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峰

【摘 要】 目的:評價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價值。方法:研究對象為80例貧血患者,根據貧血類型分為甲組35例溶血性貧血、乙組45例缺鐵性貧血,并選取同期接受血液檢驗的40例健康人為丙組,觀察比較三組的血液檢驗指標。結果:甲組的RBC、Hb、RDW水平與乙組相比,甲丙兩組的Hb、RDW水平于乙組,甲乙兩組的MCV、MCH與丙組相比,均存在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的特異性、靈敏度、符合率分別為65.50%、94.55%、75.50%,乙組的特異性、靈敏度、符合率分別為69.20%、97.02%、78.25%。結論:臨床可通過血液檢驗指標診斷貧血,而且還能鑒別不同類型的貧血。
【關鍵詞】 血液檢驗 貧血 鑒別
貧血為一種臨床常見病,主要與身體營養狀況、系統疾病相關,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發育。根據貧血發生機制不用,可將貧血劃分為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而臨床應根據貧血類型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1]。因此臨床治療前首先應進行必要的血液細胞檢測,明確具體的貧血類型。本次研究中,研究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與健康人的血液檢查結果,評價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中作用,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從2016年2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貧血患者,根據貧血類型分為甲組35例(溶血性貧血),男20例,女15例,年齡為15-70歲,平均年齡為(34.68±9.60)歲,乙組45例(缺鐵性貧血),男25例,女20例,年齡為14-72歲,平均年齡為(35.12±9.47)歲,兩組患者均經血清鐵蛋白以及地中海基因確診,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頭暈、乏力、厭食、皮膚蒼白、心悸等癥狀;丙組40例(健康人),男24例,女16例,年齡為17-68歲,平均年齡為(33.22±7.42)歲,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情況進行比較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分別取研究對象空腹狀態下的3mL靜脈血,測定患者的外周血紅蛋白水平、白細胞以及廊小板,同時研究對象均接受生化檢測。根據檢驗結果鑒別診斷臨床癥狀,并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制定嚴格的檢測說明書。
1.3 觀察指標
統計比較三組研究對象的各項指標水平,主要包括紅細胞含量(RB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Hb、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并統計甲乙兩組血液檢測特異性、靈敏性以及符合率。
1.4 統計學分析
該次研究中所有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21.5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均用均數加減表示,并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三組研究對象的血液檢查情況
甲組的RBC、Hb明顯高于乙組、丙組,RDW水平低于乙組,甲丙兩組的Hb、RDW水平高于乙組,甲乙兩組的MCV、MCH明顯少于丙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甲乙兩組患者檢測的特異性、敏感性以及符合率
甲組的特異性、靈敏度、符合率分別為65.50%、94.55%、75.50%,乙組的特異性、靈敏度、符合率分別為69.20%、97.02%、78.25%。
3 討論
貧血為臨床血液疾病范疇,是一種癥狀,并不是指具體的疾病,各種疾病均會合并貧血情況,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生活工作。患者受不同原因而引發的貧血會有相似的血液學特征以及臨床表現,可總結為若干綜合病征,比較復雜。而且貧血為一個慢性過程,并無明顯的臨床表現以及特異性,多不被患者所重視,這樣不利于患者身體健康,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2]。
臨床分析貧血發生因素較多,包括造血功能障礙、溶血、缺鐵等系統疾病,均會導致患者發生貧血癥狀。臨床根據貧血發生原因以及具體癥狀,劃分為不同貧血類型,常見的貧血類型為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確定貧血類型后臨床應選擇對應性的治療方案,但當前臨床并無快捷有效的貧血類型診斷方法,比較常用的診斷方法為血液細胞檢測[3]。利用血液檢驗方式對貧血分型診斷,并結合用基因檢測等專業性方法可提高診斷率,但基因檢測技術具有較高的專業要求以及技術要求,當前多數中小醫院不具備實現該檢測方法條件,因此,多數基層醫院仍主要采用血液檢驗進行貧血分型,而且這種檢驗方式操作成本低,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意義[4]。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溶血性貧血患者的RBC、RBC/MCV水平均高于缺鐵性貧血、健康人,缺鐵性貧血患者的RBC、Hb低于溶血性貧血、健康人,溶血性貧血與缺鐵性貧血兩組的MCV、MCH水平明顯低于健康人。經綜合診斷,溶血性貧血特異性、靈敏度、符合率分別為65.50%、94.55%、75.50%,缺鐵性貧血特異性、靈敏度、符合率分別為69.20%、97.02%、78.25%。這表明血液檢驗用于診斷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的靈敏度、符合率較高。
綜上所述,采用血液檢驗方法診斷貧血類型操作簡單,準確率較高,可廣泛應用到基層醫院中。
參考文獻
[1]鞠淑艷,王少華.160例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35):89-90.
[2]王小芬,姜兆華.臨床貧血患者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的意義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6):74-76.
[3]梁麗麗.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30):34-35.
[4]程敏,馮梅.血液檢驗各參數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藥實踐,2015,24(11):867-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