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峰
摘 要: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發展中的黃金時期,也是生理成熟的重要階段,是心理上的斷乳期。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往往會表現出成熟的外表,幼稚的內心。如果這個時期學校和家長忽略了青少年的發展,他們會出現很多問題,或自甘墮落,或引起犯罪。青少年的成長問題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青少年發展;不利因素;家庭;學校
一、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孩子的行為習慣、思想動態都會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那么,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呢?
1.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家長普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和心理,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一旦發現有落后于其他孩子的苗頭,就會給孩子施加壓力,或者將孩子送入各種輔導站、培訓班,不管孩子是否愿意,美其名曰加強孩子的學習,培養孩子的興趣。他們沒有跟孩子探討過,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長久下去,孩子會變得逆來順受、得過且過,效果適得其反,而家長也只會越來越著急、越焦慮。
2.父母未起到榜樣作用
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家長對孩子的榜樣作用強過嘴上教育百次,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起模范帶頭作用。唯有自己做到了,在教育孩子時才有底氣,有說服力。但有些家長以父母自居,教育孩子的時候覺得孩子得聽、得做,但對自己就另當別論了。這樣會導致孩子嘴上接受教育,心理產生反感,行為叛逆。
3.父母的教育方式過于嚴厲,缺乏鼓勵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缺乏科學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更多的家長有一種“小孩子不打不成材”的觀念,認為唯有打才能讓孩子長記性,才有教育效果。所以,社會上才會出現那么多“虎爸”“狼媽”。青春期的孩子有強烈的叛逆行為,有較強的自尊心,如果不做好有效溝通,打罵式的教育方式只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甚至將他們逼入極端。
4.壓制孩子成長中的好奇心
對于正在發育的青少年來說,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都會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如果沒有正確的講解和引導,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會使他們在探索過程中多走彎路。
5.缺乏有效的溝通
很多家長認為,大人是一家之長,對孩子反復講道理,喋喋不休,在溝通的時候不是以問題為中心,而是以家長的教育為中心;不以開導為主,而以訓斥為主。更有甚者認為自己有權利鞭打孩子,這樣只會使家長與孩子的心離得越來越遠。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獨立,家長更應該尊重孩子,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6.過分看重學習成績
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孩子的全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做人更為重要。當前,家長往往把學習成績當成衡量孩子前途的一項重要指標。其實,在各行各業的成功者中,有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也有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只是每個學生的興趣和志向不同,當他們找對了方向,通過努力都能夠成為一名成功人士。
二、學校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1.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
(1)現在的學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們基本上沒有吃過苦,更別說餓過肚子。所以,家長、學校、社會對他們更多的要求就是讀書,從上學開始就是讀書。問他們為什么讀書,更多的學生認為是父母讓他們來讀書的。
(2)學生變了,學校教師也得跟著變,不能用老一套的做法教育學生。在變的過程中,學校要做好引導工作。首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學習,不能一味地采地填鴨式教學。其次,用學生自己探討或者案例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最后,升華到民族大義,小則為自己的小家,大則為國家。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發自內心地學習,學習也會變得愉快輕松。
(3)傳統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嚴師,“嚴師出高徒”。年紀越大的教師要求越嚴,但對青春期的學生來說,很少臣服于教師的威嚴,更多的是叛逆。要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首先得讓學生愛上你,才會認真學習這門課。很多教師認為自己高高在上,這樣只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缺少親切感。放下身段,融入學生,教師會看到不一樣的學生。
2.現行高考體制的壓力
“學而優則仕”,人們在追逐功名利祿時死讀書,有些是為了報效祖國,但更多的是為了自己。今天,在高考選拔制度下,學生也是一味地讀書,為了分數讀書,逃避社會現實。“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現在的學生缺乏社會實踐能力以及生活經驗,使他們成為“高分低能”的產品。因此,教學應該以實踐為基礎,脫離了現實,再好的理論都是行不通的,遲早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