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簡述人力資本與農民工市民化的相關概念基礎上,從人力資本的四個形成途徑出發描述了農民工的人力資本現狀,并提出了人力資本視角下農民工市民化路徑選擇。
【關鍵詞】人力資本;農民工市民化;教育;知識;健康;遷移
一、相關概念
1、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一般定義為,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是生產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經濟價值的一種資本。
舒爾茨(T.W.Scultz)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一種資本類型,他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即勞動者的知識程度、技術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狀況來表示,是這些方面價值的總和。
2、農民工市民化
一般來說,農民市民化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內在素質市民化,二是外在資格市民化。內在素質市民化指有關市民生活意識、權利意識的發育及行為的變化等內容;外在資格市民化,則更加偏重的是職業和身份的非農化,其中涉及戶口及附帶的福利保障,是完全變農民為市民的一個結果。
二、農民工的人力資本現狀
1、農民工的教育水平相對較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可以看出,進城農民工中文化程度以初中畢業為主,而且農名工受教育年限有所增長,但與城市其他青年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相比,其仍然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
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網,2015年用人單位對學歷需求情況的調查,我國勞動力市場對大專及以上的需求占總需求的2/3左右,在學歷方面的需求呈上升趨勢??梢?,農民工的教育水平、文化層次遠遠趕不上市場的要求,其教育資本成為他們進城求職進而完成市民化的重要制約因素。
2、知識與技術資本不足
國家統計局《2015年度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各年齡段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均30%左右,21至40歲的農民工接受過技能培訓的比例相對更高一些。
對于農民工來說提高其知識與技術資本的途徑就是職業培訓,職業培訓是提高其職業技能、人力資本增量的重要途徑之一。雖然接受技能培訓的農民工比例呈上升狀態,但與市場需求仍差距較大。
3、農民工的身心健康狀況不佳,社會保障不足
國家統計局《2014年度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中,“2014年分行業農民工參加‘五險一金的比例”一表中可見,從生理健康方面來看,在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幾個行業中,制造業農民工“五險一金”參保率分別是參保率最低的建筑業農民工的二到七倍。從事不同行業農民工參保率差距明顯。
從心理健康方面來看,農民工心理狀況普遍不穩定,由于農民工的工作環境較臟亂,使得城市居民對農民工會有一些偏見甚至異樣的眼光對待他們,這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農民工的心理狀況,從而降低他們對城市的歸屬感。
4、遷移成本較高
國家統計局《2015年度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中,“分行業農民工參加‘五險一金的比例”一表中可見,中可看出,各行業農民工月收入為3000元左右并呈增長趨勢。但仍低于城市平均收入。由“外出農民工在不同城市類型務工月均生活消費和居住支出”一表可看出外出農民工在外務工月均生活消費支出人均為1000元左右,其中居住支出占到近50%。這就導致了農民工進城的成本過高,農民工大多收入較低,無法在城鎮安居,大多數進城農民處于流動狀態。
三、人力資本視角下的農民工市民化路徑選擇
1、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民工的教育資本
農村教育必須重視正規的基礎教育。第一,要加大政府對正規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政府可通過財政??罨蚋淖兘逃涃M分配比例的方式,彌補目前我國農村正規基礎教育的經費缺口。第二,政府不僅要改善農村的教育環境,完善學?;A設施,還要提高農村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等“軟條件”。第三,要拓寬教育事業的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大企業在農村建一些公益學校。
2、發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
要建立完善政府主導的城鄉銜接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一方面,要發展與九年制義務教育相銜接的農村職業技能教育。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師資、教材和相關設施建設,倡導并鼓勵各類社會教育培訓機構承擔農村職業培訓任務。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把對進城農民工培訓納入到整體工作的范圍內,做好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應按市場需求合理設置培訓專業和內容,確保職業技能培訓與市場需求的嚴密對接,提高培訓效率、就業效率。
3、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逐步在農村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醫療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和福利救濟制度等,并實現覆蓋面的最大化。政府要轉變觀念,把公共衛生支出當作一種重要的健康人力資本投資,加大農村公共衛生投入,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狀況;同時要注重對農民進行引導和宣傳,增強他們投資健康的意識。要進一步鞏固和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堅持政府主導,建立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提高農村公共衛生水平。
4、健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機制,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經濟增長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采取相關措施消除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種種障礙。改革戶籍管理制度,逐步放開農村向城鎮的戶口遷移限制,探索農民變市民的管理辦法,給進城農民以平等的“國民待遇”;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逐步解決進城農民在養老保險、醫療、失業、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問題;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服務體系,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就業指導以及相關的法律政策咨詢;各地政府應根據市場需求,健立農民工培訓機制,增強其就業能力,同時要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和正常增長,切實維護農民工權益。
【參考文獻】
[1] 萬大珂. 人力資源對農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作用分析[J]. 三農和論壇, 2016(33):175-176.
[2] 黃延延. 人力資本視閾下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2016(36):3.
[3] 潘寄青, 韓國強. 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新型農民培育[J]. 安徽農業科學, 2009(37):25.
【作者簡介】
程穎(1993—),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學行政管理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