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專題 Focus
蘇州絲綢里的幾多風情往事
記者 陶瑾
曾記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人稱蘇州有四大“名旦”和一個“門面”,那一個“門面”指的是蘇州絲綢。雖然沒有去考證這個說法是否貼切,但絲綢確實稱得上蘇州的“門面”。
蘇州自古絲織業發達,“絲綢之府”的美名享譽中外。蘇州絲綢產品中有被稱為“東方藝術之花”的織錦緞,有獲得過國家金獎的塔夫綢,有圖案典雅富麗的真絲被面,還有近年來蘇州絲綢企業開發的諸多新品……江南、蘇州、絲綢,三者似乎是天生相連的意境組合,水鄉因絲綢更顯端莊氣質。
今天,蘇州絲綢已走進“世界記憶”,蘇州絲綢檔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翻開檔案,一幕幕關于絲綢的往事回憶開始重現。
沒有檔案的城市無法想象,檔案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與脈絡,可以帶我們“發現”真正的歷史。明清以來的絲綢重鎮蘇州,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絲綢檔案。
2016年5月,蘇州絲綢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填補蘇州在“世界文獻遺產”領域的空白。蘇州市工商檔案管理中心館藏的蘇州絲綢檔案,是從19世紀到20世紀末蘇州眾多絲綢企業、單位,在技術研發、生產管理、營銷貿易、對外交流過程中直接形成的、由紙質文字、圖案、圖表和絲綢樣本實物等不同形式組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共29592卷。
“這批檔案既有豐富、翔實的文字記錄,又附有超乎想象的實物樣本。時間跨度長達100多年,內容涵蓋了綾、羅、綢、緞、縐、紡、絹、葛、紗、綃、絨、錦、呢等14大類織花和印花樣本,而且這些樣本、工藝和產品實物,大多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四川、廣東、廣西等國內重點絲綢產地,如此全面和豐富,全國找不到第二個。”蘇州市檔案局副局長、蘇州市工商檔案管理中心主任卜鑒民表示。
來到收藏這批珍貴文獻檔案的特藏室,記者看到共有26排密集架,一本本案卷排列成行,按單位、年度及檔案類別排序存放。小心翼翼地翻閱其中一些檔案,足以讓人大開眼界。既有民國時期的古香緞、織錦緞,又有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宋錦、緙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蘇繡,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紗羅、四經絞羅、漳緞,以及用于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訂婚禮服的真絲塔夫綢面料及訂單等。這既是蘇州絲綢產業工藝技術和百年歷史的珍貴記錄,又見證了中國現代工業成長和一個多世紀的東西方商貿交流。

絲綢在蘇州的足跡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候,蘇州就出現了紡織物的原始生產。草鞋山文化遺址中就曾出土過世界上最早的紡織品葛織羅實物,距今有6000年以上。而到秦漢時期,蘇州成為江南蠶織基地之一。三國時孫吳造船業的發達、水軍的積極發展,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講起綾羅綢緞,一下子就聯想到《紅樓夢》
宋元時期,蘇州絲綢可以用“精妙美艷”來形容。宋代蘇州的官府織造逐步發展,絲織品有著名的宋錦、緙絲、羅、綺、纻絲(緞)、絹、綾、紗等品種,并出現了一大批緙絲名家。宋高宗南渡后,早在春秋吳國時就已興起的蘇州織錦開始盛行,尤其到了明清時期,無論在組織結構、紋樣風格,還是工藝技術上均有了創新,色彩富麗,圖案多樣,工藝復雜。明清時,皇家的高級絲綢織品主要出自蘇州織工之手。解放后,在虎丘塔和瑞光塔出土的五代及宋元的絲綢文物,拿到現在來看也是工藝精湛、堪為上乘之作。
蘇州絲綢里藏著幾多風情往事,歷史在蘇州的綾羅綢緞里娓娓道來。
講起綾羅綢緞,一下子就聯想到《紅樓夢》。《紅樓夢》一書在前八十回中頻繁提及與絲綢相關的服裝、飾物、面料及陳設用品等。之所以有如此豐富之描述,得益于作者曹雪芹出身于曾在康熙、雍正兩朝其祖孫三代四人共做了58年江寧織造的世襲織造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的絲綢文化在曹雪芹的這部作品里得到充分體現。
其中對“綾”的描述:第三回黛玉初進賈府,“只見一個穿紅綾襖青緞掐牙背心丫環走來”,寶玉的家常穿著是,“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綾褲腿,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第二十一回中,又出現“黛玉嚴嚴密密裹著一幅杏子紅綾被,安穩合目而睡”的情節。
“緞”類在書內提到的絲綢織物中當屬首位。前八十回所涉及緞類的品種有云緞、倭緞、蟒緞、妝緞、羽緞、宮緞和普通緞7種。比如妝緞和云緞,第三回中“縷金百蝶穿花大紅云緞窄襖”,第二十二回中“妝蟒堆灑”中的妝緞,第五十二回中“大紅猩猩氈盤金彩繡石青妝緞沿邊的排穗褂”等,共有8處提及。
清代的絲綢品種林林總總,多達數百種。《紅樓夢》中所描述的這些絲綢種類,基本上能夠反映清代當時絲綢業發展的狀況與水平。

1923年與工藝記錄一起保存的漳緞祖本

1960年像錦織物產品樣品說明
在觀前街南邊,有一條200多米長的巷子,它有個頗為任性的名字——太監弄。太監弄最早叫“宮巷南西巷”,后來更名為“金玉如意弄”。“金玉”“如意”是兩個太監的名字。按理說,太監應該在皇宮內待著,可金玉、如意這兩位太監怎么會出現在江南蘇州呢?這就要說到蘇州的絲織業了。
據史料記載,自元代起,為了滿足宮廷對絲綢的需求,在蘇州設立了織造局,專門為皇宮采辦絲織品。由此開始,歷朝都設立管理織造的官府。到了明代,由太監兼理織造,朝廷在蘇州設立的織造局就在北局,與太監弄銜接甚是緊密。蘇州織造局建成后,承擔著大量的差派任務。明天順四年(1460),蘇、松、杭、嘉、湖五府,增造彩緞7000匹;弘治十六年(1503),蘇、杭兩局增織上貢錦綺24000匹……如此繁重的任務,常常比額定數量高出幾十倍。當時,負責管理蘇州織造事務的人,正是皇帝特派的親信太監,他們就在北局附近留駐。
時過境遷,穿梭在太監弄,眼前看到的是美食一條街,可背后卻承載著你所不知道的與蘇州絲綢的深切情緣。
民國早期的絲綢紋樣基本沿襲清代,以吉祥寓意為主題的龍鳳、福祿壽最為常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伴隨著新技術、新思潮的涌入,外來紋樣帶來一定沖擊,國內傳統紋樣漸漸發生改變,呈現出西方藝術風格。
后來,民國絲綢中大量出現幾何紋,特別是簡化條格紋樣開始盛行。那段時期使用的條格紋大大超過清代紡織品,條格紋樣也成為民國中后期服飾紋樣中最重要的紋樣之一。

歷史在蘇州的綾羅綢緞里娓娓道來
而受到西方極簡主義的影響,絲綢紋樣中具象的花卉造型日趨減少,題材上除了牡丹、蘭花、菊花等中國傳統吉祥寓意的植物紋樣,西方的玫瑰、郁金香、百合等元素的引入,豐富了傳統的紋樣形式。不常見于絲綢服飾的玫瑰紋樣,在民國時期被廣泛運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絲綢與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黃包車、汽車、網球等新興圖樣開始出現于絲綢紋樣中,在織錦緞上的黃包車圖案通常搭配著亭臺、山樹及繁花,車夫拉著載有客人的黃包車穿行其中,風景寫實,人物抽象。
在這短短40年左右的時間里,民國絲綢紋樣面貌煥然一新,在融入西方外來紋樣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這是打破中國絲綢紋樣固有繼承模式的重要轉折點。
提起大名鼎鼎的蘇州振亞織物公司,就會想到陸季皋,其實振亞織物公司的大股東是婁鳳韶。祖籍紹興的婁鳳韶在少年時踏入蘇州絲綢行業,青年時到上海發展,合股創辦了振亞織物公司,獨資開設同章綢緞莊、云林絲織公司,在滬蘇絲綢界聲名鵲起。
1897年,婁鳳韶來到蘇州,拜師學藝,謀生出路。紗緞業是蘇州傳統的支柱產業,當時李宏興福祿紗緞莊是大莊號,婁鳳韶打算拜莊主為師,卻因其新喪,就拜其子李伯英、李燦若為師。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16歲的婁鳳韶在一旁認真觀察各個業務流程,完成師傅交辦的每件事。三年實習期滿,他便留在李宏興工作。1904年,他被派往上海李宏興(以下稱李宏興申莊),負責銷售。
1906年,婁鳳韶、陶榮堂、陸季皋、謝云齋在蘇州迎將橋創設華綸福紗緞莊,陸季皋任經理,婁鳳韶依然負責銷售。
到了1917年,他合伙當老板也有10個年頭,經歷了商海的沉浮,體會到了創業的艱難與成功的喜悅。這一年,他與合伙人決定增資改組,設立工廠,華綸福紗緞莊一躍成為振亞織物公司。
他們開始改變傳統的絲綢織品,進行技術革新和產品創新。振亞織物很快成為滬蘇一帶有影響力、實力的絲綢廠家。之后,婁鳳韶又獨資成立同章蘇杭綢緞莊。

明清以來的絲綢重鎮蘇州,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絲綢檔案
事實上,當年婁鳳韶在做學徒時,就對絲綢織物圖案的結構要素有所關注,弄清了蠶絲變成織物的全過程。而李宏興申莊的銷售經歷更使他明白產品花樣花色的重要性。為此,他專門成立鳳韶織物圖畫館,專司設計。
1927年,蘇州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絲織工人大罷工。振亞織物公司也元氣大傷,幸而有駐扎上海的婁鳳韶可以墊資,使其度過險境。
這次絲織行業的全面崩潰反而給婁鳳韶帶來了新的商機。同章蘇杭綢緞莊建立包機承攬制度,贏得市場。1942年夏天,一群日本憲兵將婁鳳韶抓去,指控他“資敵”,嚴刑拷打,關了一夜,家人拿錢消災才獲釋。面對外敵,婁鳳韶鐵骨錚錚,不愿附逆。
1949年上海解放,婁鳳韶欣慰地對兒孫們說:“余畢生努力于事業,從未怠忽。今局面大變,然余將一如往日,盡此殘生,力圖企業之生存發展。”之后,同章、承昌及振亞等企業都實行公私合營。婁鳳韶的一生奮斗過、輝煌過,從無到有,從私到公,或許這就是最好的歸宿。
參考書目:卜鑒民.檔案中的絲綢文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
特別鳴謝蘇州市檔案局、蘇州市工商檔案管理中心提供的絲綢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