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秀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著學生知識的建構和數學素養的養成,而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巧用策略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更加活躍、更加富有情趣。
關鍵詞:故事情境;多媒體;開放題
如何巧用策略,我覺得就一節課而言,可以從以下方面設計:
一、巧用故事情境
孩子都喜歡動畫片,教學除法商不變的規律時,動畫顯示美羊羊和村長的對話,村長:“美羊羊,你們5人最近表現不錯,我決定每天獎勵你們10袋鮮嫩的青草。”美羊羊瞇著眼睛想了一會兒,5人才獎勵10袋,似乎少了一點,不高興地說:“村長,能不能多給點呀?”村長摸了摸白胡子說:“那么,10天給你們100袋青草,怎么樣?”美羊羊咧開了小嘴巴,拍拍小手說:“村長真好,如果再多點,會更好!”村長頓了頓拐杖,摸了摸下巴說:“這樣吧,100天給你們1000袋青草,總該滿意了吧?”“哇,1000袋,耶!”美羊羊高興地蹦了起來,看到這兒,孩子們也哈哈大笑。笑聲過后,我問道:“為什么青草的數量發生了變化,可每只羊得到的仍是2袋青草呢?難道這里有什么秘密嗎?”
巧設故事情境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數學規律,變得有趣而貼近兒童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從而使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二、巧用多媒體
多媒體生動、形象、音形兼備,利用逼真的影視氛圍可以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認識圓后,我利用多媒體設計了一個小動物們玩耍的情境:將一束氣球固定在草坪中間,要求小動物們利用手中的飛鏢將氣球刺破,看誰命中率高,但他們站立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離氣球近,有的離氣球遠。我問道:“這樣站,你們覺得公平嗎?”學生:“不公平。”“你們能利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為他們設計一種游戲規則嗎?”大家搶答道:“以氣球為圓心,讓小動物手拉手站成一個圓。”“為什么?”“因為同圓半徑相等,它們與氣球的距離也就相等了,這樣比賽才公平。”
三、巧設練習
學生學習新知識后,教師應精心設計挑戰性開放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去探索、去發現,理解并應用新知識,使其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在練習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標準答案”,激發他們主動創新精神。例如:在練習平均分時,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紙,上面設置好了許多正方形,要求學生表示出這個正方形的1/2,學生紛紛動筆,試著在紙上找不同的方法,只有“數學小天才”在擺弄學具棒,“老師,我有一個方法,只要把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交點固定下來,然后旋轉兩條對角線就能把這個正方形分成四份。”他的話并沒有立刻得到大家的贊同,許多學生將信將疑,對于他的解法,我沒有立即給予肯定而是鼓勵大家:“他這個方法行嗎?我們幫他驗證一下,好嗎?”這時,學生紛紛拿出學具盒中的小棒,交叉垂直固定好,按他的方法動手操作,不一會兒,大家對他豎起了大拇指,見學生興趣很濃,我又出了一道題:“你們能把三角形面積等分嗎?”孩子們又一個個陷入思考之中,紛紛思考。
見孩子們思維敏捷,我在黑板上邊畫邊說:“在一個面積為25平方米的正方形內,畫一個最大的圓,你知道圓的面積是多少嗎?我的題目剛出示,就有學生喊道:“老師,這道題不好解答。”“為什么?”他紅著臉說:“題目中沒有告訴我們半徑,怎么解?”“真的不好解嗎?”我見學生面露難色,就提醒道:“你們可以畫圖試試,或許能找到解題的思路。”見學生還是無法下筆,我鼓勵道:“你們可以小組合作,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一定能找到解題的竅門。”不一會兒,各小組都有了答案,解答的思路各不相同,通過這些練習,提高了學生創新能力。
四、巧用雙手
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只有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才會理解得更深刻。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在黑板上貼了一個西瓜圖,笑著對孩子說:“孫悟空捧著一個大西瓜,對豬八戒和沙僧說:‘八戒、沙師弟快來吃西瓜,不過,在吃之前,我有個條件,你們兩人,一人吃這西瓜的1/2,另一人吃這西瓜的1/2,誰先吃?饞嘴的八戒摸著大耳朵,心想:喲,都說猴哥聰明,今天怎么了?當然是西瓜的1/2多啦,于是不等沙僧開口就搶著說:“我吃這西瓜的1/2”。八戒吃得真的多嗎?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好嗎?請你們拿出兩張長方形條,在每張紙上分別折出它的1/2和1/2,折完后比一比誰大?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理解得更深刻。
五、巧體驗
實踐證明,體驗的學習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習利息后,我將講臺布置成儲蓄柜臺,讓學生模擬儲蓄營業員和客戶。學生興致特高,紛紛動筆設計存款方案,方法很多。通過計算得出結論:在存款時,存定期的比較合算,而活期的利息較少。通過這次模擬體驗,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利息的方法,還把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轉化為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巧用策略使我們的課堂呈現出一幅師生同頻共振的和諧畫面,充滿快樂、充滿智慧、煥發靈動與光彩,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