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滟
摘 要 “走轉改”活動的提出,使新聞報道的重點以及角度向基層進行了轉移。新聞內容不再局限于國家大事、要事,普通民眾的故事也出現在報道之中,有效增加了新聞的親和力,成功帶動了民眾的收視積極性。文章就利用“走轉改”活動提升新聞親和力效果的方式方法展開全面論述,并對“走轉改”活動強化方式提出幾點建議,旨在提高新聞親和力程度,切實對國內整體新聞報道水平進行優化。
關鍵詞 文章風格;親和力;新聞報道;角度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5-0131-02
作為新聞報道的要素,報道內容的親和性一直都是新聞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伴隨著“走轉改”活動的不斷深入,各級新聞工作者都對自身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態度進行了調整,開始走向田間地頭以及一線地區,與民眾展開了深入性交流,采寫出一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新聞內容更加真實、親和,語言文風更加淳樸。2017年央視就派出了100多路400多名記者深入基層,在《新聞聯播》等欄目持續推出了新春走基層《家是什么》《零點后的中國》《說句心里話》《厲害了我的國》等系列報道,這些報道人情味十足,真實接地氣,引發了億萬觀眾的共鳴,并持續成為網絡熱詞和熱搜話題。這些喜聞樂見的報道不僅有效增加了廣大觀眾的好感度,也為新聞報道開辟出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1 新聞報道中,“走轉改”提升新聞親和力的方式方法
1.1 保證“走轉改”落實質量,提升新聞親和力
想要有效提升新聞報道的親和力,保證活動的落實質量。我們首先就應該對采訪活動的內容進行明確,制定出針對性的措施。按照“走轉改”活動要求,新聞工作者應該改變以往寫作視角,從群眾角度入手,對新聞進行編制與宣傳,加大民眾對于新聞內容的觀看率,保證新聞傳播功能性的順利發揮[1]。已達到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引導、服務百姓生活的目標。因此,新聞工作者應加大自身專業能力水平,要針對突出性問題以及百姓重點關注的問題,到基層進行調查,讓黨的意志和群眾心聲相呼應,讓政府決策與百姓訴求相吻合,切實為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2 改變以往寫作風格,保持真實文章風格
文章風格是觀眾對于新聞內容的第一印象,會對大家的收看興趣以及好感度產生直接影響,所以想要對新聞親和力進行強化,還應對新聞報道的寫作風格進行調整,要對以往文風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優化。記者編輯們要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按照民眾的表達方式、語言風格以及接受習慣等,來對報道寫作風格進行明確,形成真實、質樸的文章風格,進而使報道能夠被觀眾所接受,并能夠與之產生情感共鳴[2]。同時記者還應對傳統的報道模式進行適當調整,采用動感方式,對新聞資訊精華進行提取,以觀眾能夠接受的角度,通過記者出鏡,現場同期聲等形式,使內容變得更加生動,以提高觀眾的觀看興趣。
1.3 改變選角規則,加大對民生的關注度
正如上文所述,“走轉改”活動是以民眾視角進行新聞報道的,所以在進行采訪主角選擇時,也應打破傳統選角的限制,要多以基層民眾為主,加大對民眾生活事件以及民生問題的報道力度,以達到對新聞親和力進行提升的目的[3]。新聞工作者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來實現這一目標。
1)提高“小人物”報道力度。將報道重點轉移到基層民眾身上,以百姓的角度,來達到突出民生情懷的目的。例如,今年央視新春走基層《零點后的中國》就將鏡頭對準那些午夜后仍在忙碌的人們,包括120救護中心人員、隧道工人、民警等,走近到他們身邊,傾聽他們的故事,關注他們的生計、生命和生活。在《只為你深夜能吃口熱乎飯》中,記者一路跟隨寒夜里的快遞小哥去各個地點送餐,通過奔跑同期聲,小哥與客戶對話這些生動的場景,展現出快遞工作的不易,也展現了小哥的敬業和對生活的樂觀。讓普通群眾成為報道的主角,真切觸碰到普通人的執著、自強、樂觀等這些最可貴的精神品質,讓這一系列的作品都充滿了正能量。
2)保證報道的平實性。記者不僅可以采用故事敘述的方式,同時還可以運用與被采訪者進行直接交流的方式,來對他們的生活理念以及生存狀態進行描述,從而將事件真實的反映出來。在新春走基層《家是什么》系列中,《方寸眾生 瞬間永恒》尤為感人。記者走進節日里的中國照相館采訪,在扶老攜幼的人群中,既有一家三口來拍全家福,五個同窗同學來拍紀念照,也有來拍攝結婚40周年婚紗照的老夫妻。記者和他們嘮家常,挖掘他們背后平凡又感人的故事。相聚、別離,歲月記憶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都一一展現,而且整條新聞采用了記者的配音,娓娓道來,具有了濃濃的人情味。
3)對民眾訴求進行合理表述。新聞報道最為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夠作為傳播與溝通橋梁,增強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聯系。因此,記者還應根據“走轉改”工作的需求,傾聽百姓訴求與需要,并將其真實反饋到新聞報道之中,以便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保證民生問題能夠真實得到解決。通過媒體記者這一橋梁,增加新聞內容與民眾之間的關聯,將新聞價值更好地呈現出來[4]。
2 強化“走轉改”活動效果的幾點建議
2.1 優化工作觀念
為了使“走轉改”新聞活動落實效果進行強化,新聞工作者應對自身工作觀念進行不斷完善,要以普通民眾的視角,對新聞材料進行搜索與評價。同時記者還應運用實際體驗以及實地走訪等方式,來對事件真實情況進行了解,并保持公正、客觀的態度,對新聞內容進行真實報道,避免因自身主觀意識對觀眾思想造成影響。
2.2 做好角色定位
新聞媒體實施“走轉改”的目的,就是為了對社會真實情況進行直觀體現,并能夠在社會之中成功搭建起公眾探討平臺,使民眾的“聲音”能夠被真實呈現出來[5]。而新聞工作者作為該項活動開展的關鍵,對其角色進行正確定位是十分有必要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承擔起新聞見證者、發現者以及宣傳者的角色,要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在各個角色中的技術水平,并要有效規避角色混淆情況的發生,為新聞工作的開展質量提供保證。
2.3 完善新聞實踐
“走轉改”活動的重點便是新聞實踐,因此新聞工作者還應對新聞報道實踐方式進行優化,要借鑒其他單位的成功經驗,不斷對自身的報道水平進行強化。同時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明確,實施“走轉改”活動是我國現代新聞行業的發展趨勢,是必須要進行的改革。所以新聞人員應不斷完善自身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模式,切實規范自身職業行為,以確保新聞報道能夠滿足現代民眾的真實需要。
3 “走轉改”活動提升親和力,拉近記者和民眾的距離
“走轉改”在提高新聞報道親和力的同時,也拉近了記者和民眾的距離,讓記者編輯們從實踐中深刻領悟出“走轉改”的意義和價值。2016年7月,臺風“尼伯特”引發洪災,福建閩清等地遭受了重大損失。福州廣播電視臺記者走進閩清縣坂東鎮、省璜鎮、白中鎮等重災區上百次,蹲點采訪,持續跟進重建進展情況等。半年過去了,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當記者再次來到閩清采訪災后恢復重建情況,感受最深的,就是受災群眾所展現出來的,與之前相比不一樣的“精氣神”:煥然一新、生機勃發,充滿了希望與憧憬。在采訪中大家看到,往日因為洪災,曾經被災難的陰霾所籠罩、所壓抑的受災群眾,隨著一個個重建項目的完工,一項項有利恢復生產生活措施的施行,一次次黨和政府的關懷慰問,而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笑容,涌現出新的希望。雖然采訪過程很辛苦,但此刻心里是甜的。“走轉改”讓記者編輯們更加深刻理解了新聞工作者的根基所在、價值所在,也領會了“走轉改”永遠“在路上”的真諦。
4 結束語
通過本文對“走轉改”活動下,新聞親和力提升方式相關內容的論述,使我們對新聞報道親和力強化的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為了有效吸引觀眾,保證新聞報道價值的有效體現,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對“走轉改”活動內容以及活動精神進行全面性研究,并要按照基層民眾的視角,對新聞事件進行挖掘與報道,從而切實增加新聞內容的親和力,將新聞媒體的影響力與公信力完全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代軍瑜.做好作風“走轉改”提升新聞親和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26.
[2]馬靜.論如何提升新聞報道的親和力[J].理論觀察,2016(5):88-89.
[3]胡婧.如何提升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的親和力[J].新聞傳播,2016(9):77,79.
[4]田志俊,呂松.故事細節語言——“走轉改”新聞報道的亮點和特色分析[J].新聞世界,2016(10):19-22.
[5]陳剛.記者在“走轉改”中的角色定位[J].新聞傳播,2014(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