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山
摘 要:新視角下的小學課堂,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權利、空間和自由,讓學生的思維、情感都得到提高。教師應該適當放權,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守護者、建設者和創造者。
關鍵詞:自主;聯想;求異;遷移
關于自主,法國當代思想家茨維坦·托多羅夫闡述得很深刻,即針對外部強加標準的解放運動和由我們自己選擇的新標準的建構運動。自主是自己選擇的新標準,那么我們應該注重獨學、獨自思考和自主探索。特別是對于小學生,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建構、自我反思、自我調整。新視角下的小學課堂,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權利,更多的空間和更多的自由,讓學生的思維、情感和心靈都得到滋養和提高。在課堂上注重知識的聯想、遷移、求異等,也許能更快地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
一、自主之一:“聯想”不可或缺
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學生的聯想能力不可或缺,正所謂“腳不能到達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不能到達的地方,心能到達”。作為一種學習方式,聯想包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古到今、由內到外等。教師要引領學生“浮想聯翩”,并以此建構自己的生活、情感、思想和觀念。引導學生聯想的課堂是有彈性、有張力的,并具有無限延伸發展的可能。
例如,在教學《游園不值》中“小扣柴扉久不開”的“扣”字時,聯想賈島“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中“敲”字的由來;教學《月球之謎》時,聯想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聯想在立足課文的基礎上,開啟了師生心靈的大門,比傳統意義上的單線條閱讀更為絢麗多姿,也更能激活學生的心靈和情感。
教師對教學前的規劃、教育細節的把握要“細”,要深入學生學習的核心地帶,如此才能給學生創造聯想的時機與可能。特別是語文教學,往往一個詞語就連帶起不少詞群、句群和意象群,甚至連帶起一個故事、一種文化、一種情致。既然窗里窗外都是語文,都是“泉眼、小鳥、詩歌”,那么,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聯想的翅膀翱翔在語文廣袤的田野上。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視野是廣闊的,收獲也是沉甸甸的。
二、自主之二:“遷移”不可或缺
“一個教師若任由自我長期處于休眠狀態,不僅會讓自己陷入止步不前的窠臼,而且會讓學生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淖”。但如何從“休眠狀態”中醒來,如何從“窠臼、泥淖”中跳出,則需要教師敢于堅守,善于創新。教師要充分放權,處理好“扶”和“放”的關系,以此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
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奇怪的大石頭》,主人公李四光就是一個提問題的高手,一個善于自我設疑、自主反思、自主探究的人。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環節:第一,問題:第四紀冰川怎么只帶來了一塊大石頭呢?第二,圖片:第四紀冰川、唐古拉山冰川、北極冰川等資料。第三,辯論:“許多年”“直到”“才”“專門考察”“發現”等關鍵詞語說明李四光是個什么樣的人?
課程學習都強調舉三反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正遷移,讓學生的身心處于自主狀態,隨時剔除思維中固化、僵化的東西,并大面積地激活隱含其中的思維彈性,隨時吸納、消化與文本有關的所有信息。
三、自主之三:“求異”不可或缺
在新的學習視角下,教師不應追求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對于“雜音”或“不和諧音”,教師不僅不能屏蔽掉,而且要當做難得的生成性資源加以利用和開發。實踐證明,剝奪學生的自主感悟、獨特感悟和多元解讀,他們會本能地在心里豎起一道屏障。課堂應該是多元的、自主的、靈活的,而這需要教師適當地放權:自主提問權、自由辯論權、問題反駁權……正如《博斯巴赫共識》中所說:“禁止灌輸,保持爭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所謂的“求異”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善待學生在學習中的“異想天開”或“旁逸斜出”,珍惜學生的自主體驗和多元解讀,并視之為一種教學資源;以民主的方式生成課堂教學規則,如自由交流、傾聽、提問、質疑等,并對這些規則加以審視與反思;切忌一刀切、一窩蜂、一陣風,打破教師的“一言堂”或“一問堂”;不能把“行云流水”作為課堂標準,好的課堂應該在學生“磕碰”甚至是“痛苦”的時候多訓練,以此拓展思維、解放頭腦、提升能力;注重結果,但更注重過程,即“我們喜歡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過程”。
好的課堂不止步于句號和“完稿”,不拘囿于思維定式,不固守于標準答案。一節精彩的課堂一定是一個充分自主的世界,學生的心在自主,思維在自主,情感在自主。當然,這一切,取決于教師的適當放權。當自主自悟成為常態,課堂必將搖曳生姿,學生必將學得有滋有味、有情有義。這也是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措施之一。小學教師應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守護者、建設者和創造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張華.教師:做思想的舞者和歌者[J].福建教育(小學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