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德海
教學研究對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目標,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的課程建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我校通過加強組織領導,扎實開展研討活動,總結反饋效果等方面工作來提高教研的管理水平和教研質量。
校長是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的身體力行者,是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責任人,對課改有超前的認識和做法,他帶領我們全體領導在確立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的基礎上,建立了校本教研的導向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同時我們加大了考試及評價制度的改革,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改實驗,將課改實驗工作情況列為對學校工作質量考核、領導干部考評和各項先進評比的重要指標,學校明確規定在人力配備上,讓優秀人員從事課改工作,在師資培訓上,以課改為中心,在資金投入上,保證課改的需求。
一、重視加強校內教研活動
多年來,我校圍繞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提出了課堂教學以“樂學、會學、主動學、創造性學”為目標,每學期有重點地開展教學研討,特別是對新教材的研究,我們多次利用每月一次研討日進行校教研會、年組教研會活動,我們先后召開了“新教材課堂教學模式研討會”“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指導交流”三種課型研討會,青年教師落實新課程理念課堂教學大獎賽,并參加了教育局組織的“全縣課堂教學大獎賽”“全縣課堂教學落實新理念研討會”。召開了“新課改中如何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組內教研會和“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校內教學研討會。這些活動為青年骨干教師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另外,我校進行教研活動,聽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把重點放在評課上,開始由各年組組長、骨干教師帶頭進行評課,再點名讓青年教師進行評課,現在已發展成為教師自發地、主動地進行評課,而且每一位教師結合新理念都能評出自己的觀點,這樣,教師們在教研中互相切磋、相互交流,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交流和研討,將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措施,著實提高了學校的教研質量。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主體發展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探索性的學習,系統總結獲取多種直接信息的經驗,養成科學的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培養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我們在上學期研究的基礎上,本學期繼續在3~6年級開展研究。研究的形式主要有主題式研究性學習和結合學科教學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根據研究性學習的理念:自然即課程,自我即課程,社會即課程,針對學生實際,主題式研究性學習學校先確定大課題,三、四年級圍繞“人與自然”展開研究,五、六年級圍繞“人與社會”展開研究,各班學生根據大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小課題,并自由選擇各種方式開展研究、交流,為防止流于形式,每次匯報交流時都要求老師通知教務處,教務處領導盡量抽出時間聽課,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不知怎樣指導學生進行交流匯報,于是上學期我們針對實際進行了“研究性學習指導交流”示范課,對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如何進行交流匯報進行了研討,這為師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指明了方向,至于結合學科進行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是讓教師在學科教學中組織學生收集資料、交流匯報,然后師生把資料進行完善和整理,我們也要求老師每月至少進行兩次匯報交流,另外,每學期末我們還要組織學生撰寫結題報告并進行答辯。
三、有效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
針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綱要》的精神和我校的實際,通過篩選比較,我校開發了三套校本教材,即:“小才子”閱讀積累教材,“小書法家”書法教材及“校園英語脫品秀”英語教材。這三套教材我們已嘗試使用“小才子”閱讀積累教材為1~3年級學生提供了成語,為4~6年級學生提供了優美散文片段,為全校學生提供了古詩、名言,使學生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小書法家”書法教材我們師生共同使用,不僅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基本功,“校園英語脫品秀”英語教材也是師生共同使用,全校教師利用周三業務學習時間和教研日到校參加200句課堂用語培訓,現在我校多數青年教師在課堂上能自如地用英語組織教學和學生對話,這大大地增加了學生口語訓練的機會,師生共同得到發展。另外,我們本學期還編寫了一套口才班訓練的教材,尚在整理中,準備下學期投入使用。
總之,課改實驗以來,我們深感課改的辛苦,也體驗到課改的快樂,當然面對困難我們不會退縮,我們會繼續努力,力爭把我校的課改工作做得更扎實、更有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