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美
【摘要】為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新的語文課程目標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在課程設置上,新高中語文教材分成了必修和選修。那么,在選修課教學中,我們怎樣將三維目標具體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首先,我們要對選修課教學目標做一個宏觀定位。其次,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選修課的教學目標制定要綜合考慮教材目標、教師個性、和學生實際三方面因素,在此基礎上凸顯“選”的自由度和靈活度。再次,談談三維目標在選修教學中的具體落實:一、細化學科課程總目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二、協調專題與課時目標,凸顯選修教學特色;三、靈活運用多種課型,落實三維各有側重;重視“過程與方法”維度,強化過程體驗式學習。
【關鍵詞】高中語文選修課;三維目標;落實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這一說法是新課標與以前的教學大綱的重要區別。以前教學大綱的說法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新的語文課程目標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這是新課程的“獨創”。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兩方面的要素滲透于語文教學課程目標中,鮮明地體現了這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可以說,三維目標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堅實的操作性基礎。而為了更好地落實課程總目標,在課程設置上,新高中語文教材分成了必修和選修,這也是與傳統教材的顯著區別。那么,在選修課教學中,我們怎樣將三維目標具體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首先,我們要對選修課教學目標做一個宏觀定位。這是具體落實三維目標的前提和基礎。
新課標指出:“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些差別”。因此,在宏觀把握上,選修課的教學目標定位要區別于必修課。具體來講,必修與選修的主要區別有三方面:第一,必修課的教學更多地注重了“共同基礎”,而選修課則應在“共同基礎”上,著眼于“多樣選擇”和“發展個性特長”這一層面。第二,選修課不同于必修模塊的教學,不必過于講究字字落實,句句理解,將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內涵的探究兼顧才是重要的。第三,如果說必修課內容為“點”,“點”上求精深,“點”上求輻射,那么,選修課內容就應該為“面”,“面”上求廣博,“面”上求補充。可以說,選修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補充、鞏固、提高。因此,選修課的教學更應注重某一系列知識的深化和拓展。
其次,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選修課的教學目標制定要綜合考慮教材目標、教師個性、和學生實際三方面因素,在此基礎上再凸顯“選”的自由度和靈活度。為什么要提及這一點呢?因為選修課凸出一個“選”字,在教學的自由度、靈活度上有別于必修課,因而也容易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出現誤區。常見的有三種誤區:其一:和必修沒什么區別,把教材目標作為唯一且不可變更的目標;其二:從教師個人的喜好和個性特長出發,將選修課當成大學式的選修課來定目標;其三:完全放手的非預設性教學,即課前不確定目標,教學目標也完全由學生存在的問題而定。這三種傾向都是不恰當的,選修課要綜合考慮教材目標、教師個性、和學生實際,首先落實“共同基礎”這一目標,再凸顯選修教學特色,即發展“個性特長”這一目標。
把握了以上兩點,下面談談三維目標在選修教學中如何具體落實。
一、細化學科課程總目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課標中的課程總目標都是綱領性的,在具體教學中,我們要將課程總目標細化,使所制定的目標可操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真正落實三維目標。
比如,課標規定語文學科的“課程總目標”為二十個字,即“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而在撰寫課堂教學目標時,我們就不能簡單套用課程總目標的這五組詞語。
例如:《陳情表》一課,原稿“知識與能力”目標為: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常識;
2、感受、鑒賞本文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生動精粹的語言藝術;
其中“積累”、“感受鑒賞”就是簡單套用課標的總目標,過于籠統,缺少具體的操作方式指引。
可將原稿修改如下:
1、能夠理解并識記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謙敬詞及官職升降的詞語。
2、在吟誦中解讀作者的“情”字,整合并表達出李密陳情成功原因;通過研讀探究,賞析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寓理于情的構思和形象精粹的語言,體會并表達出本文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修改后目標“1”中,“理解并識記”就是原稿“積累整合”的細化。目標“2”中,“吟誦、整合并表達、研讀探究、賞析、體會”這些詞語都是原稿“感受、鑒賞”的細化。
總之,通過細化,使教學目標更具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利于三維目標的落實。
二、協調專題與課時目標,凸顯選修教學特色
選修教材是按專題來編寫的,這也指引我們選修課最好以專題組織教學(當然,教學中也可根據具體情況以篇章為單位組織教學)。那么,怎樣協調落實專題(或篇章)和各課時的三維目標呢?我是這樣做的:
圍繞專題總目標,每個板塊或每節課只需各有側重,突出一點或兩點,不必面面俱到。但在整個專題(或篇章)的教學中,三個維度的目標要清晰地表現出來,不可偏廢。所以教師要整體把握專題目標,適時落實三維目標。
三、重視“過程與方法”維度,強化過程體驗式學習
落實三維目標,就要在教學中將“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而要將“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融入“知識與技能”目標中一起完成,必須精心設計“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途徑,讓學生通過合適的學習過程,來經歷科學的方法,領悟自然和人生價值的觀念。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重視“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強調學生的過程體驗。
在多種多樣的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中,我認為最行之有效的一條是教學內容聯系現實情境化。這種教學設計突出學生的過程體驗,將文本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學習方式有效結合,非常有利于三維目標的有效落實。
仍以《論語》專題教學為例。我們節選了一百多節《論語》語錄印發給學生,面對那么枯燥難懂的文字,學生會讀得下去嗎?于是,我把印發的內容分了一下類,根據不同類型的內容,聯系實際提出了若干問題。比如:針對“擇友類”語錄,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把孔子的某句話作為你自己交友的座右銘,你會選擇哪一句?請說明理由。”又如,針對“道德修養類”語錄,我也用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聯系現實:“如果選其中的某句送給社會上的某種人,你會選哪一句送給誰?請說明理由。”這樣的問題,關聯到學生的生活,使學生能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注解孔子語錄,這樣,學生的興趣就高多了。同時也促使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問老師等方式去解讀難懂的語錄,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地積累了文言知識,獲得了快樂,也在聯系現實的過程中自然地落實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我想,這樣的教學方式應該是新課改所追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