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鴉戲水》是潮州音樂十大套之一,本文對該樂曲的命名與結構進行了考證與分析,以求達到對潮州音樂觸類旁通的理解。
【關鍵詞】潮州音樂;弦詩;十大套;寒鴉戲水
《寒鴉戲水》是潮州音樂十大套之一,它是一首比較古老而又很流行的樂曲,在有潮樂的地方,可謂家喻戶曉,潮人戲稱其為“國歌”。
筆者生于潮汕地區,自幼熟悉《寒鴉戲水》,走上專業道路之后,對此曲更是百彈不厭。現將本人對此樂曲之理解與諸君共享,祈望拋磚引玉。
寒鴉究竟指什么,樂曲的意旨何在?歷來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烏鴉并不喜水,乃士大夫反其意而用之;一說寒鴉即魚鴉(鷺鶿),善于捕魚,習于水性;一說寒鴉乃寒鴨之誤,鴨才喜戲水涉溪呢!……現據西安古樂研究室李健正同志等的考證;陜西一些地方,確有寒鴉這種鳥,它狀類烏鴉,身上羽毛玄黑,但頸部有一圈白色羽毛,常在江河覓食,喜歡戲水。可知寒鴉就是寒鴉,不同于一般的烏鴉,更不是魚鴉或寒鴨。它是我國北方一種喜歡在水邊活動的禽鳥,所以寒鴉戲水合乎實際情景,有其淵源出處。那么,處在我國最南方的潮樂何以有此曲呢?
據出土文物印證,中國有歌舞,起碼在五千年以前,到了周代,編鐘樂舞已很盛行。而作為周、秦、漢、唐歷朝名都的西安以至陜西一帶,更是東方“樂府”。特別在唐朝,國運昌盛,文化發達,加上吸收了西域(今中亞、新疆)及南亞各國音樂,融化發展,更上一層樓,遂滋生成了盛極一時的唐樂。
隨著中原、京師貶官來潮,移民滲透,潮汕一帶也繼承古風。《潮州府志》所載,自唐以來,“以樂治化,以樂祀神,以樂娛心”,把唐音和潮韻結合,頗為流行。是以至今潮樂有“唐音遺響”之譽。香港肖遙天先生曾論斷:潮汕至少在唐時就有比較完整成熟的潮樂。又據本市潮樂研究室探索,西安一帶地方樂曲,旋律跟潮州弦詩很接近。同時,那里的地方戲,其主要樂器也曾是二弦、深波、欽仔,與潮樂、潮樂類同。陜西省戲曲學校老校長來汕頭戲校時也曾介紹,秦腔中有一種調式,極象潮曲的活五。由此種種,說明潮樂與唐樂、秦腔,陜中民樂有其深遠密切之瓜葛,保留了相當一部分原先傳入的古曲。莊重、和諧、古樸、典雅為其共同特征,十大套均有此風韻,《寒鴉戲水》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樂曲之一。
下面從這次演奏的樂曲本身淺析寒鴉戲水這一意境。
本曲屬重六調,一般以二弦為領奏。共68板。分頭板、拷拍、三板三個樂段。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這一組合形式,十大套皆同。
第一樂段屬頭板,節奏舒緩,意境寬暢,展現滔滔江水,漫漫河灘,點點寒鴉,集聚于水邊渚面,戲水覓食,優游自在。
以前四小節為起句。接下去第五、六小節為承句,速度慢了一倍,“起”“承”之間靈活地加花添字,自然舒暢,綿密悅耳,又突出了起承之間的關系,具有承先啟后的作用,而速度的徐慢,展示了更加宏大的境地,符合當時當地特定的情景,即這一樂段的意境。
中間兩節是2與6的全音符,后加顫音符號,這兩節拉弦樂曲要用顫弓,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戲水情景和歡躍的場面(慢一倍,漸快)。
到了樂曲的后1/3的地方,節奏變成快一倍,是為轉句。說明寒鴉越聚越多,成群結伴,戲水、覓食,或嬉戲,或追逐、或啄食魚蝦昆蟲,或在水邊徘徊,或在水面低飛,或互相噴濺、或梳理羽毛,多姿多彩,但無不與水打交道,更集中地以戲水為內容。其中幾節雙疊催奏,更好地展現了戲水的場面和情趣,演奏處理得出神入化,十分生動形象,情緒高漲,令人振奮。催奏之后,樂段結束句,即末兩節為合句,呼應前面,進入更為歡躍的戲水場面,即拷拍。
拷拍是第二樂段,乃從第一樂段的主旋律壓縮變化而來,節奏從4/4拍子變為1/4拍子,并變成后半拍起板,即每小節壓縮成一拍。更好地表現跳躍式場面。使人感到鴉群戲水戲得入神,輕松活潑,歡躍自如,融“水深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于一地。
拷拍一結束,立即轉入三板,這是第三樂段,同樣是第一樂段的壓縮句,但主旋律一致。速度更快(比第二樂段快一倍),節奏緊密(頭板每小節四拍在此只剩一拍),并用“四二催”(即一拍為十六分音符間一拍八分音符)“雙催”和“單催”等催奏形式,使戲水出現高潮。
其它樂器以“三點一”為基本催法,配合默契,強弱有度,音調和諧,音量適中,各有章法,恰到好處,使綠葉輔紅花,相得益彰。
最后結束時,末句自然放慢,舒展開來,余味無窮。
該曲巧妙運用二弦弓法、指法,如使用吊字、迭字、連音、頓音、跳弓、追弓、顫弓等手法,而揚琴更是如魚得水,全面運用了雙竹、長輪、輕輪、單彈輪與雙彈輪、急輪與慢輪,各種技巧交替使用,兼之揚琴特有的鏗鏘發音,使得句句樂音珠圓玉潤,落地生輝,充分調動情緒,發揮所長,把寒鴉的戲水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令人有親臨其境之感。
樂曲的句式結構,多反復重復,起了強調迥環的作用。又多對偶有致、翩翩有度、干脆利落的格調。
縱觀全曲意旨:在于用象征的手法,表現倔強的寒鴉,對生活充滿信心,總是樂觀地優游嬉戲于水邊,自得其樂,自得其趣。樂曲作者可能根據這一特性賦予它熱愛生活、奮發怡情的意旨;借以反襯人類社會對生活應具有堅強樂觀、充滿信心與勤奮勇敢的精神,激發人們積極向上的意志與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構思巧妙,用意甚佳。與《獅子戲球》、《粉蝶采花》、《畫眉跳架》等樂曲同樣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富有象征意義。即不管環境如何,我行我素,優游自在,熱愛生活,情趣萬千。如寓:人生常勞作,流水長向東之意感。
【作者簡介】
楊樺林,廣東汕頭市潮樂傳承保護中心三級演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