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近幾年來,“微課”“微視頻”在小學教學中掀起了應用的熱潮,可以說隨著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和教學理念的轉變,“微視頻”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它不僅打破了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加便捷和高效。旨在介紹“微視頻”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希望能為小學科學教師提供借鑒。
微視頻是指時間較短、內容較為廣泛、形態多樣,包含小電影、紀錄短片、DV短片、視頻剪輯、廣告片段等,可以通過手機、攝像頭、DV、MP4等多種視頻終端設備錄攝或播放的視頻短片的統稱。它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特征,將它運用于小學科學教學中,符合小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的特點,可以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而達到預期的科學教學效果。
下面,筆者就從以下幾方面,對微視頻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闡述。
一、課前微視頻為課堂提供知識儲備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強調:“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課前播放微視頻翻轉課堂,以其學習的便捷性和可重復性,使每個孩子通過自主學習得到充分發展。
例如,《秋季星空》這一課,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較多較雜亂,因此課前我制作了一個微視頻,介紹星座的由來、星座的數量、3個天區的代表星座,還介紹了星等的知識,什么是星等、星等值與星星亮度的關系。學生課前預習,完成微課學習任務單,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將這些知識學以致用,應用到課堂學習當中,提高學生學習成就感。利用微視頻翻轉課堂,上課時讓學生有條理地匯報交流和同學分享收獲,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分享的快樂。
二、微視頻為實驗課提供指導示范
科學課主要分為實驗課和材料分析課。其中,實驗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課型。實驗課中的操作實驗又必不可少,因此可以讓學生在討論實驗步驟、注意事項之后,出示微視頻,完善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為實驗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例如,《蒸發》一課中,在探究“怎樣加快蒸發”這個實驗中,為了讓學生做好對比實驗,在學生交流實驗步驟、注意事項之后出示微視頻,明確實驗步驟,提醒學生注意事項,然后進行分組實驗,分別驗證“水溫的高低”“水面上風速的快慢”“水蒸發面積的大小”對蒸發快慢的影響,這樣做保證了實驗的有效進行。
再如,《滑輪》一課中,學生組裝滑輪是個難點,教師現場演示很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看清楚,有個別同學可能還是不明白,不能參與其中,提前錄一段安裝的微視頻,在教師演示安裝滑輪結束之后,學生安裝滑輪前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性播放,不但起到了引導示范作用,而且能讓不明白的學生還可以觀看第二遍、第三遍,從而使全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得到充分發展。
三、微視頻使難理解的知識更直觀
科學課中,許多知識不是老師出示幾張圖片講解,學生思考就可以解決的,有些只用文字描述學生難以用肉眼觀察,也有一些內容較為抽象復雜,學生一時間難以掌握,這時我們就可以將這些抽象難懂的科學過程或現象制作成微視頻,課堂上,讓學生對微課視頻進行反復觀察直到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理解和掌握,這樣就可以使難理解的知識、難操作的演示實驗直觀化、清晰化。
在《地球內部有什么》一課中,地球內部的結構除了像書上了解到的好像雞蛋一樣,學生很難去想象地球內部的結構是什么樣的,各部分的比例更難以理解,這個時候播放一段介紹地球內部結構的微視頻,不但可以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地球內部結構,而且能為后面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奠定基礎。
《秋季星空》一課,星座位置變化是本節課的難點,學生沒有觀星體驗,更沒有長期觀察,因此要解決這一難點,很有困難。但通過虛擬天文館錄制微視頻,在同一天的不同時刻、在不同日期的相同時刻星座的變化,學生觀看,可以直觀地看到星座在天空中位置的動態變化,更容易理解星座也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有東升西落的現象。利用微視頻,不但有效突破難點,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星空的興趣。
再如,在學習《溶解》這一節時,對于物質的溶解過程,僅僅靠老師的語言講解,學生很難理解,這時給學生播放一段有關鹽在水中的變化過程(由大顆粒—小顆粒—很細小—化在水中的溶解過程)的微視頻,學生便直觀形象地觀察鹽溶解的過程,實現了對這一知識點的準確、深入理解,達到了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目的。
“微視頻”是信息時代課堂教學和信息融合的產物,也是現代電子書包課教學的需求。它讓科學課堂變得豐滿、趣味十足,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探索欲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合理利用微視頻進行教學,發揮它的優勢,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服務。
編輯 趙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