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春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小學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工具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的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其間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那么,教師該如何春風細雨般地把道德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呢?
下面,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一些方法:
一、課前演講,滲透德育教育
我在每節語文課上正課之前,都會讓學生進行三分鐘演講的說話訓練。有時讓學生讀報紙,了解社會動態,奇聞怪事,幫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時讓學生講述成語故事。成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蘊涵了豐富的哲理,是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教育的極佳的教材。學生講完故事后,讓其他學生評論該成語講述的道理或對自己的啟發。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遷”、“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語教會了學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誠信等做人的道理。有時讓學生針對社會生活中的事件進行評論,在評論中體會到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丑惡,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道德教育。
二、研究教材,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學科的德育內容相當豐富,可以說每一篇課文都有思想教育的因素。但它豐富的內容并非系統的,而是分散在各冊及各篇具體課文之中的,上下課文之間,上下單元之間在德育內容上沒有必然的聯系,也沒有系統的安排。因為每篇課文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文章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各異,作者的情感的傾向、所要表達的主題亦有所不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宏觀把握全套教材,有意識地去發現各冊各篇課文的德育內容。我在備課的同時備德育滲透,著手于尋找教材內容與德育相滲透的最佳結合點,把它寫進每一課的教案,引導學生真正做到緣文悟道,因道解文。
1.在講解課文中滲透德育
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曉之以理”,還得“動之以情”,即教師的思想感情進入課文情境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課文中的情境,發揮文學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學生的情感,觸動學生的感情深處,使他們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響。一種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必須要有道德情感的參與。“在語文教學中,不是我們講授了思想內容,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識,學生就能把這種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動,而是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產生內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這就需要老師有意識地激發情感,創造學生情感投入的時機。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緊緊圍繞“大年夜”這一特定的典型環境,講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腳賣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與大年夜相關的食物、圣誕樹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熱鬧氛圍中凍死了。學完了這一課,學生了解了資本主義窮人的生活。教師這時可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如何過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氣洋洋,張燈結彩,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的。
2.在指導朗讀中滲透德育
古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復朗讀,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些意境優美、情感濃郁的文章特別適合用多讀的方法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如《中華少年》一課,根據文章特點,通過齊讀,個別讀,分角色讀等形式,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從讀中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從而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健全的人格。又如在《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中,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人類所生存的土地是神圣的,同時也是渺小的,它所蘊含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從而激發學生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增強環保意識的教育。
三、創設情境,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中教師應善于捕捉話題,營造氛圍,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的生活中張揚個性,飛翔想象的翅膀,渲瀉蓬勃的熱情。這就要求教師不為作文而作文,大處著眼,感知生活,掘出生活的底蘊,生活的真章。
有與時俱進,為學生開拓更廣闊的天地,讓他們的情懷得以釋放,那么“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就不會是一句空話了。
四、 課外閱讀,滲透德育教育
書,是人類擺脫愚昧,步入文明的媒體,是千年人類文化的積淀,是生命之曲,自然的華章。捧起一本書即是捧起了一個世界,捧起了一段人生的歷程,酸甜苦辣中品位人生的無奈,曲折,自在閱讀中享受到世界的奇妙。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五、以身作則,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對學生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品德教育,在課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就會對學生道德風貌的健康培養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為學生的鏡子。
總之,語文教師只有善于創造各種時機,將德育從課前到課內再到課外,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才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語文知識的學習,使語文學科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齊頭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