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姣
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那么,究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才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呢?下面我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合理編組是基礎
“合作學習”采用的是班組授課與小組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每個學生都必須參與,因此劃分合作學習小組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構建合作小組時,應注意結構的合理性。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人數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個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數太少也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三是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可以是組間男女生的互換或流動,也可以是組間某些角色的互換或輪換,還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學生始終處于控制地位,有的學生始終處于從屬地位,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二、和諧師生關系是前提
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保持單向交往效果較差,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保持雙向交往效果較好,而能獲得最佳效益教學的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促使教學活動中的所有成員都進行雙向交往,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以小組為單位,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上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體現了以人為本,學生是學習自身發展的主體的學生觀,它提供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和條件。但是在長期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影響下,教師總在不自覺地建立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嚴,無論是在課上還是課下,師生之間很難打開心鎖,暢所欲言。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教師首先應正確看待學生,建立起一種以“民主平等、愛生尊師和教學相長”為特征的的新型師生關系。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有賴于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努力,但其關鍵因素在于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要求:(1)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應信任學生的能力,更應尊重學生。教師要既做先生,又做學生,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取得學生對你的信賴,此時教育教學才有可能走向自由。如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困難時,老師此時一定要用心去點撥學生,啟發他的思維,切不可簡單生硬地要求學生坐下,一定要給學生回答正確創造條件。(2)以身作則,以理服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教師應時刻注意自身形象對學生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注意言行一致,為人師表,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對學生起表率作用;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平易近人,平等、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與學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3) 發揚民主,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功能。不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在真理面前師生平等,在人格面前師生平等,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聽取學生對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4)教師應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牢固師生關系。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師不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帶進課堂,以自己的情趣變化對待學生。雖然人的情緒會直接影響行為,但作為教師這崇高的職業,應克服一切因情緒變化而帶來的對教育教學和師生交往不利的因素,把握住自己,嚴謹對待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受到學生的尊敬,才能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和牢固。
三、積極的課堂氣氛是關鍵
小組合作學習要想發揮其合作功能,教師還應營造一種學習氛圍。課堂氣氛是什么?我認為,課堂氣氛是一種感覺,但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情緒及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制約學習者的學習態度、情趣。
營造一個和諧的、愉快的、友好的、充滿激勵和希望的課堂環境,會促使學生產生合作的興趣,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積極合作,共同學習。也只有這樣,在小組學習討論爭辯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才可能呈開放狀態,而不同程度的思維相互碰撞,往往會引發創造的火花,從而開闊學生思路。同時,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進行廣泛的交流,正確的、錯誤的、全面的、片面的、簡單的、復雜的各種認識差異也都展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各種認識矛盾的交鋒中集中正確意見,選擇最佳思路,總結一般規律,這個過程是學生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是思維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獲得知識,而且發展了思維,并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合作學習是教師落實面向全體的有力手段,它體現了學生合作的集體智慧,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組織學習,促進競爭,提升了學生的好奇心、成功欲,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開放、民主、自主、愉悅的氣氛中馳騁思維、各抒己見,感悟知識,共同探究。
“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讓老師和學生攜起手來,在合作學習的天地,各展所長,互助互學,徜徉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