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園園 范先明
【摘要】隨著互聯網對電影產業的深度介入和電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世界范圍內的電影產業正蓬勃發展。電影已然成為各國文化交流的橋梁。如何保證跨文化語境下的外國電影文化有質有量的有效傳遞是一個值得多方思考的問題。這其中關乎最直接的就是電影名稱的中文翻譯。電影名稱的翻譯對一部影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影響其票房,也會影響該影片的文化傳播和國際影響。本文將從功能目的論視角探討英文電影名稱的漢譯,并從中總結出英文電影名稱的漢譯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功能目的論;電影名稱;漢譯策略
一、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
20世紀70年代,功能派翻譯理論興起于德國,其四大代表人物及其理論是: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的功能主義翻譯批評理論,即文本類型理論:即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的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赫爾茲—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譯行為理論以及諾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譯功能加忠實理論。其中弗米爾把原文看作一種信息資源,僅提供翻譯委托人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作為評價譯作的唯一標準,譯者有權按照翻譯目的來取舍原文的信息,是否與原文保持語篇和風格的一致是由翻譯目的決定的,忠實原文只是其中的可能性之一。
二、電影名稱漢譯的特點
電影名稱的翻譯受到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在漢譯英文電影名稱的過程中,譯者必須先了解電影名稱本身的特點。中文電影名稱命名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書面化
中文電影題目有其目的性,往往概括了整個電影的主題,提供了對整個電影內容相對全面的信息,因此具有一定的闡釋性,這就要求電影名稱要書面化。
2、簡潔
由于受屏幕的限制以及標題特有的特點,電影名稱一般高度概括了電影的內容,常常使用簡練的語言,一般都是由一個詞或短語組成。例如:《臥虎藏龍》,《讓子彈飛》,《一代宗師》等等。
3、通俗易懂
電影市場是面向的是普通群眾的,電影藝術也是一項大眾藝術,其成功與否與群眾的認可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電影題目不能用晦澀生僻的詞或是專業性很強的術語,而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一些漢譯的英文電影名如《飛屋環游記》,《丹麥女孩》,《時光盡頭的戀人》等等都很膾炙人口。
三、目的論下英文電影名稱漢譯的原則
1、效用原則
這里的效用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語言本身的效用,即譯后語要是可用的,在文法和意思上要準確;另一方面是指漢譯后的電影名稱要在目的市場與英文原名在原市場所發揮的商業價值或文化價值效用相似或相同。
2、文化原則
文化原則指向在對英文電影名稱漢譯時要處理的文化因素,譯者需要在兩種文化間調和和平衡,如英文電影名稱中包含了英語國家文化中的諸如俚語、文化詞、意象等等,這在進行翻譯處理的時候要格外注意,既不能把這些英語的文化因素給清除掉,也不能以為保留讓漢語觀眾心生疑惑、摸不著頭腦。
3、審美原則
這一原則既包含譯者對英文譯名的審美體驗,又指向其翻出的中文譯名是否符合漢語觀眾的審美。所以要翻出較令人滿意的中文電影名稱,首先譯者要具備較高的審美水平,能夠體察到英文電影名稱的風格、情感,并且譯者要把這些情感和美的體驗通過翻譯給觀眾體現出來。
四、目的論下英文電影名稱英文電影的漢譯策略
諾德將各種翻譯方法歸納為兩大基本策略:文獻翻譯和工具翻譯。本文通過對一些口碑較好的漢譯英文電影名稱的對比,筆者總結了以下幾種翻譯策略。
1、直譯法
語言的奇妙之處也在于,不同的兩種語言卻有相同的表達形式和效果。直譯是指在翻譯過程中,順序驅動逐字翻譯,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語義特點和文化內涵,這一方法最簡單易行,只需中英對應翻出意思即可,但這種方法適用的電影名稱翻譯有限,不是所有的英文電影名稱都適用于此種方法的翻譯。轟動一時的電影Lord of the Rings,其漢譯名便是《指環王》,直譯既簡潔又全面地表達出了電影的主要內容。Boyhood直接譯為《少年時代》,使電影主題一目了然。
2、音譯法
音譯法在電影片名漢譯中指的是用發音相似的漢字代替原片名,這種譯音的漢字不再有其原意,只保留了其語音和書寫形式。關于專有名稱,在傳統的文學翻譯中,我們一般按照專名指稱對象所屬國家或名詞的寫法加以音譯。英文電影名稱的漢譯名中很少見純音譯法翻譯的,大多數用譯音法翻譯的都因原電影名稱是人名、地名或物名等,如電影Frank,其中文名稱翻譯成《弗蘭克》,在形式與意思上做到了對等。
3、補譯法
有的時候英文電影名稱非常簡潔,由于文化的差異,直譯后的這些名稱中國觀眾并不能理解,或是造成誤解,因此就需要譯者做一些“加法”,根據電影的內容適當給其中文譯名“加養加料”。如電影Ghost,若單單翻譯成《鬼魂》會讓觀眾覺得這是部恐怖片而造成誤解,《人鬼情未了》的譯名根據電影內容對電影名進行了補充,避免了觀眾誤解。又比如電影片名Waterloo Bridge,直譯的話給不了觀眾任何聯想,也與電影的內容毫無瓜葛,而譯成《魂斷藍橋》,對原題進行了擴大和補充,把原先的單一的地點名詞變成了事件,觀眾理解起來就容易了很多。
4、另譯法
古今中外眾多的理論和實踐足以證明“變形是任何一個譯者、任何一種翻譯都不可能避免的,普遍存在的現象”。此類翻譯雖然看起來天馬行空,與原文無太大關聯,但卻迎合不同市場的市場觀和價值觀,以及譯語方觀眾對影片的預期,這一點是翻譯的高層次境界,適時的創造,可以使翻譯更加傳神,巧奪天工。如電影Let it Go,其中文譯名屬另譯,為《冰雪奇緣》,但單純的Let it go很難找出對應的譯名,因其英文意思就比較模糊,因為有引申義和表面意兩種,而《冰雪奇緣》貼合了電影的主要內容,反而更容易讓觀眾接受。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著Gone with the Wind,其中文小說名為《飄》,而電影名則翻譯成《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主要講述了二戰時期美國南部的生活狀況,塑造了一個堅強樂觀的現代女性形象斯嘉麗,譯名《亂世佳人》更貼近電影的內容,也更加吸引觀眾。
5、歸化策略
歸化翻譯法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盡量將譯文處理成為目的語讀者所熟悉和理解的文化語境。中國人對于題目——不管是文章名,還是電影、電視劇名,都有一種簡潔和詩化習慣,題目多是簡潔有概括力的短語,因此很多漢譯的英文電影名為了迎合和適應這一中國文化現象,多采用四字成語、四字格或是比較押韻的短語,甚至有文言詞的出現,例如在翻譯Flipped這一片名的時候,不論是直譯或是意譯,都不能詳盡地表達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和意義,中文譯成了《怦然心動》,很明顯觀眾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會知道是一部愛情電影。又如The Bourne Identity譯成《諜影重重》,Brideshead Revisited譯成《故園風雨后》,這些譯名都使用了歸化策略,其語義連貫性及短語形式更為國人所熟知更符合中國人的認知和審美。
五、結語
一個好的電影譯名應在效用、文化和審美方面都幾乎達到與原名稱相同的商業效果及文化感染力和情感共鳴。因此也就對譯者自身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實的翻譯功底,又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在電影片名的翻譯實踐中不斷探尋出新的規律性的東西,創造出更優秀的譯作。
【參考文獻】
[1]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Vemeer.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13(2):25-33.
[3] 段自力. 翻譯目的論介評[J]. 渝州大學學報, 2000(02):82.
[4] 柯 平. 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
[5] 李 靜. 功能目的論下的電影片名翻譯[J]. 影視翻譯, 2012(06):160.
【作者簡介】
丁園園,女,西華大學2014級翻譯碩士。
范先明,男,文學博士,樂山師范學院教授、學術骨干、翻譯專業負責人,武漢大學、西華大學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學與比較文化、計算機輔助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