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霞
摘 要:在日益成熟的電商領域中,B2B、B2C電商平臺日漸成熟,電子商務正走向精細化、具體化,社區型電子商務是順應市民居住環境社區化的一種發展趨勢。同時,新型的社區型電子商務將成為電商市場挑戰的又一片藍海。該文主要結合常德市農村產業特征、農產品輸出,地方區域化電子商務的特征與發展形勢,探討常德市農產品社區電子商務發展趨勢。
關鍵詞:社區電子商務 農產品 常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c)-0242-02
社區型電子商務概念是順應市民居住環境社區化的一種發展趨勢,是由于傳統B2C電子商務模式的天然缺陷,為解決B2C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組織問題而提出的。它通過將電子商務經營者與社區物業管理及居民管理的組織形態有機組合,將社區居民管理、物業管理要素導入電子商務經營模式,使電子商務經營者能夠以居民小區為組織形式,為以小區為單位的客戶群體提供有針對性、集約化、可實時控制的特色內容服務與商業交易服務。
該論文立足于常德市社區生活超市,嘗試就該模式的相關問題結合地區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力求從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社區型電子商務模式,探討基于常德市本土農產品產業平臺,實現本土產品輸出與居民消費需求的統一性,減少居民生活需求因地域差異性的采購不便利情況,提高常德市本土農產品等產品推送的良性發展。
1 常德市農產品的社區電子商務發展優勢
1.1 常德市本土農產品資源豐富且多樣化,為此平臺開發提供資源平臺
常德市是農業大市,全市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和水產品的總產均居湖南省之首,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豬和魚的生產基地。常德市9個區、縣(市)中有8個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2個是商品棉基地縣,5個商品魚基地縣,1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縣,1個綜合農產品優質商品基地縣。農產品除糧、棉、油、豬、魚、珍珠居湖南省前列外,以產品質優而聞名全國[1]。與此同時,常德交通便利,道路設施較為完備。
1.2 物流配送模式日漸成熟,為項目流程實施建立良好基礎
目前,常德市已經形成批發市場和集市貿易為依托,以市場規則為主要交易化制農產品流通體制和供求體系,主要形成了以“公司+基地+農戶”“中介組+農戶”“農貿市場+農戶”和專業配送物流模式[2],初步實現了物流與商流的統一,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業“大生產、大流通”的基本框架,農產品物流運作體系逐漸成熟。
1.3 農產品O2O模式的社區電子商務是電商發展的藍海市場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方式悄然發生改變。有觀點認為“懶人經濟”時代來臨,平常在菜市場、超市里常見的生鮮類產品,被搬到電商網站上。而社區O2O模式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了Online技術化優勢,Offline人性化服務生鮮市場成為業界普遍看好的一片“藍海”[3]。消減傳統商業不必要的流程損耗,打通供應鏈條和信息鏈條的互補與融合,讓農產品實體店與電商平臺線上線下最大程度地滲透到消費者群體中去。
2 常德市農產品發展存在的相關問題
目前,我國農產品電商出現了爆發式增長,被稱為電商領域的“最后一塊蛋糕”。當農產品遇上互聯網,是新藍海還是偽命題?然而,中國零售業生鮮研究中心委員李長明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至少有3 000家生鮮電商,有一部分農產品電商都在虧損[4]。常德市是中國的農業重點市,主產農產品種類繁多,在產品外銷與流通中,存在的損耗率較大,同時,常德本土電商發展處于中期發展,部分家庭對電子商務的接納度過低,筆者認為當前常德市農產品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2.1 生鮮電商與實體店的“線上+線下”供應鏈脫節
常德市結合本土的優質產業園及農產品合作社,開發電商平臺市場,實現了無限擴展、交易便利、品類豐富、營銷靈活的效果,但在配送過程中,因配送成本過高,時間成本長,所見非所得等相關因素,導致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電商存在信任危機感,然而,社區實體門店以自提為主,時間成本相對低,所見即所得,使得大多數社區生活廚房用品來自于實體門店,但因范圍有限,當面交易麻煩,品類有限,營銷的傳統單一化,實體店經營的優勢性體現不明確,沒有很好地結合實體店與電商平臺,無法拓展更大市場,實現營銷多樣化,吸收更大的客戶資源。
2.2 無法將農產品實現“三化”,達到三方共贏
當下在農產品配送上,主要是以大型超市的生鮮平臺、菜市場門店為主,社區實體店相對較好,通過本土數據調研,例如,常德市捌海公館小區建立的農產品超市,在附近有2個小區,共容納居民達2 000人左右,超市經營時間沒有超過兩個月就關掉,存在的問題如下:(1)大多數居民不知道下面的超市主要經營哪些產品?保鮮期如何?(2)經營的價格比市場要高,市場距離小區僅500 m以內。(3)超市品種少,主要以蔬菜、部分水果為主,水產類、生鮮類未提供。(4)該超市未開發電子商務市場。綜合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實體門店不僅僅只存在產品品種供應,同時沒有固定客源,當下電商走進社區,可以與實體店結合,可以實現社交化、本地化、移動化的平臺環境,使客源能從網上直接訂購下單,實體門店直接進行配送,整體增加產品種類資源,提升服務的多樣化。
3 常德市農產品社區電子商務發展對策
3.1 完善農村電商發展政策支持,推行農產品的網絡直銷模式
據常德市扶貧辦文件了解,根據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16年8月以常德市鼎城區為改革試點,舉辦為期1個月的“電商進農村”培訓,對鼎城區每個村選2~3名學員進行學習,完成農產品網站、微店、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與推廣,培訓完成后,進行考試獲得相應培訓證書,后期針對相應農村產業園、農村合作村進行專業技術指導跟蹤與實施,提升本土電子商務人才的實踐操作性,服務于該市區電子商務發展。同時,基于常德市本土農產品產業平臺,轉滯銷為內部消化,開發電子商務市場,實現本土產品輸出與居民消費需求的統一性,減少居民生活需求因地域差異性的采購不便利情況,提高常德市本土農產品等產品推送的良性發展。
3.2 開發社區電子商務市場平臺,打造社區生鮮店
打造“農產品供應商+電商平臺+線上營銷+線下服務”的社區農產品平臺,實現產品的源頭控制、品質保障、生鮮直采,通過電商平臺實現流量導入、會員共享、品類補充,通過微店+APP,微信+微博等線上營銷,線下實體門店配送達到“生鮮社區大廚房”。在社區電子商務支撐的實體店,不僅是為顧客提供實物樣品的體驗,更可以作為配送店,按照所劃定的區域進行時效性產品配送。這種運作模式在保持產品送達顧客手中新鮮度的同時消化過量的庫存。可以增加配送點的分布密度,加大農產品電商冷藏儲物柜的投放,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產品的損耗率,逐步讓消費者培養成產品自提的習慣。此外,農產品平臺應該制定一套標準化服務和專業化食品組合推薦,從而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選擇,培養用戶對農產品社會電商平臺的忠誠度與黏粘性。
4 結語
常德市的工業發展節逐加快,2015年常德市完成經濟總產值1 117.7億元,城市居民容積率不斷提高,生活必備需求量加大,生活小區農產品供應量相應提升,結合當下電商發展趨勢,居民對社區電商發展的需求,也成了當下電子商務精細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常德市區域電子商務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曹磊.“互聯網+”:產業風口[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29-27.
[2] 劉紅亞.長沙市生鮮果蔬農產品物流模式優化研究[D].湖南: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
[3] 歐偉強,沈慶瓊.我國生鮮電商O2O發展模式探析[J].寧德師范學院,2014(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