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摘 要:現階段,很多家長存在一些教育誤區:重知識的掌握,輕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培養;重學習的短期效果,輕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忽視幼兒的傾聽能力、表達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學習品質、注意力、運動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這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問題的出現。幼兒園應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家長
當今社會家長對于幼兒教育越來越重視,這一現象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那就是“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出現。一些幼兒園在一味地追求利益、迎合家長而違反幼兒發展規律實施的幼兒教育過程中,使用拔苗助長的做法,這無疑是在扼殺幼兒本該享受的快樂童年。如大班家長要求幼兒園大班教漢語拼音、書寫漢字、計算等知識。更有甚者,一些私立幼兒園中班就開始學拼音,大班時就已經學完小學一年級的課程。一些家長認為,如果孩子不提前學,上小學就會跟不上,將來就考不上重點,上不了好大學,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殊不知,盲目地學習小學課程,不僅加重了幼兒的負擔,還會降低幼兒入學后的學習興趣,造成他們智力停頓或延緩。上述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近幾年國家陸續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其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文件都明確指出“幼兒園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利用科學的方式開展幼兒教育”,“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忽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因此,幼兒園也擔負著轉變家長觀念、提高家長教育能力的責任。
一、提升教師教育素養,用自身教育行為影響和引領家長
幼兒園要端正教師的教育理念,堅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開展科學的一日保教工作。教師要深入了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內容,抓住幼兒的敏感期,用專業的理念和教育行為引領家長。如教師利用家長開放日的機會,請家長走進幼兒園,制訂“家長開放一覽表”,按時間順序,將每個展示的內容及關注要點向家長詳細說明,使家長更好地感受到幼兒獨特的學習特點,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
二、利用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家長
良好的教育環境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還能在潤物細無聲中影響家長。第一,教師應將正確的教育理念展示給家長,如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告訴家長知識的學習不是孩子成長的唯一要素。第二,班內的主題內容展示,不僅能夠拓展幼兒的知識面,還能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的廣度、幼兒的參與度和學習特點等。教師利用圖片與文字結合的方式,引領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
三、家、園、校三位一體,為幼兒適應小學做好準備
第一,幼兒園應定期召開家長會,邀請幼教專家來園講課,引領家長了解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建議家長與幼兒園攜手,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開展科學教育。讓家長了解現階段的教育誤區,如重知識的掌握,輕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培養;重學習的短期效果,輕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忽視幼兒各種能力的養成。
第二,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密切合作,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內容。把經驗豐富的小學教師請到幼兒園,組織大班家長和幼兒園教師,三方共同研討入學前要培養幼兒具備哪些能力,學習哪些知識對幼兒入學有所幫助。研討家長要如何選擇幼兒園,幼兒園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使“幼小銜接”能夠更順暢。
第三,幼兒園與小學做好溝通,組織大班幼兒參觀小學,了解小學的環境,體驗小學課堂,觀摩升旗、課間操,參觀校園、特色教室等,激發幼兒對小學學習與生活的向往,為入小學做好思想準備。制訂完善的幼小銜接活動計劃,并提前公布給家長,如作息制度的調整、畢業典禮的召開以及需要具備的上學必需品。開展整理書包大賽等活動,提高幼兒的任務意識。讓家長認識到入學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準備,還包括身體和心理上的準備,為幼兒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給孩子一定的發展空間,不要只看眼前的效果,將眼光放遠一些。幼兒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要保持心態,尊重孩子,將孩子培養成快樂的、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