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章兵
一、培養使命感與成就感
據了解,初中的學生中,竟然有很多同學存在這樣的狹隘想法:我是中國人,愛國就不要學英語!聽,多么幼稚可笑,我很詫異有些學生的思想成長得如此之慢。不學外國語言,就是甘愿無知,甘愿落后,沒有走出去的思想和工具,沒有和世界自由溝通的語言資本,一切理想和抱負都是空談,又有何資本去愛國呢?把學英語當作一項重大的使命,只有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去學,才會有無比的熱情和激昂的斗志,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區區英語不在話下。當你學會了一句又一句的地道英語,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學習的成就感便一點點地累積起來了。
二、學會用英語界定事物
這是運用語言和鍛煉翻譯能力的最佳捷徑之一。在界定的過程中,你在思考,在組織語言,慢慢地也訓練了英語思維。美國人在界定事物時習慣于先給出本質的屬性,再添枝加葉。例如“蛋糕”用中文界定為“面粉加雞蛋兌水調勻,經烘烤得到的甜食”,而在英文中的界定可以是“a kind of food baked with flour,eggs and water”,中心詞是food,即蛋糕的本質屬性。再如我們稱飛碟為“不明飛行物”,最后一個漢字才指出它的本質是一個物體,而英語中的界定“a flying object,nobody knows where it comes from”,首先說的object即飛碟的本質屬性,詞序正好與中文相反。同學們首先要有用英語界定事物的意識,隨時隨地進行界定的訓練,然后注意中西語言的差異,慢慢地使界定的語言準確而地道。
三、學會用英語解釋和描述事情
用英語解釋和描述,首先要清楚西方人怎樣描述。與中國人不同,美國人喜歡從自我出發來安排描述的順序。比如中英文書信地址的不同寫法:中文地址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英文地址則是從小到大的順序。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描述時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比如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常常是由內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國人則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美國人則不是,如月、日、年。另外,我們中國人描述一個東西往往最后說的才是最重要的,采取欲揚先抑的模式;美國人則先講最重要的東西,然后再說陪襯的東西、解釋和描述事情,要求同學們在學過新的詞匯、新的表達后,盡可能地去用,多說,多描述。比如說,今天學了一個新詞,就想想它可以用來描述什么東西,什么事情,嘗試著去描述。此外,要學會變化方式進行透徹解釋,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事物。找個partner,對著他描述事情,解釋事物,如果對方聽不懂,就變換另一種表達式去解釋,最終讓對方明白。
四、訓練猜測的能力
在用英語交流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不懂的詞匯,這就需要快速地猜測。猜測不是盲目地猜,而是有理有據地猜,根據上下句,根據談話的整個話題,根據對方的語氣等等。訓練適當的猜測能力對學好英語口語很重要。
五、大量閱讀英文報刊和小說
選擇一些難度適當、故事性強并且語言地道的報刊和小說,帶著讀中文報刊、小說的興趣去讀英文,在津津有味的小新聞、小故事中,不知不覺地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語言上的以及語言以外的東西:不僅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各種各樣的語法規則,而且對英國人的生活、文化、習俗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六、看英文電影,最好帶中英文字幕
看電影,聽原版英語發音,模仿經典臺詞,是很有趣的又很有效的學習方法。很多經典的電影中人物的語言都是純正的美音,發音標準。我們應該反復去看去聽,包括語音語調語氣,都可以模仿。
七、目標激勵法
制訂學習計劃,完成一個目標,就給自己一個獎勵。
八、學會整理和挖掘信息
學習的過程就是接受和加工信息的過程,同學們要保持對信息的敏感度,及時整理信息,進行歸類和深加工。比如閱讀一篇文章,文中字里行間涵蓋了哪些信息,盡量去提取和挖掘。這個發現信息的過程,豈不是很有成就感?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