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峰
【摘 要】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課堂即時評價是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評價者對于評價對象的具體表現所作的肯定或否定。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即時評價存在著諸如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功能弱化等誤區,本文結合教學實例,細析教學評價誤區形成原因,并提出有效解決的三大對策。
【關鍵詞】數學課堂;即時評價
即時評價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評價者對于評價對象的具體表現所作的肯定或否定?!彼牟僮鬏^之情境測驗、成長記錄袋、行為觀察等評價方式更為直接、簡單,因此,在課堂學習評價中是使用最頻繁、對學生影響最直接的評價方式,也是數學課堂評價的重要的方式之一。
隨著課改的日益深入, 我們廣大教師對評價的認識也正日益由淺入深,由片面而及全面。然而,不容否認的是,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因老師對即時評價的認識不夠深刻、不夠全面,在某些數學課堂中的即時評價還是存在著以下誤區:
一、對數學課堂即時評價誤區的三問
一問:老師,你給孩子評價的主動權了嗎?
課堂上, 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一句話:“讓我們一起表揚他(她)!”接著,教室里便會響起有節奏般的鼓掌聲或是小朋友們扯著嗓子大聲地喊:“棒!棒!你真棒!”由此,我們不禁要問一句:學生真的已經是課堂評價的主人了嗎?我們可以明顯發現教師刻意安排的痕跡: 表揚的時機是老師選擇的,更深一層的說,這種形式也是老師教的。
二問:老師,你敢否定學生的發言嗎?
《課標》指出: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在我們的課堂上,一部分教師在評價上顯示出“兩重性”:即對肯定的大方與對否定的吝嗇。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有一份老師信奉著“天才是夸出來的”這樣的經典名言,從不肯,更是從不敢輕易否定學生的發言,總是以“你說得對!”、“你說得好!”、“你真會動腦筋”之類的語言來評價孩子,還美其名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三問:老師,你的評價是精神嘉獎嗎?
學生尤其是低段學生因為年齡特征,更喜歡一些實實在在看得見的獎勵,根據這樣一些特點,一部分老師在課堂上用鉛筆、橡皮之類的文具來獎勵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往往有那么一些老師喜歡走極端:恨不能把百貨公司搬到課堂上來。
于是乎,課堂成了李詠的《幸運52》:答對就有獎。老師面前那一盒橡皮,一捆鉛筆,隨著學生的“此起彼伏”而漸漸變少。課堂上,講臺成了慶功臺,老師成了頒獎嘉賓,部分學生成了登臺領獎的勝利者,而更多的學生則只充當了頒獎店里的看客。
二、對數學課堂即時評價誤區成因的三思
一思:抱著“師道尊嚴”的牌位不舍放下
當下有一小部分老師在課堂總是不茍言笑,一本正經,認為將書本知識一字不落地灌輸給學生,才算是老師,才算是“師道尊嚴”,因此,這些老師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表現總是反映冷淡,不愿將贊美之詞送于學生。這樣老師的課堂必然沉悶之極,這樣的課堂評價必然是單向、干癟的,無法讓老師融入學生之中,師情亦不會與生情共振,因而課堂表現為教師唱“獨角戲”,或是教師與部分學生表演“二人轉”,不會形成師生“共舞”的場面。
二思:對《課程標準》的理解過于狹隘
評價具有“診斷”、“導向”、“鑒定”、“改進”、“激勵”、“監控”等功能。這幾大功能統一于評價之中,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然而,我們的老師似乎對評價的“激勵”功能耳熟能詳,而且在課堂上也能身體力行,但對于評價的其他大家功能卻可能聞所未聞,更談不上在課堂上貫徹實施了。
三思:過份看重“物質刺激”的作用
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特征等原因,使其對“物質”的依賴度強于“精神”,或者說是“物質刺激”強于“精神激勵”,正因為如此,在我們的課堂上會出現“鉛筆橡皮滿天飛”、“朵朵紅花映笑臉”的場面。如此,評價已不再是一種手段,而成為了一種目的, 學生爭相舉手發言就成了“追逐利益”的具體表現。學習知識的樂趣與獲取知識的興奮則被“利益”的誘惑取代得蕩然無存,造成了學生學習目的的錯位,價值觀的轉移。由此可見,這種行為實在得不償失,并且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他們會更注重老師的精神激勵。
三、即時評價成為課堂的靚麗風景的三策
一策:真誠以待,讓即時評價洋溢人文關懷
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是實施課堂即時評價的前提條件。教師要把學生當看成與自己一樣有知識經驗、會思考的、懂情感的,具有與自己一樣人格的“人”;要在課堂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具有人文關懷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信任與尊重、寬容與理解,唯有如此,課堂即時評價才會真正有效力、有分量。
1.關注過程,讓盡量多的人參與即時評價
評價應當是師生全體參與,教師不能吝嗇自己的“贊賞”,也不要吝嗇學生的“贊賞”,要對參與思考的同學都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讓參與思考與評價的孩子都能共同分享獲取知識的喜悅。此外,我們還要注重對評價的評價。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互評、自評之后,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評價再加以評價。
2.蹲下身子,敢于讓學生來評價老師
評價并不是老師的專利,評價的對象也不應局限于學生,老師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互動的雙方,應當同時成為評價的主體與客體。讓學生來評價老師,老師就必須放下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有在學生面前暴露自己缺點的勇氣,有包容學生的博大胸襟。
二策:敢于否定(批評),讓即時評價發揮導向功能
課堂是真實的,教師預設往往與課堂有很大的差距,此時教師的評價就必須將學生偏頗的理解引向合理,把學生膚淺的認識導向縱深。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學會傾聽,既要學會從學生的發言中捕捉有效信息, 也要學會從學生的發言中抓住錯誤的信息,并加以糾正。當學生的思維出現明顯的偏差時,千萬不要讓其一閃而過,更不能一味地迎合,此時教師就要進行恰當地評價,及時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改邪歸正”。另外,教師在否定學生的發言時,也應做到“春風化雨”,切忌“暴風驟雨”。當我在課堂上發現大部分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有偏差時,我并沒有馬上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委婉地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修正。在接近正確答案的過程中,讓學生回過頭去反復品味題目。
三策:多元評價,讓即時評價變得絢麗多姿
1.評價方式多元化
在課堂即時評價中,同樣倡導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1)口頭評價,即教師用語言對學生的表現加以肯定或否定的評價方式,這是課堂即時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即時評價最常用的方法。
(2)體態語評價,這是教師最容易忽視的一種評價方式。因為手舞足蹈的教師會被認為“不夠踏實”,但事實上,體態語并不需要“手舞足蹈”,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又何嘗不是體態語評價呢?由于體態語評價比口頭評價出現的頻率低,因此學生會倍感新鮮,印象更加深刻,效果更為明顯。如果我們的老師能正確地配合口頭評價進行體態語評價,課堂必然呈現勃勃生機。
2.評價標準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類具有八種以上的智能,每種智能在每個人的身上有著不同的體現與組合,因此,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多姿多彩。因此,也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學會從多個角度來觀察學生,運用多種標準來評價不同的學生。
(1)評價標準應因人而異。課堂上學生的回答有誤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因人而異。假如這個孩子平時成績優異,性格外向,老師的評價標準大可以定位在知識點的正誤上,因為這樣的一次否定對其并不會有多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如果這個孩子平時性格內向,好不容易才舉一次手呢?我們的評價如果簡單的放在對知識的簡單的正誤的判斷上,可能這一次的“你錯了”會打壓孩子一周乃至更長時間舉手的勇氣。
(2)評價標準因知而異。《課程標準》將數學學習知識分解成“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四個學習領域。每個領域學生學習,我們的評價的關注點也是不盡相同的。比如在“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學習中,我們更多地關注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拓展情況,而在“實踐與綜合運用”領域的學習中,會更多地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以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3)評價標準因時而異。同樣一個知識點,在新授與應用階段,評價標準是不相同的。以《包裝中的學問》為例:有兩盒相同的長方形餅干盒子,長40厘米、寬25厘米,高10厘米,怎樣包裝更省?在新授階段,對那些不斷畫草圖,認真計算不同包裝的孩子,我們應當予以鼓勵。因為這時,我們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不斷的比較中逐漸接近問題的核心,通過畫圖、計算、比較,得到一個結論:當重疊的面最大,則包裝更省。但到了綜合應用階段,我們的評價標準難道還只停留在對與錯上嗎?
【參考文獻】
[1]徐麗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62-191
[2]陳維亞.關注學生思維,促成有效體驗[J].《小學數學教師》.2006(6):70-71
[3]王景英.教育評價[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