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玲玲
摘 要:課堂作業能真正地反饋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程度。“課堂作業隨堂化”不應簡單地理解為將課堂作業一分為二的動作,而是基于教學目標,把課堂作業本中的練習巧妙、科學地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做題“隨”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以達到課堂作業“隨堂完成”的目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作業本)》中的練習題都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而呈現在課始、課中、課末三個時間段,老師將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分別呈現在適當的時間來完成。
關鍵詞:課堂作業;隨堂化;策略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各個部門都一直強調給學生減負,但同時又強調提高教學成效,我想這就要求我們抓實課堂,解放課間,還給學生自由的時間。而課堂作業是減負增效的關鍵所在,可是看我們現在的課堂作業已不再名副其實,開始在邊緣化,孩子們的課堂作業,要不“課外化”,課堂作業成為缺失了時間保證和指導評析的課外負擔,被擠出課堂在課外完成。要不“整堂化”,所有的作業集中在某一堂課完成,這樣做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孩子們也不會喜歡這種枯燥的作業課。
課堂作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能真正地反饋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程度。老師在課堂上及時巡視、察看學生作業情況,獲得反饋并可糾正學生錯誤的認識。而學生也能最大限度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獨立完成作業,真正做到作業的有效性。
因此,課堂作業隨堂化就成了當下熱議的話題。我也和大家一起探討小學低段數學課堂作業隨堂化完成的一些策略。
“課堂作業隨堂化”兩個基本點:一是課堂作業時間不少于10分鐘;二是課堂作業內容,先用好浙江省教研室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作業本)》。“課堂作業隨堂化”不應簡單地理解為將課堂作業一分為二的動作,而是基于教學目標,把課堂作業本中的練習巧妙、科學地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做題“隨”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以達到課堂作業“隨堂完成”。
這些練習題都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而呈現在課始、課中、課末三個時間段,老師將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分別呈現在適當的時間來完成,這樣學生既能高效作業,又能擁有自己自由安排的時間,可謂一舉多得。
一、“課始”作業即課堂作業呈現在課始
“課始”就是剛開始上課,作業在學生學習之前,也可稱為“前置性”作業。
1.相當于課前復習題
我們可以從學生的“前置性”作業中及時發現問題,了解學生對前幾節課相關知識掌握的程度,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這將有利于那些中下的學生,疏導他們的思維模式,從而幫助他們將新知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這也相當于讓他們重新學習了一下與新知有關的知識。而對于優秀的小朋友來說,也能“溫故而知新”,可以趁機訓練他們說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外顯,以便老師糾正和引導。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5的乘法口訣(練習)”一課,與之配套的《數學作業班》第36頁(如下圖):
課的開始,就讓學生打開《作業本》36頁完成第1題,根據口訣寫算式,了解學生是否熟記5的乘法口訣并知道根據一個口訣可以寫出兩個乘法算式。
再繼續進行第2題的口算,看乘法算式說口訣,這樣訓練達到熟練地掌握口訣,進入新課的學習。
2.教學始于預習
課前預習以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與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學習的知識,有了一些成功感,這種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就會積極參與課堂上的討論、提問,對學習與自己便有了信心。作業本中的有些作業我們就可以安排在課前幫助學生進行預習。
如,以一年級的“位置”為例,可以結合《課堂作業本》中說一說,這類口頭作業的題型進行檢查。
二、“課中”作業即課堂作業呈現在課中
“課中”即上課過程中,作業在學生學習之中。老師可以自主通過作業將知識點有機地整合起來,從而深化課堂教學,這也需要老師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和經驗,以便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應該說在教師講解內容之后趁熱打鐵,通過一些課堂練習即隨堂作業來進行數學知識的強化吸收,這里教師可以通過找到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之間有一個權衡,然后加以作業強化工作,一方面是對自己課堂教學水平的自我檢測,同時也了解了學生在這堂課中學習知識的程度,這樣既方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便于對不明白的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輔導工作。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角的初步認識”一課,與之配套的《數學作業班》第27頁(如圖),把相關的作業題穿插到這節課的每個環節。
新授完例1,從實物中抽象出角,并介紹完角的各部分名稱后,就讓學生完成《作業本》的第1題,既能當場鞏固又能完成作業。
接著,讓學生判斷角后回歸到找生活中的角,完成《作業本》的第2題,數學角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深刻。
然后,學生開始動手操作,折角、做活動角,看視頻,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只跟角張開的大小有關。完成《作業本》的第4題,比較各組角的大小,更加明確角的大小。
最后,孩子們開始學完畫角,就直接在《作業本》第3題中完成。就這樣《作業本》27頁的4道題目,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通過調整整合,穿插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做題“隨”在不同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邊學邊做中完成了作業,達到課堂作業“隨堂完成”。
三、“課末”作業即課堂作業呈現在課末
“課末”即一節課最后的時間,作業在學生學習之后,也可稱為“后置性”作業。這樣的作業往往是教師在教學新知結束或者告一段落時,以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成效而設計的。老師可以設計延伸性的練習作業,但要照顧到那些后進生,練習設計要具有針對性、階梯性和層次性。因此,老師可以在書本上或者課堂作業本上挑選一些練習題來鞏固新知。可以是一些模仿性練習題,促進知識的內化,加深理解;也可以是發展性練習題,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的能力;還可以是一些綜合性練習題,檢查學生對新知靈活運用的能力。這樣不僅能保證那些后進生吃得到,還能讓那些優秀的學生吃得飽。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分類與整理”一課,配套的《數學作業本》19頁有這樣一題:拍球比賽(如圖)放在了課后的拓展,這是一道綜合題,通過公園里學生跳繩的對話,通過解決問題進行數據整理并在無形中滲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我縣正積極進行著小學語文、數學的課務調整改革工作,為了加快推進小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和“學為中心”“講練結合”教學理念的落實,提出了“半小時課堂”。我們學校也提出了快樂“3+1”課堂。無論是“半小時課堂”還是快樂“3+1”課堂,都要求課堂至少保證有5~10分鐘左右用于自主學習、書面練習的時間。
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有意識做到課堂作業的隨堂化。在上新課之前自己先把每一道題做一遍,想想每道題所運用到的知識點,預測學生在錯題的時候可能出現的錯誤。上新課的時候,有意識地突出知識重點和難點,提醒一會作業時可能出現的錯誤。
除了上述的作業隨堂完成策略,我一般采用“30+10”的模式,課堂上留下十分鐘讓學生自己獨立做課堂作業,我巡視學生的作業情況,并適時指導。這種方法對學習比較好的學生來說,十分鐘可以把作業做完。而對于一些中下生,就比較困難,他們可能知識點接受比較慢,要到第二節上練習課時候才能搞懂。教師恰好可以在學生做課堂作業時給予個別指導,給予信心。
最后,我想說“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本著這種思想,減負增效不會是空談。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