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川月
【摘要】隨著社交網站以及各類社交APP的普及,表情溝通成為這類社交軟件中最常使用的溝通手段,而emoji表情的便捷性以及普遍性使其成為用戶使用的“新寵”。替代沉默和消極的文字社交情緒,emoji展現出其積極的一面,成為自身情緒形象代言詞,在“共情”上尤為突出。網絡社交中,emoji的產生,帶來了新型的社交——一種更能有效直觀理解的、被用于多種“熟人關系”的龐大朋友圈的社交。
【關鍵詞】表情;人際傳播;互補交流;共情
近年來,智能手機在我國被廣泛使用,社交APP比如微信、微博等隨之流行開來。當在社交網站、社交APP等進行網絡交流的時候,在表述自己情緒、傳達更合適的主觀感受時,或許使用非語言符號——比如emoji、顏文字、表情包等更能準確傳達出內心的意愿。因此,非語言符號emoji的產生提供了幫助更好的溝通、提高理解準確性的新功能,人們可以借此來輕松維持好網絡世界的社交關系。
在碎片化的現代社會中,在網絡聊天時,敲打冗長文字的耗時性與準確傳達情緒形成了不對稱關系,而emoji的出現則恰好彌補了這樣的缺陷。作為本身便有著情緒傳遞功能的emoji表情,它的適用性顯得比文字更好。面對難以回應或疲于回應的人際交流,一個emoji便能代替千言萬語。本文從探索emoji表情的傳播機制,來看其對網絡人際傳播的影響。
一、作為視覺符號的EMOJI表情
Emoji,根據日語繪文字(えもじ)拼讀羅馬音而來,是日本在無線通信中所使用的視覺情感符號。繪意指圖形,文字則是圖形的隱喻,可用來代表多種表情,如笑臉表示笑、蛋糕表示食物等。最早由栗田穰崇創作,并在日本網絡及手機用戶中流行。自蘋果公司發布的IOS5輸入法中加入了emoji后,這種表情符號開始席卷全球,目前emoji已被大多數現代計算機系統所兼容的Unicode編碼采納,普遍應用于各種手機短信和社交網絡中。[1]
語言是最基本的符號體系,一般也將其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大類,[2]emoji則屬于非語言符號,其仍舊擁有著一般符號的功能:表達和理解、傳達、思考。“那時我們覺得,如果能擁有像繪文字之類的東西,那就很可能可以讓人做到如同面對面的交流。我們已經擁有了心形符號的經驗,因此認為這是可能做到的。”emoji創造者栗田穰崇是這么說的。[3]誠如其所言,emoji在表達理解上更直觀,作為具象性的符號,它能更好成為傳遞情緒的載體,在鍵盤的世界里,帶來面對面式的交流體驗。
2015年12月SwiftKey發布了一份美國用戶emoji的使用報告。從報告中可以看到,emoji在美國使用非常普遍,據統計,74%的美國人每天都會使用emoji,近一半的Instagram評論則都含有emoji。[4]除去休閑娛樂,發表在《天體物理雜志》上的論文“Impact of Atmospheric Chromatic Effects on Weak Lensing Measurements”,成為了第一篇公開使用emoji表情的文獻。2013年“Emoji”一詞收入了《牛津詞典》。
如今的社交網絡,emoji表情使用已經非常廣泛。國內社交APP如微信、微博、QQ,輸入法(搜狗、百度),以及蘋果設備自帶輸入法都內置了emoji表情,而國外,Instagram、twitter等,甚至還建立起了emojipedia,能查抄各種emoji含義。
網絡表情是語言形象化的結果,視覺性成為網絡表情最具感知力的地方。圖像能使我們從客觀世界中,找到它的對應物,[5]能直接直觀形象的表現聊天雙方的心情、表情、身姿形態等,給人以面對面交流的體驗。或者也是這樣的原因,emoji的使用才會變得如此普遍。[6]
二、Emoji表情的傳播機制
微信2015第一季度顯示微信活躍用戶已經到達5.49億,覆蓋至200多個國家。微信內嵌了20個emoji表情,同時搜狗輸入法、百度輸入法、以及蘋果手機自帶內嵌emoji,依托社交媒體來進行對話使用emoji表情的頻率較高。人際傳播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本文更偏重于網絡中的人際傳播,并從傳播者、接受者、媒介三個方面來分析emoji表情的傳播機制。
(一)傳播者
交流是兩個人之間安撫的交換,伯恩把交流稱為“溝通的基本單位”。作為人際傳播的一環,交流在其中產生著重要的作用。交流的第一條法則在于只要交流是互補的,溝通就能夠無限地繼續下去。[7]
“有時候當我在facebook上和我的姐姐聊天時,當我們不知道說什么的時候,才發送 emoji表情……”、“昨天是pancake day,因此我發送了emoji表情里的一些‘pancake來結束了對話。諸如此類情況,我覺得是意味著已經無話可說……”、“就像我發送的一些圖片那樣,比如我烹了一條魚,我會使用emoji表情……”[8]
如上述情形,在網絡聊天中,當對話無法再進行下去的時候,使用emoji似乎能更好的作為對話終結而又不顯得失禮,簡單的表情勝過一言不發或千言萬語。而對于并未終結的談話,作為維持互補交流的一部分,emoji表情延續了意猶未盡的對話,彌補了雙方在“不想結束談話狀態”和“無法繼續文字交流”的不統一,使用emoji來暫時代替文字的缺失,讓交流得以繼續。
索緒爾認為,符號具有主觀性和任意性,并將其看作是能指與所指的結合。[9]作為emoji表情的使用者,在選擇表情時將會選擇最能傳達出自身情緒的emoji符號,以此來傳遞最能表現自己意愿的信息。由于emoji相較于其他表情符號直觀性較高,傳播者在編碼的過程中,能更好的與解碼達成一致,使得溝通過程有效進行。
(二)接受者
符號互動理論指出人際交流以各種符號作為中介,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根據自身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來應對事物,通過對對方符號的解釋而做出相應的理解。對于傳播者發送的emoji表情,由于其直接表意性與形象性,在解碼過程中不會造成較大的理解偏差。在網絡所架構的虛擬環境中,交談雙方真實的個體并未展示出來,無法通過對方的真實表情、神態等個人特征來獲得認知以解讀對方本意,網絡表情則使得這一解讀從文字演變為視覺圖像。接受者從發來的emoji表情里,去理解和解碼傳播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從其已有認知對表情動作進行解讀,傳播者的情緒與信息能被接受者順利解碼,實現意義的交換與理解。
除此之外,情緒共享理論認為,個體和他人之間的情緒共享是共情的基礎,情緒共享過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情緒感染。而在鍵盤構建的網絡社交里,情緒共享僅僅通過文字很難以實現,emoji的出現,在所看到的表情圖里,大腦所呈現的視覺符號和現實里的表情是一致的,甚至會根據與對方聊天來不自覺調節自己的表情,變得如同“面對面”聊天一般產生共情,對人際交流產生積極影響。
(三)媒介
如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使得更多人依賴于移動設備。APP成為智能移動設備中必備的裝機軟件,其中實時通訊APP諸如line、微信、QQ等已是眾多用戶的日常所需,而這類APP中,表情傳遞成為更主流的溝通方式,輸入法內嵌和社交APP中都自帶了emoji表情,在眾多“熟人關系”的網絡社交中,emoji表情就自然地擔任其低成本維持基本談話關系的重要元素。Emoji的使用不再僅僅是有趣和生動,而更多的變成在網絡人際交流中用以對話繼續、打破沉默、表達自我的工具。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平臺上,簡單的英文方便著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的網友們的交流,但emoji在語言文化這一障礙下,顯得暢通無阻。去年1月,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國情咨文時,英國《衛報》在推特上開通了@emojibama的賬號,將絕大部分國情咨文翻譯成了emoji。依托于網絡,如今的移動時代更為emoji表情在人際溝通中助力,使其產生的影響更為明顯。
結語
在社交頻繁的今天,基于網絡的社交不再是單一的文字表現,“表情”這一視覺符號的應用變得更具有便捷性、易操作性。emoji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被社交媒體接受的同時,改變著傳統網絡的人際傳播,彌補著非語言傳播的缺失。《The Guardian》在用emoji翻譯了奧巴馬的國情咨文后,曾這樣認為“如果世界上還有一件事是我們都能統一意見的,可能也就只有emoji了”。雖說這樣的說法現在看來略顯夸大,但emoji在提升理解力、打破語言障礙、低成本維持龐大朋友圈的談話關系上有著一定積極的意義。emoji缺乏文法,不能像文字那樣具有高度的系統性和穩定性,更多需要聯想去理解,但是在如今碎片化,快餐式、視覺化的網絡社交里,它所承擔的溝通作用及在網絡社交中影響越來越明顯,這也正是它帶來新型人際傳播的原因。
注釋:
[1]百度百科.emoji.[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631589/19238144.htm,2015-12-26.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46-47.
[3]theverge.Jeff Blagdon.How emoji conquered the world[EB/OL]. http://www.theverge.com/2013/3/4/39 66140/how-emoji-conquered-the-world,2015-12-26.
[4]cnbeta.SwiftKey發布美國emoji使用地圖[EB/ OL].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421837.htm,2015-12-26.
[5]錢家渝.視覺心理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71-72.
[6]張雪.從視覺文化看手機聊天軟件中表情的使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5(4).
[7]田寶,宗小力,王陵宇.人際交互作用分析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2-53.
[8]Ryan Kelly,Leon Watts. Characterising the Inventive Appropriation of Emoji as Relationally Meaningful in Mediated Close Personal Relationships.[J].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UniversityofBath,2015-09-20.
[9]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