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唯有經歷優勝劣汰、大浪淘沙,眾創空間、共享辦公成為一種主流的“工作社交形態”之時才能真正到來。
這是一個批量生產創業者,批量生產眾創空間的當下。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的眾創空間、共享辦公開始了“拼規模“的體力競賽,加速連鎖布局,成為諸多主流空間的重要策略。
與外界擔憂的此類空間“過多”不同,參與者如洪泰創新空間CEO王勝江則認為,現在不是眾創空間“太多”而是“過少”,不是倒掉的太多,而是要“加速淘汰”,唯有經歷優勝劣汰、大浪淘沙,眾創空間、共享辦公成為一種主流的“工作社交形態”之時才能真正到來。
突圍之年
王勝江認為,雙創開始進入深耕時代,即“圍城”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是創業企業拼命地“往里沖”;第二階段眾創空間發展的主旋律是“突圍”,必須思考什么才是合理的突圍方式。
在創業大潮下,眾創空間近兩年來應勢而生,據科技部近期發布數據顯示,當前全國4298家的眾創空間,3200余家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余家的企業加速器共同形成創新創業孵化鏈條。
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也公開了關于“雙創”的數據信息,近三年來每天平均有4萬個以上市場主體注冊登記,相當于每年新增1000多萬個,近乎一個國家中小微企業的體量。
對于這些數據,洪泰創新空間的創始人王勝江認為都是好消息, 一方面對做雙創的人來說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有無限增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來看,雖然存在空間孵化器遍地尸體的說法,但就總量來看,還不值得擔心。
“做創新空間和孵化器總共加起來大概8000多家,按照一家假如3000平米,就算不小了,2000多萬平米而已,北京一個CBD寫字樓的保有量都不止2000萬平米,九牛一毛,比例很小。”王勝江說,“眾創空間死的案例比較多,相反,從另一個角度我個人認為死的還不夠多,淘汰的越快,該倒掉的倒了,這個行業才健康,新陳代謝是爛的細胞死掉,才會有好的細胞產生。”
規模化的舞步
目前洪泰創新空間已經形成管理、運營模型,對創業者行業的一些品牌的黏性,以及跟一些創業者的連接和導入。在突圍之戰和未來的戰略布局上,洪泰在加大規模的同時,也會標準化管理模型,和更多實業產生鏈接,打造全國性連鎖眾創空間品牌。
王勝江介紹,洪泰創新空間今年的發展預期是翻一倍,實體店面數量預期達到60家左右,通過輸出管理和戰略合作的方式,形成相對規模化的運營和管理雛形。
洪泰創新空間從2015年9月正式啟動以來,在十幾個城市完成30多家空間布局。除了為創業者提供基礎服務,在內容方面通過活動、課程、運營、孵化、媒體、投資等方式,結合資本投資助力創業者成長,形成“空間x內容x 資本”的生態模式。
打地基,是洪泰創新空間近兩年發展的重心。即王勝江所說的,做深度管理、深度孵化、深度內容的耕耘,為今后“蓋樓”和“突圍”做準備。“突圍今年是一個關鍵年。我估計行業慢慢會出現一些雛形,大家可能有人往左,有人往右,有人往前,這是一個好現象。跟早幾年的房地產和其他很多行業一樣,會有各樣的模式。”
“沖進來容易,因為沖進來門是開的,但突圍的時候門是關著的。”王勝江表示突圍不外乎這樣三種可能:一部分人通過不斷融資突圍,一部分人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融資突圍,一部分人真的賺錢,能直接開門出來。但是能找到“門”的比例很低。
至于如何突圍,對比房地產的“七通一平”(給水、排水、通電、通路、通訊、通暖氣、通天然氣或煤氣、以及場地平整),未來眾創空間的發展也有著類似的邏輯,會經歷從提供物業為主和提供基礎的服務,升級成為產業鏈式服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構建服務的模塊化、標準化、可復制,將是眾創空間探索的重要內容。
要落地到實業
“以前一直在做一些模式創新、互聯網創新,現在更多的要跟實業鏈接,這也是我們今年眾創空間中很核心的要素,要往地面走,要落地。”王勝江認為在長三角、珠三角,它本來就有產業的支撐的地方可能更適合這種形式的發展,形成“小鎮”—— 一個創新創業聚集地的升級版。
洪泰創業空間會通過和實體鏈接,不僅解決小企業的需求,也會和大企業產業發生碰撞。“第一,我們孵化的項目可能更多要偏向實業以落地;第二,很多外圍的企業,空間外的很多企業需要找創新空間做連接,比如說服裝行業整合,我們可以通過做一個垂直服裝類時尚類的孵化器或者空間,這個就有意義,很多企業就可以鏈接起來,產生碰撞。”
跟實業的連接,王勝江稱未來還會有很多其他的模式可以探索。他舉例說,比如與商業交易的連接。洪泰創新空間所簽約企業都有產品,這些產品最后怎么銷售,在理論上他們與購物中心、與阿里這樣的電商平臺都可以有連接,這種連接類似于以前加工工業時代的“前店后廠”模式。
眾創空間更專業化,形成媒體型、科技型、研究型、產品型、文化型的、統計型等的眾創空間,而且依賴的不完全是創業企業,很多創新型企業和改革型的企業也可能存在需求,這也給眾創空間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目前構成洪泰創新空間主要收入的有三部分,租金、服務和創投。王勝江介紹,洪泰創新空間前兩年的投入基本沒燒錢,具有穩定的現金流收入。他希望今年通過運營管理的標準化,把針對創投的服務做得再深入些,能夠摸索出更多的盈利模式。
存量資產管理時代的到來
王勝江把中國經濟發展歸納為這樣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貿易,80年代的中國和最初互聯網解決的都只是貿易問題;第二個階段是代加工或者制造業,中國成了世界級的生產基地;而第三個階段是制造業升級,或者精致制造和創造,距離智能創造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們要進入一個真正的讓存量資產升值、升級的時代,房地產只是一個載體,我覺得房地產會有顛覆性的事件出現。”王勝江說,“為什么鏈家值錢,就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存量資產管理時代了。在存量資產管理時代,像鏈家這樣的模式,我認為是很有價值,它比任何一家開發商都有價值,因為開發商只管自己開發的一畝三分地,而鏈家這樣的模式接管的是全國的(住宅類)的物業。”
至于眾創空間為何現在還談不上“過熱”,王勝江認為,一方面是目前新開發房地產的體量還太大了,改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其次是因為創業空間的體量還不大,還只是在小眾化的市場流行,還處于早期階段尚未成熟,如何是要獲得資本的認可,還是產業的認可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走一段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