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禮云
摘 要:幼兒教育的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教學水平。在語言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以致影響了幼兒學習水平。首先分析了幼兒園語言教學中三點不足,然后提出改進措施,旨在提高語言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
關鍵詞:語言教學;幼兒園;有效性
3~6歲的兒童正處于學習語言的大好時期,關系到今后的語言表達水平以及學習能力。然而由于師資力量、教師水平的限制,許多幼兒園在語言教學方面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值得欣慰的是,在理論指導與實踐探索的不斷改進之下,幼兒園教師已意識到語言教學的重要性及問題所在,并開始為之努力。
一、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不足之處
1.缺少語言教學的情境
語言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任何語言都無法脫離生活而獨立存在。然而,許多幼兒園的語言教學就是教兒童如何朗讀和背誦課文,與兒童自身的生活、娛樂環境并無太大關系,傳統的灌輸式語言教學帶給兒童的,僅僅是了解書本知識而已,無法切實提高兒童在生活、娛樂、家庭中使用語言的能力,沒有實踐的環境,課本知識最終只能被忘記。
2.缺少明確的語言教學目標
如何制定教學方案、實施教學活動都要以教學目標為前提,幼兒園語言教學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缺少指導方向,教學活動因此變得盲目。許多老師對語言教學課程并沒有全面的認知和了解,加上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禁錮,一些并不適合兒童的教學方式方法也逐漸滲入幼兒園課堂,比如,語言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效果的評估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應試教育的影子。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語言教學目標,讓幼兒教學水平停滯不前。
3.缺少有效的語言教學手段
語言教學離不開教學設備,然而許多幼兒園的硬件設施非常缺乏,課堂上只有最基本的黑板、粉筆,沒有引入任何多媒體設備,老師傳授知識只能依賴板書。教學設備的嚴重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手段,許多老師即使有創新的語言教學方法也無法落實,以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基于兒童的性格、心理、認知特點等,必須要利用聽覺、視覺、色彩、圖形等多元化的感官刺激才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從而讓他們對語言學習產生興趣,積極參與。沒有多媒體等輔助教學設備,很難實現有效的語言教學。
二、提高幼兒園語言教學水平的有效策略
1.設計生動的語言教學情境
幼兒園的語言教學,需要將兒童放在特定的語言情境之下,通過現場氣氛的渲染來激發兒童愿意說話、敢于表達的心理,讓兒童把課本中習得的語言知識通過自己的話、用自己的方式在設計的教學情境中表達出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語言真正用于生活,讓小朋友們在學習、娛樂、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傳統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界限明顯,學生“說”的機會非常少,通常都是在“聽”。長此以往,在兒童心中形成“聽老師話就是好學生”的觀念,即使有自己的想法,礙于老師的威嚴也不敢表達,“畏師心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兒童的語言水平。所以,在設計語言教學情境時,老師不應該只從表面上、形式上來營造氛圍,更要把握兒童的性格與心理,重視精神層面的情境設計。
2.確定幼兒園語言教學目標
語言教學目標應在有關教育部門的引領下盡快明確,牢牢把握住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只有教學方向明確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才能得到更好的調整與改進。應試教育的枷鎖必須打破,幼兒園兒童的性格、心理、心智尚未發育完善,應試教育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等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均會造成不良影響,“一言堂”“灌輸式”“死記硬背”的教育模式顯然不利于兒童成長,兒童也無法在枯燥的幼兒園課堂教學中集中精力自主學習。上述種種問題均表明語言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極為重要的,不僅關系到語言教學質量,更關系到兒童能否有健康、快樂的幼兒園生活、能否在幼兒園學習中體驗到成長的樂趣。因此,有關教育部門必須加強對語言教學目標的規范,讓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有明確的目的,另外,每個幼兒園也應該制訂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教學目標,為兒童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3.加強教學設備的投入
我國的公辦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幾乎各占一半,后者教學條件尤為不足。至今仍有許多幼師認為,多媒體在語言教學中作用不大,而且會分散兒童注意力,同時,很多教學內容也沒有必要用到多媒體,即便有設備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基于此,在增設幼兒園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同時,也要轉變幼兒老師的教學觀念。
綜上所述,若要切實提高幼兒園語言教學質量,必須將應試教育體制的理念、教學方法等移出幼兒園,國家應加強對幼兒園硬件設施的投入,老師也要改變教學觀念,根據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方法,設計教學內容,創造有利于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語言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董明月.幼兒園語言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5(2):42.
[2]李莉.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新課程(教研版),2012(2):126-127.
[3]徐思云.幼兒園語言教學如何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J].新校園(中旬刊),2015(11):164.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