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萍
摘 要: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未來的活動家首先是在游戲中培養起來的。幼兒天生喜歡游戲,喜歡游戲帶來的無限樂趣,喜歡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好奇心,并模仿創造。因此,幼兒教育中,如何遵循幼兒的教育規律,煥發游戲的光彩,應該成為我們思考、實踐的課題之一。本文主要論述了在幼兒游戲教育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關鍵詞:游戲;快樂;創造力
一、表達:讓“我想說”快樂提升
記憶能力是人類智力構造中最重要的基礎功能之一,是幼兒成長中其他各方面能力得以發展和成熟的前提。幼兒階段又是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關鍵期、黃金期。所以,教師要利用游戲中的語言促進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激勵幼兒從“不會說”到“我想說”。
1.在興趣中表達
作家王小波說:“人都喜歡有趣的東西。”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豐富多彩、有趣生動的游戲猶如磁石深深地吸引著幼兒,幼兒輕松愉快地學習,理解快、感受深、記憶牢。
2.在反復中記憶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學前兒童的記憶處于意識中心,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以記憶占優勢地位。在游戲教學中,利用游戲中的反復規律,可以有效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如在中班教學語言“新年”時,筆者將語言內容以置換角色的方式進行游戲教學:
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新年到了,我坐上飛船遨游太空。
我問星星:“什么是新年?”星星細聲說:“新年就是新衣、新帽。”
我問月亮:“什么是新年?”月亮大聲說:“新年就是糖果、玩具。”
我問太陽:“什么是新年?”太陽高聲說:“新年就是快樂、進步。”
噢,我懂了,新年到了,嗯!又長大一歲,我會更懂事、更能干。
幼兒在一遍又一遍的角色朗讀中,增長了知識,懂得了道理,自然也習得了語言。
二、驚嘆:讓“好奇心”滋養一生
亞里士多德說:“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好奇心如同一縷陽光,讓人們的精神生活呈現燦爛的一面。當因司空見慣而懶得去問“為什么”的時候,人開始滑向惰性,遠離智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盡最大力量去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呵護幼兒的好奇心。
1.展開想象
游戲可以最大限度地觸發幼兒的好奇心。猜謎就是不錯的游戲,如“猜水果”的游戲:
一只壇子,裝滿餃子,吃了餃子,吐出珠子——橘子
身穿黃衣裳,彎彎像月亮,兄弟排一起,個個甜蜜蜜——香蕉
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幼兒扮演橘子、香蕉,同時出示謎面,讓幼兒讀一讀、想一想、猜一猜,以此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他們從形象的感官中,從語言的感受中,領悟了事物,情緒高漲,學習勁頭十足。
2.拓展延伸
游戲的適度拓展能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成為學習的原始動力。如語言游戲——季節問答:請你告訴我:
問:菊花開放? 答:秋季。
問:荷花開放? 答:夏季。
問:桃花開放? 答:春季。
問:蛇鉆到地下睡覺? 答:冬季。
……
最后,教師問,你還知道什么現象?什么季節呢?
教師的問題好似在平靜的水面上投入了一枚小石子,然后水波蕩漾。幼兒時期的新奇與驚訝不僅是推動解決具體問題的起始,還是一生所尋求的偉大課題的源頭。
三、發現:給“創造力”一方晴空
1.模仿中創造
學習始于模仿。幼兒的模仿性強,愛學但也好動,對所有的游戲、體育活動和兒歌都有非常大的興趣。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他們愛好模仿的特點,讓他們在模仿中進行創造。如螞蟻搬豆是體育游戲,給幼兒一個球,讓他們想象自己如果是螞蟻找到一個很大的食物,該怎么把它運回家呢(注意不能用到手)?
幼兒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兩人合作背靠背運回家,有的說夾著走。各種答案說明,幼兒在模仿中進行了創造。
2.想象中創造
無拘無束的幻想可以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想象的快樂。幼兒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解。利用想象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如音樂課教學“雪花和雨滴”,筆者教學以后,讓幼兒根據歌詞創編動作,完成游戲。歌詞內容如下:
是誰敲著窗戶沙沙沙沙沙,是我是我,我是小雪花,我從天空中飄下來,告訴你,告訴他,冬天來到啦。
是誰敲著窗戶滴滴滴滴滴,是我是我,我是小雨滴,我從天空中飄下來,告訴你,告訴他,春天來到啦。
幼兒創編的動作,通過再造想象,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邊唱歌邊游戲,教學進入了快樂、智慧的新境界。
四、融入:讓“我們在玩”變成課堂主導
教學和游戲一體化,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從平時的生活中來又回到游戲中去,并在教學和游戲一體化中實現整體化,以此積累經驗。如果教師在自主游戲和教學游戲化的活動后問:“今天你們在做什么?”幼兒回答:“我們一直在玩。”那就說明幼兒已有了置身于游戲中的體驗事實,同時也說明教師做到了“心中有目標”,把教育目標從有形轉化為無形,滲透到游戲中,幼兒也能在游戲中自由主動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