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方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閱讀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越來越多的紙質出版物被數字出版物取代。在數字出版如火如荼的進程中,知識產權問題一直是制約數字出版的一個重要問題。本論文就數字出版的概念和類型進行闡述、就當前數字出版中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數字;出版;版權;保護
數字出版是人類文化以數字化的傳承,它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等高新技術基礎上,融合并超越了傳統出版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出版產業。數字出版通過數字形式存儲和傳播信息,讀者必須使用各種形態的計算機(如平板電腦)或者具有計算機特征的智能終端(如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進行閱讀。它強調在內容、生產模式、運作流程、傳播載體、閱讀消費和學習形態上的數字化 。它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增長最快的傳播手段,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數字出版與電子出版有什么區別呢?電子出版是從圖文的編輯、制作到發行,所有信息都以統一的二進制代碼的數字化形式存儲于磁、光、電等介質中,信息的處理與傳遞借助計算機或類似的設備來進行。電子出版中的“電子信息”可以是數字化的,也可以是模擬化的。所以目前學術界和業界更傾向于用“數字出版”來取代過去常用的“電子出版”的表述 。
1 數字出版的特征和類型
數字出版的基本特征是數字化。它信息量大、閱讀方便、檢索快、互動性強;出版周期短,零庫存還不會斷檔、絕版、脫銷;省去了印刷、裝訂、儲運等環節,降低了生產成本;能實現無紙化傳播,綠色環保;信息可通過網絡高速傳播,信息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同時不受地域和國界的限制;其超文本、多媒體功能,使信息傳播方式具有強大生命力;作者和讀者可以在網上交流,及時溝通出版物的信息。能夠實現個性化服務,按需出版;能實現網上即時數字結算;降低了出版的門檻,更多的人可以自行出版和發行圖書。
數字出版根據載體的不同,可以分為以網絡為載體的網絡出版和以光盤、磁盤為載體的非網絡出版。兩者在復制、發行過程中有區別,但也可以相互轉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出版成為數字出版的主流。
網絡出版是指以互聯網為載體、以計算機或智能終端閱讀使用的出版行為和方式。其創作、交稿、審稿、編輯、出版、發行等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根據所使用的網絡類型的不同,網絡出版可以分為:使用互聯網的網絡出版(即目前人們常說的網絡出版),使用局域網和廣域網的網絡出版,使用移動通信網絡的手機出版等。其中手機出版,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通信網絡的覆蓋面擴大,已成為目前數字出版的主要形式之一。
數字出版產品的種類很多,常見的產品主要有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地圖、數字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數據庫出版物、手機出版物等。其中的手機出版物包含的手機小說、手機游戲越來越受到中青年用戶的青睞。數字出版產品有三種主要的傳播途徑,分別是有線互聯網、無線通訊網和衛星網絡等。
2 數字出版中侵權問題日益突出
我國數字出版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真正起步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2000年之后,網絡出版逐漸成為數字出版的主流。原新聞出版總署在2003年發文,正式批準了可以從事網絡出版業務的50家出版單位,我國網絡出版事業從此刻起步入了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網絡出版產業鏈逐步形成。2014年傳統出版積極擁抱互聯網,企業全面進行數字化轉型,我國數字出版物的品種更加豐富,從事數字出版的員工隊伍更加龐大,數字閱讀方式覆蓋范圍更加廣闊。根據《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年12月19日的報道,2014年我國數字出版的規模達到2540.35億元,同比增長31.25%。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數字出版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知識產權難以保護是數字出版發展中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數字出版在信息生產、加工和處理的計算機化、網絡化大大方便了信息被復制和抄襲。在網絡出版中,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往往很隱蔽,很難被發現;被侵權或盜版的作品能迅速傳播;網上下載、復制、上傳和轉發的成本幾乎為零;網絡傳播廣,造成的危害也大;網絡侵權行為取證困難。這些特點使得保護知識產權的成本和風險很高,而侵權的成本和風險卻很低。
隨著數字出版的蓬勃發展,數字作品的侵權案件越來越多。以中文在線為主導,多家出版機構發起成立了“在線反盜版聯盟”。從2005年成立至今,已經有上千起數字作品侵權維權案件,其中非常有名的侵權案是“中文在線訴蘋果公司侵權案”。中文在線獨家擁有信息網絡傳播權的16部作品,包括《康熙大帝》等著作。蘋果公司未經中文在線的授權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將這些作品上傳到蘋果的應用程序商店,供蘋果用戶付費下載。從2012年1月,中文在線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一審的判決結果是蘋果公司侵權,蘋果公司不服判決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2013年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的結果是維持一審判決。蘋果公司還是不服,又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2016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駁回蘋果公司再審申請,該侵權案才最終結束。歷經四年的時間,中文在線最后贏得了官司,蘋果公司被判賠償中文在線60余萬元。
網絡閱讀行業的權利人很多都是普通的個人作者,創作投入的成本較小,個人作者對版權的保護意識缺乏,也沒有強大的組織來支持,維權積極性不高。這些原因使得網絡閱讀的版權保護之路發展緩慢。艾瑞發布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因為盜版的問題,2014年國內PC端付費閱讀損失達43.2億元,移動端付費閱讀收入損失達34.5億元。侵權行為會給作者和權利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和名譽損失,所以版權保護問題不解決,直接影響到數字作品來源和權利人經濟收入,這將會制約數字出版業的發展。
3 數字出版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3.1 關于數字出版的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數字出版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實踐中需要借助出版領域基礎性的法律法規,如《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等,對數字出版行為進行規制。所以對數字出版作品的界定,作者和出版者、運營商的權利范圍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款闡述。
數字出版的發展方向已由單純的數字作品向多媒體數字作品發展,多媒體數字產品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但是,對于多媒體的法律屬性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解釋,其著作權保護問題也是一直存在爭議。著作權法的條款中,沒有明確多媒體產品應該屬于哪個范疇,對于那些運用多媒體方式創作的數字出版物,在著作權法中找到恰當的所屬類型有很大難度。
3.2 數字出版作品版權保護實施艱難
傳統意義上講,版權就是作者或其他具有同等權利的著作人,對于當下的各種形式的作品享有的權利與義務的總和。傳統的出版侵權可以找到物證、人證,認定也很明確。數字出版作品的侵權形式與傳統出版區別明顯:數字出版作品的復制、傳播更容易;成本更低;形式更多樣;取證更困難。在數字出版領域中,作者大批量授權的可能性很難實現,作者、數字出版者、受眾以及運營服務商之間的作品授權層面的問題逐漸突顯出來。互聯網的匿名性特點使得很多創作者在發表作品時使用網名,沒有實名認證,使得數字作品在創作主體的認定上存在困難,極易產生版權糾紛。
3.3 權利人維權之路艱難
數字出版的相關權利人有作者、出版社、數字出版商、網絡平臺運營商等。很多作者與出版單位簽訂圖書出版合同的時候,對數字出版權的授權沒有約定,或者有約定但是條款含義模糊不清;獲得數字出版權的出版單位越權,向其他機構提供轉授權;產品代理商和平臺運營商不具有版權的單位,進行虛假授權;作者和出版社約定不清,雙方都對外授權,造成重復授權;數字出版商未經權利人授權擅自使用作品;平臺運營商利用法律規定的模糊地帶或原則性規定,鼓動網友上傳未經授權的數字作品、鼓勵軟件開發商未經數字內容權利人的授權,自行開發應用軟件,試圖轉嫁數字版權授權風險。還有一些大型數字出版商,在和作者簽合約時,要求作者提供獨家授權,處于弱勢的作者有苦難言,這將會導致數字資源被壟斷。數字出版各平臺之間,作者、出版商、代理商與平臺之間的數字版權糾紛層出不窮。
當前著作權的擁有者與網絡運營商之間信息與技術不對稱的情況普遍存在,很多作者處于弱勢地位,一旦出現數字版權領域的糾紛,作者維權很艱難。像上文中提到的中文在線訴蘋果公司侵權的案件也是歷經周折,耗時四年才塵埃落定。更有個人作者的文章未經授權被使用、轉載的情況,通常是官司打贏了,對方賠償款還不夠作者支付律師費。再加上數字出版侵權行為的隱蔽性,罪證難以收集,維權時間成本大,嚴重的削減了權利人維權的積極性。
3.4 廣大網民缺少數字作品版權保護的法律意識
廣大網民對網絡作品版權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法律意識缺乏。很多的網站經營者未經權利人同意私自提供數字產品在線閱讀、復制、轉載和下載;也有很多的讀者隨意下載、復制、傳播數字作品,擅自將他人作品發布到網絡上讓更多的人免費閱讀、使用。這些行為會給著作權人、數字出版者、運營商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和名譽損失。
4 數字出版版權保護問題的解決之道
4.1 建立、健全數字出版的法律、行政法規
在數字出版飛速發展的今天,建立專門的關于數字出版的法律、法規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通過修正現有的版權法律法規,在著作權法中明確數字出版物的概念、屬性、版權保護方式;另一方面推動制定關于數字出版專門性法律法規,對數字出版和版權保護的概念、特征、類型,數字出版權利人的認定、權利范圍,數字出版物的授權、轉授權、版權交易等問題等做出更為細致、公正、合理的闡述。同時,加強對數字出版及網站用戶的注冊和監管,采用實名制注冊;建立并健全數字版權類登記的相關內容與制度。
對于數字出版中的多媒體作品在沒有單獨提出這個名稱前,以參照著作權法中有關“匯編作品”的規定進行初步保護。
4.2 積極研發數字版權保護技術
目前數字出版企業在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方面采用較多、較為成熟的技術是數字版權保護技術(DRM)。它通過加密、數字水印、身份認證等方式保護數字資源不被非法傳播和盜用。DRM技術保證網絡圖書不能被復制,保證圖書內容、定價、出版社信息不能被篡改,保證網絡圖書可以計數,可以控制網絡圖書的二次傳播。DRM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版權保護問題。目前由于一些原因只有方正Apabi和部分國外的網絡圖書采用了DRM技術。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是我國新聞出版業的重大科技工程,于2011年啟動以來,業界眾多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聚集各自的力量研發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與系統,并進行應用示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會有更新、更好、成本更低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出來。
4.3 提高權利人的版權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
加大版權保護,首先要從權利人自身做起。通過宣傳、培訓等強化各類與數字出版相關人群的版權意識。出版單位制定嚴格的版權管理體系,圖書授權鏈條要清晰,確保圖書版權在流轉時的合法性,建立版權信息庫、問題處理、版權維護長效工作機制。對外權利人提高反盜版意識,對發現的侵權行為積極主動維權,加強對自身數字出版作品的保護。著作權人和出版社也可以向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授權,由其來管理網絡出版的著作權使用。
對于網絡運營商,要加大宣傳,要讓其明確數字作品版權保護的概念和法律法規,在傳播作品之前必須取得權利人的授權,避免侵權現象發生。如果權利人短期內聯系不到,網絡運營商也可以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解決網絡出版的版權使用問題。
4.4 培養廣大網民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
向網民和消費者大力宣傳數字作品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建立數字版權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拒絕購買、使用非正常渠道獲得的數字版權作品,確保數字出版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同時要加強行政監管,對于侵犯作者或出版社的數字作品版權的行為加大懲罰的力度,提高賠償金額,引起網民和消費者的普遍重視。
5 結束語
2015-201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中指出:數字出版多項標準制定取得重大進展。電子書內容系列13項標準、《數字版權唯一標識符(DCI)》《版權權利描述元數據》《版權服務基礎代碼集》等5項基礎性標準,以及《中小學數字教材加工規范》等行業標準正式發布。
在數字版權保護方面:“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研發任務已全部完成,并通過第三方測試。數字版權保護立法工作取得新進展:2015年2月,《最高法院關于適用<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15年11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強化了對網絡行為和網絡犯罪的監管,增強了對數字版權網絡著作權的刑事司法保護。2015年底,國務院印發《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版權局印發了涉及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轉載、網盤服務等方面的多項規范性文件,對相關領域的數字版權保護方面給予了明確指示和規范。
進入“十三五”時期,數字出版被納入新興文化產業范圍,國家對數字出版的推動力度持續加大。隨著數字出版物的標準化、數字出版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人民版權意識的提升,數字出版業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王旭輝.技術視角的傳統出版改革與發展[J].傳播與版權.2014(1):49
[2]匡文波.《數字出版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7-10
[3]竇新穎.“數字出版第一股”的版權保護之道[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6.06.03
[4]翟永興.我國數字出版的版權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J].傳播與版權. 2015(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