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音樂史》是高師音樂學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該課程對于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的音樂知識視野,對日后的音樂教學、研究、創作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將通過教學講解法、多媒體影像法和討論式教學法闡述《中國音樂史》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教學;策略
中國音樂史是高師音樂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掌握該課程的基本內容、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不僅對于學生日后進入中小學從事音樂教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為其開展音樂研究、音樂創作等都會帶來很大的幫助,由于該課程屬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所以對于通過音樂表演技能考試進入高師音樂專業學習的本科學生來講,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并不是很高,本文就該問題談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與同仁們共勉。
1 生動有趣的講解教學
不懂中國歷史難以講好中國音樂史。因為中國音樂史就是從中國歷史中分離出來與音樂史發展相關的系統理論知識,早期的音樂不僅留存于世的曲譜屈指可數,可供欣賞的音像資料也為數不多,很難尋覓。因此,用大量枯燥的名詞堆砌起來的語言音樂就顯得十分蒼白無味,如果將這些重要的知識點以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解,學生們既喜愛聽,又容易識記。劉再生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一書(下稱簡述)就將很多重要的知識點通過具有故事情節的歷史記載進行描述,既突出了知識性,又強調了趣味,如在講我國最早的音樂家夔一節中,用夔的 “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一言為主標題,緊緊圍繞對夔的一些歷史記載,用文、白對照的方式講述夔的音樂才能和他在音樂上建立的歷史性功績,深入淺出,妙趣橫生。再如,在講漢代的樂府音樂時,李延年這個歷史人物是不得不讓學生記住的一個重要音樂家,但是僅僅講講他的音樂成就,也許學生不會有深刻的印象,記憶起來就非常困難。《簡述》中對李延年的介紹緊扣歷史事實,不僅講明了李延年的生平、職位、音樂能力和悲慘的命運,還介紹了他的長兄李廣利這位威震西域,功勛卓著的大將軍——海西侯,以及得寵于漢武帝而被其立為李夫人的“妙麗善舞”的妹妹,千言之內,兄妹三人的傳奇故事扣人心弦,立刻激起學生們的興趣。 講課的境界不在于把書本上的內容一字不差的講給學生聽,而在于如何把重要的知識點同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巧妙的結合起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充分的感染學生的求知識興趣和動力,有了求知的興趣和動力,課堂的教學時間自然也就被放大和延伸了,就像德國劇作家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所言“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當他們獲得了他們感興趣的東西的時候,你的點化也許就為他們沖動的獵奇提供了線索。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過教師的講課表演讓學生對教師所講的知識產生興趣,學生的聽課興趣又會激勵教師的講課激情,當教與學產生了相互激勵效應時,教學效率也自然因此而倍增。生動有趣的講解與教師厚重的歷史知識積淀是密不可分的,同時充分的備課、教學內容的巧妙設計和講解方式的創演是獲得教學成功的重要環節,另外,選擇適當的教材和參考書也為良好的教學設計提供重要的教學材料。
2 耳濡目染的多媒體影像教學
成功的教學無外乎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聽覺與視覺的聯動能力強化知識的理解與吸收,“根據認知負荷理論,多媒體學習就是試圖通過言語表征和圖像表征互補,減少學習者的外在認知負荷,使學習者盡快從淺層語義表征與視覺影像達到命題表征與心理模型,增加生成負荷空間,促進深層理解。”[1]《中國音樂史》課程中的教學主要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音樂作品及其音樂理論的發展革新為重點內容開展教學,這些內容又必須與中國音樂歷史文化背景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生通過文字和語言的作用生成初步的思維感知認識。而“當學習者利用先前知識建立言語模型和圖像模型的聯系,并在先前知識的基礎上調整這些聯系時,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便得到加深和提高。”[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從圖像上將學生初步的思維感知通過視覺中所反應的造型、色彩、動態模式具象化,還可以通過聽覺中所感知到的音響的強弱變化、高低變化、音色變化、聲音的長短變化形成審美刺激。當視覺刺激與聽覺刺激同時作用于大腦時,原本抽象和枯燥的文字內容才能活態化的長久存儲于學生的記憶當中。從中國音樂史的本體內容及其所延伸出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來看,中國音樂史當中既包含了很多理論性很強的專業知識,如各歷史時期的樂器樂律、音樂理論、美學思想等等,還包含了大量的音樂作品、戲曲戲劇及其歌舞、說唱等綜合藝術門類,因此,使用集影像、情景、音響、動態、色彩于一身的多媒體綜合藝術影像手段開展教學是較為理想的教學手段,學生可以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知識,提升學習興趣,同時使教學內容得到有效拓展,一舉多得。當然,教師在選取與剪輯制作影像作品時,應“在多媒體學習系統中整合各種多媒體要素,為微觀層次設計原則提供一種綜合框架。”[3]既要緊扣教學內容,還要情節緊湊,重點突出,使知識性與趣味性、觀賞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 主題明確的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是合作學習與教師個別指導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在以課堂集體教學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培養合作、學會創新,既體現全面性、全體性,又體現差異性。”[4]該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參與性、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討論式教學可分為辯論型討論,演講型討論,問答型討論等。
1、集體討論,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開展討論,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弄明白一個問題,由此,學生可以多視角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觀點,供大家橫向比較、辨別和判斷,最終得出正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或答案。集體討論的好處是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分析、辨別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集體討論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引導工作,把握好討論的方向和節奏,適時肯定或給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或答案。
2、辯論型討論,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正反方辯論組,教師提前設計好辯題,辯題可以是一組一個,也可以由若干個組就一個辯題開展辯論,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準備充分的答辯資料,然后可一組一組開展辯論。辯論型討論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合作精神,很好地調節課堂教學氛圍,寓教于樂。
3、演講型討論,可以由學生自擬題目,然后通過演講的形式,擺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留有一定的時間供同學們提問和解答,可設演講組和提問組,演講組每人選一個主題目演講,提問組3-5人,每人在演講內容范圍內向演講者提一個問題,由演講者解答,提問者可追加1-2個問題,若演講者回答問題錯誤或不準確,提問者必須給出標準答案。這種討論形式可以充分發揮演講者的主導作用,將自己的觀點引入小組成員中,激發小組成員的探索熱情,有時思想的沖突和觀點的差異又反作用于演講者,因而促進了個人觀點和小組成員觀點的轉化與融合。
討論式教學是拓寬學生認知視野,強化學生的學習由“要你學到我要學”轉化的最佳途徑,通過“我要學”的觀念轉變,課程教學時間得到了有效地延申,學生學習《中國音樂史》的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注釋
[1]、[2]、[3]劉儒德,趙 妍,柴松針,徐 娟,多媒體學習的認知機制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總第203期)
[4]王麗琳,宗軍.討論教學實踐芻議[J].南京金專學報,1998(1):48.
作者簡介
董常睿(1976-),女,陜西省西安市,講師,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