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菲
【摘要】互聯網環境下,表達與閱讀呈現出碎片化的傾向,而騰訊《大家》頻道另辟蹊徑,堅持做優質內容的深度傳播,成為我國網絡公共空間嚴肅閱讀的先行者。本文通過對《大家》頻道的界面設計、欄目設置以及作家群體進行分析,試圖探究《大家》如何打造一個優質的內容傳播平臺,并得出結論:在“淺化傾向”閱讀時代,做優質的原創內容以及深度思考的內容傳播平臺,是互聯網價值領域的新方向。
【關鍵詞】騰訊;大家;嚴肅閱讀;優質內容;作家群體
一、《大家》頻道簡介
《大家》是騰訊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中文互聯網專欄寫作服務產品。歷經4年的發展,作為騰訊網旗下的一個頻道,《大家》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閱讀品牌,刊發文章14000多篇,簽約作者由首批的48位發展至400多位,微信公眾號“大家”也擁有了100多萬粉絲。
互聯網時代,信息并不缺乏,但尋找到有效信息的成本也很高,很多優質的內容,往往淹沒在信息洪流中。而互聯網長期發展形成的簡約的信息傳播模式,已經成為眾多平臺追求快捷傳播的不二法則,但《大家》卻堅持出品長文,力求“給中國互聯網留下一些有厚度的東西”。[1]本文研究的是在碎片化閱讀與表達的當下,《大家》如何以嚴肅閱讀在我國網絡公共空間開辟一片天地,引領互聯網深度閱讀之風。
二、《大家》頻道特色
與騰訊網旗下的很多專業化頻道相比,《大家》起步較晚,但依托騰訊強大的用戶基礎和平臺優勢,在短短4年的發展中,也集聚了一批忠實讀者,并形成了獨特的頻道特色。本文從版面設計、專欄設置以及作家群體三個方面,分析《大家》如何打造互聯網嚴肅閱讀品牌。
(一)符合長閱讀習慣的版面設計
信息過載的當下,填滿內容的頁面會讓讀者感到無從下手,去繁就簡反而是最有效的傳達方式,《大家》的版面設計正是遵循這一理念,網頁呈現出一種極簡的風格。
讀者能感知到的網頁中最具刺激強度的部分,通常是圖片、標題和色彩。豐富的色彩有時會迷惑人的眼睛,而黑白灰三色的運用則會使人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大家》主要運用黑白灰三色,白底加上黑色或灰色文字,整體呈現出簡約之感,并具有強大的視覺張力。標題采用加粗的黑色字體,正文用灰色字體,在平面呈現中做到層級化表達。而黑白灰可以和任何一種顏色和諧相處,所以輔以搭配文章的彩色圖片,讓版面各個局部組成的復合刺激,也顯得和諧而不突兀。
《大家》首頁的版塊設置脈絡也非常清晰,整體呈現為四分法。首頁左上角為“騰訊大家”的標志,后面是四個可以打開二級頁面的標簽:“首頁”、“作者”、“專欄”、“全部文章”,以及登錄標簽和搜索框。頁面中部由當日更新文章的封面圖片和標題構成,右側有滾動的“大家+1”的推薦作家圖片,封面圖片之下則是單篇文章的配圖與標題,右側是熱門文章排行榜。這樣的排版既做到視覺均衡,同時把當日更新的文章置于左側視覺中心位置,重點突出。
二級頁面的文章閱讀界面則給人一種浸入式的體驗,符合長閱讀的閱讀習慣。文章標題是加粗的黑字,導讀是灰色字體,由淺灰色線條圍成白框,與正文內容分隔開,文中每個小標題之前也有灰色漸變的線條區隔,正文中重要的字句會加粗顯示,間或的插圖,這樣的設置與微信公眾號的編輯完全相同。正文兩側的網頁空白,沒有多余的欄目或廣告擾亂視線,翻頁沒有“下一頁”的設置,而是一屏到底,滑動鼠標即可向下瀏覽,不需要等待網頁跳轉,讓人能夠產生手機閱讀的感受,沉浸其中,專注閱讀。
從首頁到二級頁面的板塊設置、色彩運用以及文章排版,《大家》都呈現了極簡的風格,類似于手機閱讀體驗的文章排版,黑白灰三色的運用,讓讀者更加專注閱讀,其風格符合《大家》有深度、嚴肅閱讀的欄目定位。
(二)定位精準吸睛的專欄設置
讀者在《大家》可以通過四種方式瀏覽自己感興趣的文章,一是從首頁進入,二是通過作者進入,三是通過專欄進入,四是通過搜索框搜索關鍵詞閱讀。四種方式都非常簡便快捷,最多只需要跳轉兩次就能找到自己想要閱讀的文章。這歸功于《大家》欄目設置的脈絡清晰,定位精準,這尤其體現在“專欄”的設置上。
據筆者統計,《大家》共開設了40個專欄,包括大家文章合集《綜合欄目》、大家活動實錄的《大家·沙龍》。《大家》專欄的分類標準其實并不統一,有專門為某一作者單獨開設的專欄,如《眺望》是為作家龍應臺開設的個人專欄,《浮世百繪》是為旅日作家李長聲先生開設的個人專欄;也有根據文章所涉內容進行分類的專欄,如以足球相關內容為寫作對象的專欄《懂球帝》,以各地博物館為主題的專欄《博物館竄行記》,也有以作者生活地域進行分類的專欄,如專欄《地球的另一邊》,是在美國生活的作者所寫的關于美國的一切,《東瀛叢談》是生活在日本的作者所見的“我們的鄰國”。這樣的分類把內容切分得細致并且準確,話題豐富而多樣。
《大家》的專欄標題制作優美與準確,有趣并吸引眼球,又不像所謂的“標題黨”有種粗鄙之感,給人充分信息的同時又有閱讀的美感。比如《水滸臆說》,簡單的四字標題,把專欄的主題清楚地表達出來,再配上“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將,聚義堂里的江湖世界”這一句話的專欄注解,整個專欄的氣氛與格調被烘托出來。又如《大師素描》,書寫的是“他們曾在時代里認真地活過,如今我們要重新捧出來”的大師。
《大家》專欄的配圖也非常有意境。如《大師素描》專欄配是一副黑白照片,提著箱子、戴著帽子的大師在畫面的左上角,露出一個前行的背影,身后跟著的是一群扇狀散開的鴿子,抬頭朝著大師的方向。圖片很好的配合了主題,讓整個專欄顯得文藝與肅穆。
總之,《大家》的專欄設置體現出的編輯團隊的編輯水平,與這個欄目的水準相匹配,彰顯著《大家》作為網絡優質閱讀內容的深度與高度。
(三)保證優質內容生產的作家群體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寫文章,互聯網也培養了網民們隨時表達的習慣,但真正有價值、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內容不多,用戶對于優質內容的追求,也是互聯網行業重劃自媒體價值的疆域。《大家》聚集了一批具有洞察力的社會人才,為優質內容的生產提供了可能。
龐大的作家群體,保證每日大量更新。2012年12月15日《大家》產品發布會現場,首批簽約作家有包括袁偉時、張鳴、孔慶東等在內的48位著名學者、專欄作家、意見領袖,而發展至今,《大家》頻道下“作者”欄目已有408名作者在列,4年間,人數幾乎翻了8倍。從2015年10月開始,《大家》開始每天都更新,且更新文章數保持在4-6篇,而且都是動輒上千字的長文,對于原創內容平臺來說,這樣的頻率非常高。
來自各個領域的行家,使得《大家》的話題多元而有深度。《大家》的作者廣泛分布在各個領域,并且都是各個行業的領軍人物,有著名學者、資深媒體人、詩人、專欄作家、獨立作家,而每一個作者身上的身份標簽又不止一個,葛劍雄、閭丘露薇、龍應臺、溫克堅等都是我們熟悉的《大家》作者。所以《大家》的文章可以高雅地談論《詩經》,解讀“紅樓”“水滸”與“西游”,也可以熱鬧地談論足球;既有宗教與科學的迷思,也有《一個名牌包帶給女人的溫暖和自信》的分析;有冷門小眾的話題,也有時事熱點評論。但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展現了“大家”的思考與獨立人格。
《大家》類似于報紙副刊,用文學體裁反映社會、文藝色彩較濃,又像一個“泛評論”平臺,針砭時弊。來自各個行業的大家,在《大家》平臺上打造一個百家爭鳴、兼容并包的思想盛會。
簽約稿酬模式,保證內容獨家原創。《大家》在初創的三年,每年投入2000萬的資金,與作者簽約,騰訊直接或者間接支付稿酬,讓獨家的優質內容貢獻實現一站變現。時任《大家》的主編賈葭認為稿費很重要,所以他把稿費定到了市場價格的1.5倍到2倍,招徠了很多愿意寫作的人。[2]在每一篇《大家》文章后,都有版權聲明,表明“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在互聯網免費內容海量的當下,騰訊看到了優質內容付費閱讀的前景,在付費時代未全面到來之時,替讀者完成了“付費”閱讀的“付費”一步,而在豐厚的稿酬激勵下,《大家》作者多產、優產,為用戶提供了更多優質的嚴肅閱讀內容。
不同于其他以題材分類的網絡專業頻道,《大家》是一個以作者群體來實現聚合的頻道,頻道的價值來源于作者的價值,所以多層次的作者群體帶來的多元的價值觀與作品表達,成為《大家》頻道長閱讀產品的特色,而這也正體現著《大家》的口號:洞見、價值、美感。
結語
在互聯網碎片化表達和閱讀下,對內容的淺嘗輒止與對快感的追求成了普遍現象,騰訊《大家》頻道首先察覺到了“淺化傾向”閱讀的不適感,一反當下文化發展的消費主義傾向,拒絕迎合當下以大眾文化抵抗精英文化的做法,反而走出以“大家”為名的思考與吶喊之路,成為我國網絡公共空間嚴肅閱讀的先行者。而在4年的實踐中,《大家》頻道也確實通過對頻道界面設計和欄目設置的打造,以及作家群體的培養,一步步實現著這樣的目標。作者一直是《大家》頻道最寶貴的資源,也是頻道的核心價值,大家手筆聚集優質內容,使得《大家》品牌越來越具有影響力,成為騰訊的一張名片。《大家》的實踐證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做優質的原創內容以及深度思考的內容傳播平臺,是互聯網價值領域的新方向。
注釋:
[1]孫忠懷.騰訊《大家》要給中國互聯網留下有厚度的東西.http://tech.qq.com/a/20121215/000029.htm.
[2]張志安,毛思璐.不斷用新的戰場來豐富自己——騰訊《大家》原主編賈葭訪談[J].新聞界,2015(2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