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在日本民俗學領域,對于日本盂蘭盆節的發展和形成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盂蘭盆習俗源自于隋唐時期的中國盂蘭盆,而第二種認為則是盂蘭盆習俗主要源自日本原始的祖先崇拜思想,在原有的祖先崇拜思想的基礎上融合并吸收了隋唐時期盂蘭盆的部分習俗而演變成現今的盂蘭盆節。著者通過考察分析日本原有祖先崇拜思想和現今盂蘭盆節的習俗,認為第二種觀點更能站穩腳,更能立足。另外,雖然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國關系,但是對于兩國人民的相互交流不得不提還存在著許多障礙。包括很多留日許久的留學生依然不能很好的了解日本人的行為處事的原則。而要真正理解日本人的思想與行為處事,那么就必須先了解日本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化背后支撐著的日本人的信仰問題。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義之一。
【關鍵詞】祖先崇拜思想;祖先;死靈;祖靈;盂蘭盆;影響
一、日本祖先崇拜的定義及根源
要了解日本“祖先崇拜”的定義那么得先了解什么是“祖先”,祖先一詞在日語中寫作“先祖”。祖先即是在家族,親族等特定的集團內,與現存的成員之間有著血緣聯系的已逝世代中,經過一定的禮節后成為崇拜和祭祀對象的群體。在日本,祖先也曾被稱為“とおつおや”、意為遙遠的父母。祖先即為血緣的根源。但是并非所有的有著血緣關系的歷代所有逝者都視為祖先。成為先祖的逝者,和不能成為先祖的逝者的區別就是是否有現存成員為其舉行一定的祭祀等禮儀。
在日本社會,祖先一詞與日本的“家制度”是不可分離的。能成為祖先的死者必須是家族創立以來每一代的當家夫婦。原則上祖先的祭祀等禮儀也必須有繼承該家族的繼承者實行。因此,對于子孫而言,母方的外祖父母等死者就不能屬于祖先范圍。另外曾經是家族的一員,但是沒有繼承者等早死的成員也不能算做祖先。祖先這一個大的集體,在日本,人們是分為兩大類來區分看待的。第一類是沒有完全喪失個性的令人畏懼的祖先,稱之為“死霊”或者“ホトケ”。第二類是個性完全喪失上升為神的祖先,稱為“祖霊”。
民俗學者柳田國男認為:死亡即是人的靈魂與肉體分離。剛與肉體分離出來的靈魂是可怕的,骯臟的。葬禮意義即是祭祀這些靈魂。之后通過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這些靈魂慢慢被凈化,逐漸上升成為神。這一過程也就是從個性沒有完全喪失的第一類祖先轉變為個性完全喪失的第二類祖先的過程。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對日本人而言,建立一個家庭或者繼承一個家庭主要的動機之一也就是能成為“先祖”。所以“先祖”可以看作日本人的家督制度的精神支柱,家族的象征。特別是一個家族的始祖是最受尊敬的,也會為其舉行特殊的相對而言比較隆重的祭祀儀式。
因此,對于祖先一詞的理解,應該分為“死霊”和“祖霊”兩大類來理解。
“祖霊”即指通過祭祀供養后個性消失,凈化后的靈魂。被稱之為“ホトケ”的個性沒有完全消除的“死霊”,在佛教的管理下,通過接受子孫供養逐漸個性消失,上升為歷代“祖霊”中的一員,作為神受子孫崇拜信仰。
由“死霊”上升為“祖霊”的標志就是在舉行了三十三年忌之后將“死霊”的牌位供奉于寺廟或者放入河流隨波流去。地區不同也會有所差異,比如說九州大分縣的部分地區則是要通過五十年忌之后才能上升為“祖霊”,在這一天舉行將墳墓推到的儀式,并將墓碑用于建造堤壩。因為佛教的教義就是通過年忌,盂蘭盆,彼岸等的供奉儀式,“死霊”的個性(令人恐懼,作祟的思想)會慢慢淡化,消失,最后上升為無個性的“祖霊”。日本民俗學宗師柳田國男認為上升為“祖霊”后的祖先一般從生前居住的地方前往附近的山丘,森林,田野,并在此守護著代代子孫。故此也可以認為所謂的田神,山神其實就是上升為“祖霊”的祖先。所以,根據柳田國男提倡的觀點,可以認為盂蘭盆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還處于“死霊”階段的祖先上升為“祖霊”。
綜上,日本的祖先崇拜思想我們可以分為兩大類來考慮,一類是認為已故的“死霊”會作祟,會給世間帶來災難。一類是認為上升為“祖霊”的祖先會保護子孫后代,給世間帶來豐收和幸福。
對于日本祖先崇拜思想的根源我們可以追溯到日本最古的歷史書籍《古事記》中的記載。《古事記》里記載如下:“八百萬の神、天の安の河原に神集ひ集ひて……”這句話里說明了日本在太古時期的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即自然萬物都存在著靈魂。既有太陽,月亮,星星,風,雷等神,也有居住于土地,田,山,河流,石頭,廚房,灶,廁所等處的神,另外即使是馬,狗之類的動物,松,竹等植物里也有神依附。神無處不在。在日本有句俗語叫做“八百萬の神”,用來形容日本的神的數量之多。日本的神道就是基于這一原始的自然崇拜思想而產生的。而對于這些自然萬物之靈的來源,柳田國男已經提出,即上升為“祖霊”的祖先依附于自然萬物的結果。
現今日本人的祖先崇拜思想主要體現在葬禮,年忌,彼岸,盂蘭盆等祭祀活動中。盂蘭盆和彼岸主要由民間各家庭單獨實行。每年三月的春分之日和九月的秋分之日的前后三天大約一周的時間,日本稱為“お彼岸”,這一天白天和黑夜時間等長,當太陽西沉的時候,此時現世離佛教所謂的”極樂世界”最近,所以人們就會在這幾天思戀已故先人,寺廟也會舉行彼岸會,誦經說教等活動,而屬于該寺廟的檀家就會前來傾聽,掃墓,或者供奉團子,牡丹餅等于佛前。而盂蘭盆節現在作為日本和正月春節相并列的一大節日,也是夏季最盛大的節日,更能體現出祖先崇拜思想的影響。
二、盂蘭盆節的演變及形態
盂蘭盆即七月迎接祖先靈魂等靈魂回家接受供養之時日。在日本其重要性不亞于新年正月,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也是夏季最具代表性節日。
日本把七月十五日前后這幾天的祖先供養時期稱之為“お盆”,也稱之為“精靈盆”,“盂蘭盆”等。根據地區的不同時間上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區按照農歷在七月份實行,而有些地區則按照陽歷在八月中旬實行。比如東京等大城市改為了陽歷七月,而東北等地區采取推后一個月八月舉行。沖繩等地依然和中國一樣按農歷舉辦盂蘭盆?!坝厶m盆”由天竺語Ullam-bana的音譯而來,意為“倒懸”,“倒懸”一詞是用來形容苦難之重的。而盂蘭盆節最初的目的就是“拯救倒懸之苦”。從盂蘭盆的起源就不難看出當時人們對于祖先的孝敬和關愛。
推古天皇14年(公元606年)即規定每年4月8日和7月15日設斎,而齊明天皇3年(公元657年)在須彌山之佛像建于飛鳥寺西邊并設盂蘭盆會。之后第三年在京內各寺廟舉行誦盂蘭盆經活動以此來回報感謝七世父母,之后這一活動成為了宮中慣例,每年7月14日舉行盂蘭盆供奉。經過平安奈良時期,基本已經固定下來。進入鐮倉時期后,在中國與道教思想相融合的中國式的盂蘭盆節習俗不斷流入日本,于是盂蘭盆節也融合了供奉拯救無主惡鬼等內容。直到現在在長崎縣的崇福寺等依然舉行中國式的盂蘭盆會。而現今的主要通過供奉祖先,設食物于佛堂,以解救已故祖先的習俗則是在鐮倉時期后,是否完全是受中國盂蘭盆節影響發展變化而來呢?實際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應該歸于其最古的原始信仰——祖先信仰而來。以下通過對盂蘭盆節具體形態的分析即可明了。
在日本,七夕、盆舞、地藏盆、精靈流等習俗,大文字燒、百八燈等火祭最初都屬盂蘭盆節的活動之一。這些活動皆于農歷七月舉行,故農歷七月也被稱為“盆月”。盂蘭盆時期現主要是從七月十三日到七月十五日三天。盂蘭盆的主要內容為“迎盆”、“供奉”、“盆舞”、“送盆”。
迎盆:迎接祖先之意。這天傍晚時分,人們會在家門口點燃“迎火”或升起燈籠,一家人到墓地親自迎接祖先進家門。升燈籠和點燃“迎火”的目的都是擔心祖先迷路。著者曾在日本留學期間就觀察過山梨縣都留市上谷地區人們焚燒折斷的筷子于門前,以此來迎接祖先。祖先迎接回來后將會居于“盆棚”上,“盆棚”即是用竹子或繩子等包圍起來,在里面放入祖先的牌位,和供奉供物的地方。另外日本盂蘭盆的一大特點就是在生的茄子或者黃瓜上插筷子或者竹子做成馬或牛的形狀供奉于“盆棚”上。這是祖先用來往返于兩個世界的坐騎。
供奉:祖先回家后的居所就是盆棚,迎盆之后人們會在盆棚上供奉米團等,日本稱之為百味飯。一年之內沒有任何不幸之事發生的家庭為了感謝祖先庇佑,也會在在盆棚上供奉魚。
盆舞:日本盂蘭盆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盂蘭盆舞,簡稱“盆舞”。即在盂蘭盆時歡迎歡送祖先跳的舞蹈。《看聞御記》記載了最初的盆舞是在十五世紀中葉,由念佛舞蹈發展而來?,F今,祈求祖先回歸,慰靈的盆舞本意逐漸淡化,而變成的各地區的一項特色活動流傳至今。
送盆:即七月十五日或者七月十六日將祖先送回。早上人們開始收拾盆棚上的供品,靠海或靠河流的地區則會將這些東西放在一個用小竹子或者樹枝樹葉編成的小船上,令其隨波遠去。傍晚時分,各地點燃“送火”歡送祖先離去?,F今的火祭以及煙花大會就是由盂蘭盆送祖的“送火”演變而來的?!八突稹币彩菫榱苏樟磷嫦然厝サ穆贰?/p>
三、盂盆節祖先崇拜的根源
第一章已經談到日本人對于祖先一詞的理解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令人恐懼的需要得到子孫供養才能上升為神靈的“死霊”,第二類類則是通過祭祀等供養凈化后上升為神靈的“祖霊”。也就是說由第一類祖先上升到第二類祖先,必須要通過子孫們舉行供養祭祀才能得以實現。由此可見,盂蘭盆節中的祖先祭祀活動源來自于日本的祖先崇拜思想。盂蘭盆祭祖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還處于第一類祖先的“死霊”上升為第二類祖先的“祖霊”。但是盂蘭盆節祭祖活動的產生不可忽略的促成因素就是隋唐時期中國盂蘭盆會習俗的傳入。
南北朝時期,盂蘭盆會傳入中國,剛開始的盂蘭盆活動內容完全是沿用了佛教盂蘭盆會的本意。直到唐朝,盂蘭盆節與當時的民間傳統祭祖習俗相融合,變為了現今的救贖亡靈,祭祀祖先的中元節。也有學者認為當時佛教傳入中國之后,道教文化受到影響,所以道教提出了“三元”說。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該說法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于大自然的敬畏,也就是原始的自然崇拜思想。由于中國早就有祖先祭祀等習俗,所以很快就被人們所接納。唐朝時期,由于盂蘭盆最初來源于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的祖先崇拜思想一拍即合,同時盂蘭盆的時期剛好與中國原有的祭祖習俗秋嘗的時間相近,所以盂蘭盆的內容融合當時的儒教,道教,佛教思想后,逐漸轉化為以祭祖為中心。而關于“盂蘭盆”一詞,現今在中國知道這一名詞的人已經不多,大家更多的認識是“中元節”“鬼節”“七月半”這幾個更加通俗的詞語。簡言之,佛教的盂蘭盆傳入中國后,百姓在自己原有的祭祖文化基礎上將盂蘭盆的內容轉為以祭祖為中心的祭祀活動??梢哉f佛教最初的盂蘭盆教義只是促成了中國的盂蘭盆或者鬼節的發展和鞏固。盂蘭盆節傳入日本現有的最早的記載就是推古天皇在606年設斎的記載,可斷定盂蘭盆節是在隋唐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所以大部分的學者認為日本的盂蘭盆活動完全是來自于中國的盂蘭盆。但是這一說法并不能立足。著者認為現今日本的盂蘭盆節跟中國盂蘭盆的發展一樣,其實是在日本原有的祖先信仰的基礎上對中國的盂蘭盆祭祖的部分內容加以吸收后的產物。中國盂蘭盆的傳入只是對日本原有的祖先崇拜思想起到了促進和鞏固的作用。
如第二章所述,只要對比一下中國與日本盂蘭盆的形態,即可發現其不同。首先對于盂蘭盆祭祀的祖先群體來看,日本盂蘭盆供奉的祖先分為“死霊”和“祖霊”。供奉“死霊”是為了讓其不在人間作祟早日上升為“祖霊”,而供奉“祖霊”則是為了其能夠庇佑子孫,賜福人間。其次,日本盂蘭盆時期的掃墓習俗也是中國所沒有的習俗。另外,供奉的東西也大有區別。其中最具特點的就是盆舞,這是受日本佛教影響的產物。而盆舞之所以能夠在各地延續至今,與其最初的目的,歡迎歡送祖先,慰藉祖先靈魂是密不可分的。最后盂蘭盆除了供養祖先,還會供養無主亡靈。而中國的盂蘭盆在隋唐時期雖然也包含了對無主亡靈的供奉,但發展到現今基本已經沒有了這部分內容。對無主亡靈的供奉,完全是為了防止他們來強搶供奉祖先的供品。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日本盂蘭盆主要是在日本原有的祖先崇拜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佛教和中國盂蘭盆的部分內容而發展變化的產物。
四、祖先崇拜對盂蘭盆的影響及意義
祖先崇拜思想在遠古日本早有流行,佛教和神道教都吸收了這種思想而得以存續發展至今的。所以說在祖先崇拜這一觀點上兩者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排斥的,最明顯的特征是佛教寺院旁邊常伴有神社,這早已是日本人宗教信仰的常態。但我們從盂蘭盆的形態可以看出現在的盂蘭盆活動更多的受到佛教的影響。單從“盂蘭盆”這一詞的來源即可看出,日本依然延續了佛教的稱呼,而在中國則早就變成了道教的稱呼“中元節”或“鬼節”。另外從“盂蘭盆”時期,佛教寺院會舉行盂蘭盆會誦經等活動也可窺見一二。所以,現今在日本很多人認為“盂蘭盆”是佛教的活動之一。所以這也是在日本人之為人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儀式——喪儀葬禮時,一般都在佛教寺院進行。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和大多數日本人的生命最直接相關的是佛教。但盂蘭盆習俗絕非源自佛教這一事實也是毋庸置疑的。
盂蘭盆節在日本傳承至今,并成為與春節并列的傳統節日之一。主要是受祖先崇拜思想影響的結果,現在人們談及祖先就會馬上想到盂蘭盆。由此可見盂蘭盆節的祖先崇拜思想在日本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了。根據物競天擇的原理,在日本盂蘭盆能夠得以發展至今,就是因為盂蘭盆的諸多內容合乎各個時期歷史條件和日本人的意識形態。雖然盂蘭盆經由中國傳入日本之初,受到了當時中國盂蘭盆的影響,但日本并沒有完全吸收中國盂蘭盆的形態,而是在自己原有的祖先崇拜思想的基礎上,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其精髓——祭祖,將其與原有的祖先崇拜思想相結合,形成了日本現在的獨特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
綜上所述,祖先崇拜思想對日本盂蘭盆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所以,至今雖然盂蘭盆的小部分內容仍有佛教僧侶的參與,但其主要內容還是子孫各自或者結為群體在盂蘭盆時期自主舉行各種儀式來供奉祖先。
【參考文獻】
[1] 渡邊欣雄, 岡野宣勝, 佐藤壯広, 等. 沖縄民俗辭典[M]. 吉川弘文館, 2008,7.
[2] 飯倉晴武. 日本人のしきたり[M]. 青春出版社, 2007,2.
[3] 彭國梁, 楊里昂. 中國傳統節日系列之我們的中元節[M]. 岳麓書社, 2007,5.
[4] 王 猛. 從盂蘭盆節看日本人的祖先信仰[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2008:23-26.
【作者簡介】
曾琴(1985—),女,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與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