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蜜
【摘要】媒介融合的時代發展趨勢,讓新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針對當前新聞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了適應媒介融合大背景的新聞實踐教學設計與改革措施,包括課程改革、師資建設、實驗室建設、梯級課程群建設,以此滿足媒介融合時代對新聞人才素質的要求,提高新聞系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為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關鍵詞】新聞實踐教學;媒介融合;問題;措施
新聞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涉及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實務操作能力。當前的媒介融合背景對人才提出了整合型、復合型的要求,需要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的數量有限,傳媒方式也屈指可數。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絡社交媒體的普及,媒介融合的趨勢不斷增強。媒介融合是隨著數碼產業和電子產業發展而興起的一種傳媒。現在各種傳媒方式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功能趨于一體化,從新聞采集過程、新聞加工方式、新聞內容、新聞發布渠道等全過程都呈現出跨媒介、多樣化的特點。紙質媒體、廣播、電視、網絡等采編過程不再是獨立進行,而是通過多媒體的合作而進行新聞生產。
一、媒介融合對新聞人才的要求
媒介融合是多媒體合作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它強調把紙媒、廣播電臺、電視臺、互聯網、手機、手持終端等全部傳媒渠道進行整合,強調新聞素材和內容的共享,多樣化新聞的集中處理,多種傳媒方式的使用,最終將新聞傳遞給受眾。媒介融合主要包括三種方式:1.傳統的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進行數字化的改革,進而形成網絡報、手機報、電子化報紙等;2.廣播電視、電臺、網絡與新媒體的融合,形成網絡廣播、手機廣播等;3.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形成更大、綜合性更強的網絡平臺、手機平臺。而這種媒介融合的趨勢,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當前的新聞人才必須是整合式、復合式人才。
(一)高級管理人才
高級管理人才指的是能夠在多種媒體中進行整合傳播和傳播策劃的高級管理人才。這種人才很難通過新聞課堂的理論教學來進行培養,而需要大量的實踐工作經驗和積累。這種管理型的人才需要在大量的信息和新聞中進行篩選、組合、重新編輯,快速發現信息之間的相互聯系并發掘其深刻含義,甚至需要從國家視角、社會視角、整體視角去對整個媒介過程和新聞產品的收集、生產、發布、營銷過程進行整合。
(二)高級復合人才
高級復合人才指的是能夠使用多種技術工具進行新聞采集、新聞編輯和新聞傳播的全能型編輯和記者。他們能夠為報紙、公眾號編輯文字稿件,能夠為電視臺拍攝新聞節目,能夠為電臺編寫廣播稿件,對各種媒體方式都能夠熟練掌握。為了適應這種復合型的人才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同時掌握編輯、攝影、攝像、音頻制作、視頻制作、圖像處理等技術。同時,高負荷的新聞工作量,使高級復合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全面的技術,完成的效率和速度必須非常快,才能夠適應當前海量的信息傳遞量和信息傳播速度。
二、新聞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媒介融合趨勢的加強,當前已經掀起新聞實踐教學改革,例如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成立了新媒體專業,汕頭大學建立了媒體融合實驗室。但是在新聞實踐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并沒有明顯適應于媒介融合這一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一)多技能學習與課時的矛盾
媒介融合的時代要求需要學生掌握至少4種媒體傳播方式(報紙、電臺、電視、網絡),但是傳統的新聞實踐教學要求學生在大學4年內僅掌握一種媒體傳播知識與技能。這就給媒介融合要求下的新聞實踐教學造成了巨大的課時壓力和學習壓力。很多人認為這最終會導致學生什么都學,什么都學不好。在現有的課時安排下,要學生精通紙媒、電臺電視、網絡、手機等多種媒體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顯然具有很大的矛盾。
(二)媒介融合與師資知識儲備的矛盾
當前在高校從事新聞專業教學的教師,往往都是直接留校任教,并沒有直接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驗。教師的知識儲備、知識結構與媒介融合的差異較大、教師對媒介融合的了解也不多。要培養復合型的、適應媒介融合的人才,就需要配置精通不同傳媒方式的各類教師,同時這些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新聞行業的變革狀況。否則教師知識儲備就會與媒介融合的要求產生較大的矛盾。
(三)多技能要求與課程體系的矛盾
當前,很多高校都設置了媒體實驗室。實驗室按照技能訓練來分門別類設置,例如攝影實驗室、圖像處理實驗室、音頻剪輯實驗室、視頻剪輯實驗室、報紙排版實驗室等等。媒介融合則需要這些技術能夠同時、同步進行處理。而單一的實驗室訓練方式只會將各種技術獨立化和分割化,難以實現媒介融合的要求。
(四)新聞實踐體系的缺乏
整個新聞的生產過程包括策劃、信息收集、寫作、拍攝、剪輯、編輯、制作等。目前在各大高校的新聞專業中,都強調新聞的前期流程(策劃、信息收集、寫作),而實踐方面卻沒有得到重視,使得學生理論知識豐富而缺乏實踐經驗。
三、新聞實踐教學的對策措施
針對媒介融合的行業發展趨勢,新聞實踐教學必須適應行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傳統的新聞實踐教學思路,培養整合型、復合型人才。
(一)改革實踐課程設置
學生依照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主修媒體方式和輔修媒體方式,熟練掌握并精通一種媒體傳播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涉獵其他多種媒體方式。尤其是在理論學習之后的第三和第四學年,學生針對未來的擇業方向進行專業實踐,而不是完全按照培養計劃的安排來進行專業實習。
(二)提高教師的知識融合素養
從事新聞媒體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的導師,需要深入了解新聞行業的當前發展趨勢,不僅要精通新聞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擁有實際工作經驗,盡可能深入新聞工作的前線,了解當前新聞工作方向和新技術,為理論教學奠定基礎。
(三)建立媒體綜合實驗室
將傳統的單一化實驗室改為多業態融合的綜合實驗室。在一個實驗室內,能夠呈現出紙媒、掌上媒體、電視媒體、網站、電臺等新聞媒體的一體化的管理流程,幫助學生樹立一體化意識、融合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一站式全流程操作能力。
(四)建立梯級課程群
課程群包括媒介融合趨勢下所要求的采、寫、編、評、攝、錄、制、播所涉及的全部課程和體系,并設計相關的實踐教學方式,包括課程實驗、假日實踐、校內綜合實踐、校外專業實習等。這種梯級課程群的實踐教學體系能夠幫助學生模擬、了解真實的媒體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培養實踐技能。
1.課程實驗。課程實驗主要是基于校內的媒體實驗室,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融合。在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結束之后,設置實驗環節,將一部分簡單的實務操作引入課堂當中,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實踐技能。
2.假日實踐。利用寒暑假,由專業課程教師帶隊,組織同學進行實踐活動,內容包括新聞策劃、調研、寫作、制作等全過程,最終形成一份完整的新聞產品。帶隊教師必須全程輔導與監控。
3.校內綜合實踐。這是一種適應媒介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學校為學生提供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新媒體等多種媒體環境,涉及法制新聞、政治新聞、社會新聞、經濟新聞、文化娛樂新聞、體育新聞、國際新聞等不同的新聞選題,要求新聞專業的學生與法律系、政治系、社會工作系、經濟管理系、藝術系、體育系等院系的學生合作進行新聞的制作。這樣能夠培養新聞系學生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團隊管理能力。與此同時,充分利用校內媒體來幫助人才的培養。校報、學生廣播站、學校新聞網站、學生電視臺等,都是新聞系學生進行實踐的平臺,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媒體工作,從設計、組稿、編輯、制作等過程都讓學生全程參與,這樣不僅利于學生專業才能的訓練,也利于學校的宣傳。
4.校外專業實習。學生自主或學校安排進行校外專業實習,單位包括報社、雜志社、電視臺、廣播臺、網站、新媒體或企事業單位的文宣部門等。學生在一線工作中,可以不斷更新和熟練運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適應真實的媒體工作。還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實習基地。新聞系專業可以與當地的媒體企業簽訂建立實習基地的協議,每年派出實習生到該企業進行實習。這樣既有利于企業的人才儲備,又能夠保障學生的實習安全,提高校外專業實習的質量。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紙質媒體、電視臺、廣播、新媒體技術在走向融合之路,媒體之間的傳播方式界限、傳播內容界限都在逐漸模糊和消失。媒體傳播的專業化和多樣化,對新聞人才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媒介融合的趨勢要求新聞人才必須是整合式、復合式人才,能夠進行海量閱讀,能夠快速發現信息之間的相互聯系,能夠用整體視角去對整個媒介過程進行整合,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媒體方式,具備編輯、攝影、設想、音頻制作、視頻制作、圖像處理等技術。
【參考文獻】
[1]郝紅霞.媒介融合下的全媒體新聞實踐教學探索[J]. 新聞大學,2015(06):129-132.
[2]李雅婷.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職新聞采寫教學改革[J]. 新聞研究導刊,2016,7(1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