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肖倩
摘 要:該文分析了我國服裝工業對服裝人才培養的需求,指出如何培養出適應服裝產業新要求的創新人才和實用人才是服裝院校和服裝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并以我國不同類型服裝專業人才應有的培養模式為研究媒介,通過對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環節等幾方面進行總結分析,深入研究了如何提高服裝院校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服裝工業 服裝人才培養 服裝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c)-0165-02
1 我國服裝工業現狀
作為出口大國,中國服裝業在20世紀后半葉飛躍發展,形成了完整的服裝產業體系。自2008年開始,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擴散滲透進各國,進而影響各國實體經濟,而我國針對于歐美的服裝出口市場也出現明顯萎縮趨勢。在進入21世紀后,歐美等發達國家針對我國設置的貿易障礙和服裝電商的迅猛發展,更加嚴重影響了服裝出口貿易和國內服裝零售業發展。
目前我國服裝業工業整體水平不高,依舊停留在“制造”階段。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人工和產品成本持續上升,使得我國服裝出口價格方面的競爭力下降,出口的價格優勢已無法與東南亞的低廉成本相比。追究其根源,主要表現在產品結構上。中低檔的商品所占比重較大,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小。我國眾多品牌服裝,大多缺乏品牌的創新能力,無論是內銷零售或是出口,均無競爭力。在出口方面,大多數企業仍處于為國外品牌代工的初級階段,無品牌意識。創造出我國自主的、具有競爭力的品牌服裝,將成為決定我國服裝未來生存狀態的拐點,而如何培養出適應服裝產業新要求的創新人才和實用人才,也是服裝院校和服裝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2 服裝專業人才培養類型
2.1 我國服裝專業人才教育現狀
我國服裝專業教育經過20多年的努力,現已發展成為包含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含高職)和研究生教育等涵蓋藝術、工程和技術等專業的門類齊全的服裝專業教育體系。由于服裝專業教育起步相對其他學科較晚,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2.2 我國服裝專業人才培養類型分析
為適應現代服裝產業的發展狀況,根據服裝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的類型大體上分為中等專業教育、大專(含高職類)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
人才結構“階梯狀”理論模式,將社會人才分為了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四大類。對于高、中等專業教育,則是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中等專業教育的培養,主要對應的為行業的職業技術崗位,根據企業需求,培養方向應使學生掌握較強的服裝工藝技術技能,成為高級技術工人。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清晰準確地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大專(含高職類)教育及一部分本科職業教育的高等教育,其對應的培養目標為企業的專業崗位群,具備較強專業實踐能力的實用型、復合型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是我國現階段服裝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核心。
普通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是培養具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并具有一定創新意識的專門人才。以服裝工業生產為依據,培養設計師或理論和審美素養較高的服裝專業人才。
3 服裝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
3.1 以企業需求為目標
服裝專業的中、高等教育必須與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圍繞企業需求,來進行人才的素質培養。
專業和課程設置方面與企業需求接軌,適應企業發展需要,培養能為企業所用的專業技能。
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對應市場的職業技能訓練,增強學生的動手、反應能力。
3.2 藝工結合
根據我國服裝產業和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辦學理念立足于藝術與技術兩大模塊,服裝設計專業教育應做到藝術與技能培養并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我國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相較于其他國家,過于注重藝術性,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入學前必須參加并通過全國美術聯考,教學計劃中藝術美感方面的訓練課程占較大模塊,學院派教學整體輕視工程技術性。這就導致大部分學生在工作中設計追求藝術理想化,設計的款式不符合市場需求,或者樣衣和大貨生產環節不能自如監控,這與我國的服裝產業需求極端不匹配。企業需要的是有服裝理論和工藝技術完美結合的設計人才,而非只會畫效果圖,對服裝結構和工藝不太重視的設計師。參照國外高等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國內大部分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教育已開始注重藝術與技術兩項能力的共同培養。
4 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實踐環節
4.1 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
4.1.1 校企合作,“第一課堂”使理論課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
學校的實踐課程因課程考核、上課地點等種種因素限制,無法真正做到按照企業模式和標準進行實踐教學。通過校企合作的項目,每門實踐課程可以做到利用企業的資源,有目的性地開展實踐教學環節,而非以往課程的模擬過程。在實踐環節中,針對企業需求進行產品的開發、設計、生產過程,使課程作業變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4.1.2 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增加教學目標的準確性
除了參加大量服裝設計大賽、工藝技能大賽等技能考核外,在“第二課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讓學生與廠家、公司接觸,參與公司投標和產品研發環節,從服裝設計、面料、結構和工藝、生產管理、具體制作,提高專業技能,了解行業標準和模式。促進教學與生產的結合,使作品(成品)接受市場的檢驗,提高服裝設計意識和技術技能。
4.1.3 重視綜合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
畢業前的綜合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及技術、技能的綜合體現,是與企業接軌的重要環節。在學校的實習基地中,在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的指導下,學生參與企業產品生產,經過市場調研、產品預測分析、款式設計定位、生產成本核算、產品質量、銷售模式等一系列的環節,掌握服裝生產、管理、運營等各方面的整體運作知識,提高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
4.2 加強服裝教學的實踐環節,推進產、學相結合
(1)建立并不斷擴大服裝教學實習基地,強調深入服裝設計、工藝、生產、管理、營銷第一線的實踐。
(2)校企雙方簽訂人才培養協議,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以確保人才培養模式符合企業需求。
(3)針對企業崗位需求,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定期由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擔任導師開設相關課程。
5 結語
中國服裝工業的類型以及人們的消費水平等實際情況,決定了培養適應工業化成衣生產人才的大框架,而我國從事服裝高等教育的院校缺乏各自的辦學特點,培養出的學生總體素質相似,缺少的能力也基本相同。應該結合本地區地域特征和學校特色,校企合作,發揮院校的特長和優勢,與企業共同培養出真正能夠滿足我國服裝工業現代化發展需求的服裝人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R].2004.
[2] 李強.改變出口模式提升寧波服裝業競爭力[J].山東紡織經濟,2005(1).
[3] 孟靈靈,柏欣.工科院校服裝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紡織教育,2016(5):112-113.
[4] 劉艷春,王海倫.高職院校服裝專業與校企合作的實踐探索[J].教育探索,2016(3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