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青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發布后,它對當今的數學課提出,增強學生用所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尋找問題,利用規律和已有的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對于抽象的知識的教學時,適當的創造情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找出學生的感興趣的生活徐才,配以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展現給學生。具體為以下幾方面:
一、課堂從生活實際出發的意義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可以使我們的課堂對學生進行數學意識的滲透。在課堂上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滲透數學意識的地方,例如在講述“長短”一課時,教材上給出了比鉛筆、比手掌……這時如果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除了鉛筆和手掌在自己周圍在尋找一些還可以比較長短的物體,這時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到除了桌子、凳子、課本、還可以是圓珠筆等這樣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
(二)采用生活化教學,主要事實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問題,并利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加以探究引申,從而抽取出新的知識,解決發現的問題,并最總終形成新的數學知識。例如何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并分析解決問題,最后形成數學知識。例如在講授 “利息和利率時”時,小學生對于這點是比較陌生的,這時我一般都會帶領學生到隔壁的信用社去參觀一下,觀察銀行對于利率的公示牌,學生會發現很多的問題,如利率是什么,為什么同樣是把錢存給銀行,但利率卻大不相同,如果是自己去存壓歲錢,應該怎么選擇等,然后再回到課堂去學習,由于有很多的問題想解決,這時學生們往往聽得格外認真,通過學習解決上邊的一系列問題,找到適合自己壓歲錢的存錢方式。這樣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運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地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和現實建立聯系。
二、具體做法
(一)數學生活化從語言入手,從實際出發
教師的課堂語言對于課堂的影響程度是非長大的,同樣的學生學習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課堂語言水準不同,最終學生的學習效能差別是非誠大的,一個具有高素質的語言藝術的教師能夠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講述的活靈活現,讓廣大學生能很有興趣的接受,從而不會感覺出知識的枯燥乏味。例如在講述“位置和方向”問題,解決北京到上海的距離以及方向時,教師不是直接讓看圖量取,而是變換為:我家住在北京,放假了想去上海旅游一次,首先誰能告訴我我該往哪個方向走啊,假如我要是坐動車多長時間能到啊,把這些問題拋給學生之后,他們會很感興趣,會想哪天如果自己旅游也是這樣計算,所以查的時候討論的時候都格外的認真,從而很快就可以解決問題,并能把知識遷移到解決自己旅游的問題上來。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從自己的身邊出發解決了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了,體會到了數學和生活息息相關。
(二)把生活的情景搬到課堂上來
情景教學是日常教學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手段,通常都是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進行具體化、生活化、從而便于學生的理解,所以我們在教學時通常都會創設情境,通過創設的情景為學生學習準備出一些現實的具有開放性的信息,從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景找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述“圓的周長”時通常會設計這樣一個情景,學校運動會,學生們一定很感興趣,在運動會上最常見的運動是短跑,在短跑200米時(筆者的學校操場為200米跑道)想一想跑道是怎么設計的,同學都能回答,一個比一個靠前,在引導哪個最靠前,最外圈的最靠前,學生回答,知道為什么這樣設計嗎,這個情景非常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對它有很高的求知欲望,這樣就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還能使我們抽象的圓的周長有了豐富的實際生活內容。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在我們的教材上的內容,很多的都是抽象化的數學知識,在講述起來如果只是按照課本會使我們課堂十分的僵化,這時如果教師能夠把原本很抽象的知識,通過情景和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生很快就會意識到其實課本上抽象的數學知識就是生活中的問題,而且還是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就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并且能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讓他們產生學習熱情,這樣就會更加的喜愛學習數學。
例如在講授《長方形面積》時,教師就可以把學生身邊的長方形都找出來,通過幻燈片都展示給學生,像教室里邊的地、屋頂、窗戶門等,學校的長方形花池,甚至是小東西鉛筆盒,使用的數學課本等,都富含長方形,讓學生意識到數學課本的上的問題,就是我的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形成數學就是生活,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知識,這時再利用最直接的長方形的課本求面積,學生能夠利用手中的學生尺來測量長和寬,可以進一步體會到,利用自己的學習工具就能解決課本問題,加深長方形面積和生活的關系,體會數學生活建模的重要內涵。
(四)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任何的知識都是為生活服務,數學知識學完后更是能夠很好的為生活服務,因為每個知識點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了解和解決生活問題。例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后,可以計算教室的面積,在深層次可以為家庭裝修計算地板磚數量;學完利率后可以為爸爸媽媽設計最好的存儲方式。
綜上所述,在當前新課改理念形式下,我們要秉持“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的理念,在課堂上增加知識和生活實際的聯系寬度和廣度,引導學生勤于發現,樂于探究,完美解決問題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不可分割的,從而讓學生們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作者單位:山東省蘭陵經濟開發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