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來每一代國家領導人都高度重視治國理政。治理好一個國家比建立一個國家的困難要大的多,因為治理國家是一個系統的龐大的工程。究竟采取什么方法來治理一個國家?古往今來,無數的賢能志仕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其中,依法治國的方略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策略。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依法治國;人性缺陷;法治
一、依法治國的內涵
在1996年,前國家領導人在《堅持和實行依法治國,保證國家長治久安》中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正式提出。1999年憲法修正案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法,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依法治國,依據法律來治理國家,也就是治理國家要實行法治。與法治相對的一個概念就是“人治”。二者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當一個國家或政府在面臨分歧的時候,是由某個人說了算還是依法定的程序來解決。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在《政治學》中有一個經典的定義:法治應該包含兩重含義:“已創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所謂法治即良法和守法的結合。”此外,亞里士多德還進一步指出了法治和人治的區別的意義:“若要求有法律來統治,即使說要求由神祗和理智來統治;若要求由一個個人來統治,便無異于引狼入室。因為人類的情欲如同野獸,雖至圣大賢也會讓強烈的情感引入歧途。惟有法律擁有理智而免除情欲。”
二、依法治國的原因
第一,實行依法治國,不僅僅具有理論依據,也是時代的要求。在改革開放政策深入開展的時代背景下,修改后的現行憲法。在1993憲法修改中,明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1999年的憲法修改中,明確“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們國家的首要任何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所以,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市場經濟也是誠信經濟,更是民商法經濟。沒有法律制度的維護,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市場經濟將難以正常運行。經濟如果發展不穩定,又如何實現富民強國?所以,歸根到底,離不開法治。
第二,因為人性中固有的缺陷。人的本性有一種自私的傾向,人性也比較復雜,人性中的獸性有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可能性,所以我們需要法治。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張“性善論”,而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則主張“性惡論”。告子曰:“性猶湍水,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因此,“性無善,無不善”。如果對人性有好的引導和教育,那么它會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相反,如果放任不管,那么它就會有害于社會。孟德斯鳩認為:“當人作為智能存在物的時候,便時常詆毀上帝創造的法律,并且更改自己制定的法律。他本應主宰自我;然而他畢竟是有其局限性的存在物;他與所有‘有限的智能生物一樣,無知出錯誤在所難免;他不但知之甚少,就連禁言了的粗淺知識也會喪失殆盡。”“作為有感知的生物,他受到無數情欲的支配。”從這里看出,古人對人性是有不同的假設的。一部分對人性至少是不完全信任的。
眾所周知,在西方政治哲學中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和共識,就是制度優于人性。200多年前,美國立憲制度的奠基人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任然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人類社會是否真正能夠通過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建立一個良好的政府,還是他們永遠注定要靠機遇和強力來決定他們的政治組織”。法律的存在不就是人性最好說明嗎?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措施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中法治體系包括“五個體系”:
第一,建立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完備的法律體系意味著縱向,從憲法到基本法律到行政法規到地方性法規到政府規章,是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鏈。橫向看,意味著將來我們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都有具體的部門法律來調整規范,所以這就是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就是在法治建設中,要將法律賦予實施。
第二,建立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我們只有將法律實施,法律才能產生效果,發生作用。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重點有三個實施體系。分別是執法體系、司法體系、守法體系。這個體系的基本要求是要高效。那么法律的實施如何?這個要監督。
第三,建立嚴密的法律監督體系。現在主要的監督,就是黨內監督。黨內監督主要是紀委監督。黨內監督非常的重要,并且也非常的管用。黨內的監督,還有行政的監督,權力機關的監督,輿論的監督,人民群眾監督。關于建立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國家準備進行監督體制機制改革。
第四,建立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那么保障體系重點有兩條。第一條,建立專門的法治隊伍。法治隊伍基本的要求是“三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第二條,就是黨的領導。要加強黨的領導。法治我們國家的基本路徑是從上到下,所以說,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基本力量,這個事情很難推動。強調黨的領導,還有一個保持法治建設正確的方向。正因為黨的領導,所以必須加強黨的建設,要從嚴治黨,從嚴治黨就必須依照法律依照規矩來治黨,這樣我們要建立一個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第五,建立一個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我們知道,黨章是最高的黨內法規體系,下面有準則有條例。黨內的黨章黨規黨紀都是法治體系里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黨員干部來說,遵守法律就包括黨內法規,違反黨內法規,也是受到嚴厲處分的。確實,將來我們整個國家會步入一種法制的軌道,而且是在每一個方面。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 政治學[M]. 商務印書館, 1965:199.
[2] Aristotle, The Politics, BookIII,Ch,16. 夏 勇, 譯. 法治是什么?[M]. 公法, 2000,2.
[3] 朱 熹, 注. 孟子·告于上[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4] 孟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M].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1:8.
【作者簡介】
蔡成(1993—),男,漢族,湖南株洲人,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學與行政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