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安江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思想,比如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尋找并建立它們之間的橫向聯系,已經成為數學學習乃至數學自身發展的重要命題。引領孩子們以“數”化“形”、以“形”變“數”、“數”“形”結合,必將使孩子們學得有情有義,有滋有味。
關鍵詞:以“數”化“形”;以“形”變“數”;“數”“形”結合
盡管數形結合是數學中最重要的數學思想之一,但是,具體的教學或學習中,“數”與“行”常常分而處之、各成體系。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尋找并建立它們之間的橫向聯系,已經成為數學學習乃至數學自身發展的重要命題。竊以為,引領孩子們以“數”化“形”、以“形”變“數”、“數”“形”結合,以形助數,以數輔形,可以使許多數學問題變得簡易化,必將使孩子們學得有情有義,有滋有味。
一、以“數”化“形”,聚焦孩子們的空間意識
初次接觸某些數學知識,光憑“數”是不夠的,因為有些數量是比較抽象的,難以把握的,比如“圓”,哪有“數”的影子呀?必須憑借具體、實在、有“形”的圖形,才能走進“圓”的深處,進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能力。在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應該善于把“數”的對應——“形”找出來,以“數”化“形”,以“形”與學生對話,與數學對話,與思維對話。
聽過一堂北師大小學六年級“圓的認識”的公開課,教師出示了一道思考題:“刻畫一個圓的大小,最少需要幾個數(量),這一個或幾個數(量)究竟在哪里?為什么只要這一個或幾個數(量)就能夠確定一個圓的大小?”隨后,引領孩子們自己動手畫圓,或用圓規,或憑直觀印象手畫,不論什么畫法,都要求孩子們從“半徑”開始,最后通過“PPT”課件,用醒目的紅色“秒針”動態演示圓規的一只“腳”固定在一個點上,另一個“腳”沿著這個點旋轉一圈的動態過程。
這樣的教學直觀形象,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實踐證明,在半徑教學的基礎上,教師果斷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學習的空間一下子被打開了。比如,在畫出半徑后,教師追問:“這樣的線段在圓里有多少條?”而這樣的追問,讓孩子們在不斷思考與開掘,在生生、師生以及與文本的不斷對話過程中,完成了對圓心、半徑、直徑的各自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的整體把握。
二、以“形”變“數”,鍛造孩子們的縝密思維
借助“形”的直觀形象之優點,我們可以引領孩子們更快地觸摸數學的“枝枝葉葉”,但在定量方面還必須借助代“數”的準確和具體之優點。特別是對于較復雜的“形”,學生不大容易“數字化”,這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來說,無疑是比較困難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引領孩子們認真留心圖形的特點,反復發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地以“形”變“數”。
比如,在北師大小學四年級“生活中的負數”的學習中,可以進行這樣的設計:
1.我在屋外地面,媽媽上二樓取東西,爸爸到地下二樓取車,如何用數字表示電梯中三個人的位置?(“2”“0”“-2”)
2.出示“沒有地面的樓層”:如果我用一條直線表示地面,你能確定問號所在的是第幾層嗎?如何用數字表示?
3.看圖,珠穆朗瑪峰最高峰海拔8844.43米,臺灣海峽最深處海拔2311米,如何用數字表述出來(強調正數前的“+”號一般省略不寫)。
“負數”的產生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生活和生產的需要。當學生意識到地面以下的樓層數用已學過的數(即正數)已經不能明確地表示了,于是根據圖形“負數”的概念自然水到渠成地引出。這樣的“以形助數”的數形結合思想,使“負數”這個表示相反意義的數的意義直觀地呈現出來,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負數的識記和理解。
引領孩子們以“形”變“數”,不但可以為孩子們認識那些難以理解的數,而且也必將極大地為課堂教學增值,極大地豐富孩子們的空間意識和數學意識。
三、“數”“形”結合,提高孩子們的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孩子們進行“形”“數”互換,不但要想到由“形”的直觀變為“數”的嚴密,還要由“數”的嚴密聯系到“形”的直觀。
同樣是“生活中的負數”的教學,可以引領孩子們看“形”思“數”:出示溫度計,冬天的時候會有什么樣的數字?夏天的時候最常見的數字是什么;面對一個空白溫度計,你能想到些什么數字呢……也可以引領孩子們見“數”想“形”:電梯上升2層、下降2層,溫度昨天上升3度,今天居然猛然下降5度,以此想想圖形的樣子;華山比海平面高2000 m,記作(+2000 m)死海比海平面低392 m,記作(-392 m),如何用圖形表示呢……
諸如此類的數形結合,必將使孩子們頭腦中對圖形的認識,有了一次新的結構性把握與跨越性提升。小學數學中諸如“圓”“負數”“面積”等領域,都可以通過數形結合,引領孩子們向數學的深處挺進。好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能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中不斷發現“數形結合”的影子,不斷發現“數”與“形”結合緊密的情境,以此提高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打造精彩、厚重、和諧的小學數學理想課堂。
參考文獻:
[1]張齊華.“畫”出來的負數[J].小學教學,2016(5):26.
[2]武昆.巧手設計 妙語理答[J].小學數學,2015(1):3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