直接關聯著治療效果,目前醫院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范圍已經較為廣泛,它以時間為軸,清楚地計劃出患者每一天要進行的治療和護理,使臨床醫療服務更加規范化,將心理干預、健康宣教、圍術期護理等依次良好地串在一起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3]。本次研究著重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因此得出了臨床護理路徑在改善老年白內障手術患者護理滿意度中作用良好的結論。
參考文獻
[1]侯華麗.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白內障手術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66-68,71.
[2]田曉芳,胡小英.在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患者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35):460-461.
[3]王燕萍,鄧向花,曹亞等.臨床護理路徑對老年白內障手術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職業與健康,2013,29(19):2574-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