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 要:中學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既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更是中學歷史教學理論研究的必然發展方向。本文對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培養要注重的問題進行探索,希望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思維能力;基礎課程改革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歷史學系應該通過對歷史史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在基礎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人們會已經意識到歷史學科綜合思維能力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本文結合中學歷史教學實踐活動,從歷史思維角度著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習慣,以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概念
思維是指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與規律的概括。“沒有歷史思維,史學便無所談起。歷史認知過程以及歷史解釋系統的生成,就是歷史思維發生作用的重要過程。”學者白月橋先生認為,歷史思維的核心在于運用歷史史料,真實、科學、具體地再現歷史。于友西則認為,“歷史思維的本質在于搞清楚歷史是什么”。歷史思維主要從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和聯系的角度來考察歷史以及社會問題。
歷史學科思維能力是指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并預見未來的重要能力。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強調歷史事實。從核心層面而言,歷史學科思維能力主要是指在歷史學科思維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分類
1.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根據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主要可以分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首先,歷史形象思維是學生認識歷史的首要前提。一般而言,歷史學科形象思維主要包括感知、想象、代入等相關心理活動。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形象活動非常活躍,但往往又是不完整或者是錯誤的。為此,教師應該在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插入相關錄像資料,對經典歷史進行重構和還原,以豐富學生的想象過程。當然,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大膽想象,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其次,高中階段學生身心逐漸成熟,學生思維活動除卻形象思維外,抽象思維同樣越來越顯著。抽象思維,即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不同,無法用具體的形象進行思維,而是從事物抽象出來的概念、理論、規律等進行思維。從這方面而言,歷史形象思維在于感知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表象。歷史抽象思維則在此過程中解釋歷史現象本質,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教會學生“歷史是什么”,還應該鼓勵學生探索“歷史為什么會這樣”,讓學生能夠全面地、科學地判斷歷史問題,提升自我歷史思維。
2.思維三元理論
美國耶魯大學斯騰伯格首次提出思維三元理論,即分析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分析性思維主要是指分析、判斷、對比、比較、評價以及檢驗等能力。創造性思維則包括發現、想象、生成以及假設等能力。實用性思維則涵蓋實踐、運用和實現等能力。與傳統智力理論側重于學業智力不同,思維三元理論不僅僅重視IQ式智力,也同時強調情境性智力。
三、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
1.關注學生的思維特征
高中生身心發展的核心特征在于思維能力的增強。首先,形式思維日趨成熟,辯證思維開始發展。形式思維反映的是歷史相對靜止性,屬于低級性質思維;辯證思維則主要反映史事的區別和聯系,屬于高級性質思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這些問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其次,思維獨立性增強。高中生喜歡探尋事物本源,會逐漸形成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第三,創造性思維逐步形式。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
2.關注歷史的學科特征
首先,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歷史資料不等于歷史本身。再現歷史,處理史料,就必須對歷史史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歷史史料選擇應該多元化,只有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培養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首要條件。
其次,歷史具備綜合性特征。歷史學科所包含的內容過于廣泛,這使得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必然反對割裂歷史、孤立史實,通過對史料進行綜合性剖析來了解歷史史料的相互聯系。
第三,歷史學科具備發展性特征。歷史發展性特征要求歷史學科反對靜止地對待史實和概念。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培養要求必須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問題,更加深刻地理解個性,認識共性,解釋歷史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1]武守志.論歷史思維[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4):56-57.
[2]葉小兵.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