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蕾蕾

【摘 要】 目的:評估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對大腸息肉術后創面的影響。方法:大腸息肉術后患者90例,隨機分成兩組:一組術后予培菲康(A組)。一組術后未給藥(B組)。統計患者1月內創面愈合成效和不良反應現象。結果:A組創面無明顯炎癥性反應的占85.4%。B組創面無明顯炎癥性反應的占66.7%。結論: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能促進創面愈合,抑制腸道炎癥反應,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治療的不良反應。
【關鍵詞】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 大腸息肉摘除術后
結腸息肉包括腺瘤型息肉與非腺瘤型息肉,腺瘤型息肉可以定義為癌前病變,如患者長期不處理,可能進展至腸癌,該類型息肉,建議患者行內鏡下摘除術,預防進展至腫瘤。內鏡下治療療效確切,但腸息肉術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創面難以愈合,炎癥性損傷,便血等并發癥,故予微生態制劑(選用培菲康)做對比試驗研究創面愈合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內鏡下腸息肉摘除術患者90例,所有患者病理報告提示為腺瘤型息肉,予行內鏡下治療。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齡為38-68歲,平均年齡53歲。其中48例患者術后予培菲康1月為研究組。42例患者出院后未予給藥,為對照組。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培菲康膠囊630mg bid治療,療程1月。對照組未服藥。1月后予復查腸鏡觀察患者息肉創面愈合情況。
1.3 觀察指標[5]
腸息肉摘除術后,如腸鏡見息肉術后如創面明顯充血、水腫,則判定為存在創面愈合欠佳。如創面輕度充血水腫,則判定為愈合良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研究組有效率為85.4%,對照組有效率為66.7%,研究組明星高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腸息肉,特別是腺瘤型息肉,屬于腸癌的癌前病變,發現后應盡早行內鏡下治療,但行內鏡治療后可能存在創面愈合不良情況,培菲康可以改善患者創面愈合。培菲康能改善患者創面愈合,可能與補充患者益生菌同時,抑制雜菌生長減少炎癥刺激及炎癥反應有關。
綜上,培菲康等益生菌可以提高腸息肉術后創面愈合情況,應作為術后常規用藥。
參考文獻
[1]陳方、姚莉亞、潘勇裕 培菲康在腸道菌群失調中的雙向調節作用 中國醫藥導刊 2008年3期
[2]王聰戀、殷桂香 微生態制劑在較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臨床療效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6年17期
[3]王一鳴、高娟 大腸息肉內鏡治療進展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 2011年2期(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