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葉玉
【摘要】在電視節目多元化的今天,談話節目因其獨特魅力為不少觀眾所喜愛,如何將談話節目做出深度、做出情感,就對談話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試從主持人和嘉賓的關系問題上入手,闡述如何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讓談話節目主持人發揮出自己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談話節目;主持人;嘉賓
如今,越來越多的談話節目出現在熒屏上,談話節目以其話題時新、風格清新、現場活躍、貼近生活等特點贏得了大批觀眾。近年來,我國電視談話節目不僅數量增多,而且形式多樣,涉及新聞時政、國際時事、科技文化、婚戀情感等各種題材,擁有著一批固定的收視群。與此同時,一批知名的談話節目主持人也為觀眾所熟悉和喜愛,如王志、張越、楊瀾等等。一些地方電視臺也在黃金時段推出談話節目,這其中又以情感類、調解類居多。眾多的談話節目活躍熒屏,也出現了內容良莠不齊的狀況。有的談話節目不接地氣、遠離百姓,連主持人自己都一知半解;有的談話節目內容膚淺,給人隔靴搔癢之感;有的節目注重形式,讓人對節目的內容產生懷疑。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在一開始節目策劃上就出現了偏差之外,更主要是主持人的引導出現了問題,也就是主持人和嘉賓的交流問題,即主持人沒有把握好和嘉賓的關系。那么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關系問題主要出現了哪些誤區?如何真正做到和嘉賓平等交流?現從兩方面來闡述。
一、談話節目主持人的誤區
在一檔談話節目中,主持人是魂,引導嘉賓走入正常的談話氛圍,順利完成整個節目。因此,主持人的組織和控場能力決定了談話節目成功與否。目前不少談話節目在選題上并無大礙,但往往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觀眾會覺得索然無味或者不太解渴。目前談話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的關系問題容易出現以下誤區:
(一)過于抬高嘉賓的身份
嘉賓不論是身居要職的高官,還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只要來到演播室,就只有一個稱呼——嘉賓。可是在節目實際運作過程中,往往出現主持人過于抬高嘉賓的身份,始終以一副學生洗耳恭聽教誨的模樣,不敢過多發言,不僅表現在主持人的坐姿上,甚至在神情上也顯得自信不足。這樣的談話節目,無法達成平等的交流,其結果只能是“偽談話”,即按照采訪提綱照本宣科。
筆者做過的一期談話節目的嘉賓是一名經濟界的專家,設計的話題是讓這位嘉賓分析剛剛過去的一年該地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及未來一年如何發展經濟。由于是首次做談話節目主持,再加上經濟方面知識的貧乏,所以在錄制過程中,用精心背下來的問題提問,顯得極沒有底氣。對嘉賓畢恭畢敬的態度反而招致嘉賓對我提問的不滿,以至于整場節目下來,被嘉賓牽著鼻子走。這次失敗的訪談節目主持經歷讓筆者深深體會到,主持人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也不可盲目抬高嘉賓的身份,否則,就談不上有平等的交流。
著名節目主持人水均益曾專訪過上百位名人政要,在專訪外國政要、世界商界巨賈和國際知名人士方面為人稱道。這其中,固然與他豐富的國際知識、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分不開,同時,他在與名人政要交談時,從未因為對方身份而看輕自己,從他放松的坐姿和直視的眼神中,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如同朋友一樣在交談。
(二)過于降低嘉賓的身份
嘉賓來到演播室,對于主持人來說,就好比家里來的客人,不可冷落,不能自顧自滔滔不絕,而不給嘉賓說話的機會,否則就降低了嘉賓的身份。
現在有個別談話節目,主持人往往喧賓奪主,還沒有等嘉賓開口,自己先長篇大論一番,以顯示自己擁有智慧的頭腦、靈活的思維。張越曾經舉了一個自己切身的例子來說明主持人應該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她的早期談話節目中,自己總是咄咄逼人、鋒芒畢露,唯恐自己的智慧不能與嘉賓擦出火花。一次,她在節目里采訪一位嘉賓,節目一開始,張越就表現強勢,撂出一些智慧、理性的話語,以為嘉賓會被她的強勢所帶動,從而也能說出一些語出驚人的話,結果她發現自己錯了,嘉賓似乎被她的氣勢所嚇倒,不僅說不出張越所想要的智慧的話語,而且還表現出緊張、語無倫次的狀況。事后,她認識到:“誰是節目的主角?——主持人應該退后,因為你強他就弱,你弱他才強,所以,主持人應該放下‘智慧的架子,他才可能放松。對于嘉賓來說,越是有水平、越是縝密的提問,越是讓嘉賓緊張,主持人不該著急顯水平,因為嘉賓好了,節目才好;節目好了,主持人才好。”
二、主持人如何把握和嘉賓的關系
我們一直提倡在談話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的關系是朋友式的平等關系,可是如何實現平等?如何真正做到傾聽和交流,如何擺脫“偽談話”式的照本宣科式的談話形式?在節目的錄制過程中,觀眾其實不需要奢華的燈光、美麗的布景、夸張的手勢這些外在形式,他們需要聽到真正的不造作的、發自內心深處的話語。其實,將嘉賓發自內心深處的話語挖掘出來,也并非難事,關鍵就是要把握好主持人和嘉賓的關系。
(一)把嘉賓當成“人”
這句話出自中央電視臺著名談話節目主持人張越之口,乍一聽,似乎不好聽,可是仔細琢磨,這句話可謂一針見血,切中要害。我們在做談話節目時,往往不會太顧及嘉賓的感受,將自己的感受無形中也當成了嘉賓的感受。自己所熟悉的演播室環境,認為嘉賓也熟悉;自己所熟悉的工作流程,認為嘉賓也清楚。其實每一個來到演播室的嘉賓,內心深處都是緊張和不安的,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專家會擔心自己說的偏頗或者不深刻,普通百姓會害怕自己語無倫次、結結巴巴。張越說:“每一個來到演播室的嘉賓都是弱勢,因為他們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自己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所以,每一個來到演播室的嘉賓,主持人既不能把他當成專家,也不能把他當成明星,而是把他當成一個“人”看待。一個人所具備的所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他全都有,先前不論是媒體還是公眾給嘉賓的“定位”全都要統統扔掉,扔掉了所有關于這個嘉賓的符號、成見、印象,才能從心底里把他當成一個“人”,這個人是個普通人,你才能心平氣和的交流;這個人是個你想要探尋的人,你才能有交流的欲望,才能在不斷的對話和交鋒中,認識嶄新的此人。
張越曾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形象的說明了“把嘉賓當成‘人”的道理。幾年前,張越要做一期關于男人如何看女人的話題。選嘉賓時,張越立刻想到了唐師曾。唐師曾是新華社記者,曾經在戰火紛飛之后的伊拉克有過長達十年的采訪經歷,他拍攝大量照片,同時用手中DV記錄了很多珍貴的資料,由于長時間在那樣一個充滿核輻射的環境里工作,他被檢查出患上了白血病。不過他依舊我行我愫,多次奔赴伊拉克。在很多女人眼中,唐師曾是個真正的英雄。帶著這樣的符號和印象,不顧唐師曾的多次推托,張越執意邀請他做嘉賓。而在整場節目的錄制過程中,出現了讓張越沒有想到的尷尬。這個被女人公認為英雄的男人,對女人的話題極為陌生,節目幾次無法正常錄制。后來,張越扔掉了所有關于唐師曾的“符號”,讓他以一個普通男人的角度看待女人。盡管唐師曾常常語無倫次,汗如雨下,但是他始終表現的是一個真實的不懂女人的男人。節目播出之后,張越發現,竟有相當多的觀眾對此節目報以贊賞,認為節目真實可信。
(二)也把自己當成“人”
主持人首先把自己先當成“人”,再當主持人。很多主持人在主持訪談節目時,往往對自己表情和容貌的關注大大超過對節目內容的關注,而不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和嘉賓交流上,而是放在自己的化妝和儀表上。常常聽到一些主持人在評點自己節目時說這樣的話:我的這期節目真不好,怎么把我拍得這么難看?她不會想想,這期節目和嘉賓說了什么,傳遞給了觀眾什么信息?
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曾說過一個這樣的詞——“值班表情”。對于沒有真正將自己融入節目內容的主持人,臉上不忘永遠保持職業表情,頻頻點頭,故作意會。可能此時他連嘉賓說的什么都沒有聽進去,而是在想下一個問題,我該怎么問?這樣的主持人和嘉賓是沒有交流可言的,做出來的節目也只是蜻蜓點水,膚淺、空洞。
將自己也當成“人”,就是要放下主持人的架子,當成一個普通人,這樣才會在節目里表現出真實的自己,才能贏得嘉賓的信任。在《面對面》節目中,曾經有一期柴靜訪談的節目讓人印象深刻。以深刻與尖銳著稱的柴靜在與嘉賓交流的過程中,有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兩人說到高興處,都放松的大笑,編導此時給了柴靜一個反打鏡頭,柴靜笑得毫無遮攔,是一種近乎只會在家人面前才那樣笑的一種表情。我很吃驚,因為如果換了我,可能該有所收斂,只會微笑,不會那樣放松的大笑。也就在一剎那間,我突然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柴靜沒有把自己當成主持人,而是把自己當成了“人”,一個正常人說到高興動情處,自然會流露出那樣的笑容,而且笑得自然,笑得真實,這樣真實的感受讓觀眾也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主持人在談話節目中,只有放下主持人這張面孔,以一個“人”的面孔和心態與嘉賓談話,才能真正交流,才能以朋友的身份得到更多真實的情感和心靈的碰撞。
總之,作為談話節目主持人,要擺正關系才能平等交流,說到底就是要把嘉賓當成“人”,也要把自己當成“人”。這里的“人”指的是普普通通的人,多一些真誠,少一些虛假;多一些淳樸,少一些圓滑;多一些個性化、少一些趨同化;多一些真正的“實話實說”,少一些“談話表演”,這樣的談話節目主持人才是真正的主持人,這樣的談話節目也才是真正直指人心靈深處的節目。
參考文獻:
[1]王群,曹可凡.談話節目主持藝術[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2]盛永生.電視談話節目主持話語的基本話目分析[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3]翁邏沿.電視談話節目的主持[J].視聽縱橫,2012(3).
[4]王婷.“控制器”:對談話節目主持人的特殊要求[J].新聞愛好者,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