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舜
【摘 要】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浸潤,是引領,是為全體學生的發展樹立起精神的導向。所以,學校文化建設的立足點應該是學生,是服務于學生成長的。
【關鍵詞】文化建設;學生;發展
學校是一種充滿精神感召力的學習型和發展型的文化組織,是物質環境與心理、精神和諧統一的優質生活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景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但是,在建設學校文化的進程中,我們往往忽視了學校生活的主人——學生。要真正發揮文化建設的浸潤作用,就必須立足校情,貼近學生生活,用文化塑造有靈魂的教育。
一、精神力是全體師生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
首先,學校文化的精神力是有力量的,而“力”有能量大小的區別。正因為如此,在文化建設者的主觀能動性的差異之下,不同學校的文化實態必然會對校內外公眾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學校在文化建設中都存在著趨同流俗現象,缺乏個性,難以識別和認同。在這種千人一面、眾口一腔的文化表象下,如何使文化起到感染、震撼和激勵師生的效應呢?由此可見,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文化建設所產生的影響和效能,在于努力提升學校文化力,真正使文化成為展示學校獨特形象、凝聚學校成員心志、推動學校長足發展的巨大能源。
其次,學校精神力的締造一定要靠近孩子的生活,一定要通過各種渠道讓學生理解認同校訓的內涵,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影響。一要避免程式化、成人化、泛濫化;二是不能使用含義過于深奧、復雜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雖然意味深長但孩子理解十分困難;三是不能脫離學校特色,如果不顧及校情,就難以發揮作用。比如我校的校風“上善、養正、能群、健康”,首先淡化了“訓”味,增強了“美”味,把師生發展的指向自然地含在里面,使校訓和學校特色之間形成了共生的聯系。同時,為學校進行特色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如“能群”,“能”就是能夠并善于,“群”是動詞,即合群,善交往。宗旨在于培養能融入社會,愿意團結,勇于合作,善于并有能力和不同人交往。大氣、豁達,能容納不同見解,有寬容胸懷的師生。有能力處理好生生關系、師生關系及家長關系等。“健康”不僅是身體和心理健康,還涉及思維、言行的健康。
當學校文化的精神力系統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活動中,就會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之中,成為大家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形象力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
學校的形象力建設,就是要解決“看什么”和“怎么看”的問題,就是要強化環境育人的功能,并使它們能夠充分傳達學校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成就和團隊的精神風貌。
一要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墻壁會說話”,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這不僅僅是在墻上張貼了警句格言、人物肖像、世界名畫后這面墻就“說話”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師生與墻壁要有心靈感應,在于彰顯兒童的現實生活,使教育、審美渾然一體,符合兒童心理,體現學校特色。
二是要接近孩子的高度。小學生大多數的身高在1米至1.4米之間,學校文化的布置,要方便孩子使用的高度和關注孩子視線的高度。如:衛生間的洗手池、男廁所的小便池、舞蹈室的活動把桿等,要考慮學生的使用;畫展、作品展以及學校墻壁的布置,要擺放在孩子的視野范圍內,不能因為只顧設計而疏忽學生身體條件,帶來諸多困難,從而影響學生觀賞的心情。因此,學校的文化設施要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使用的方便,觀看的舒適。我們在進行學校文化走廊的布置時,設計了“琴”“棋”“書”“畫”為主題樓層布置,內容新穎,有活力,但是教師只是從美觀的角度和空間的比例考慮,沒有關注到孩子的視線,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進行“暢秀園”主題墻的布置上,學校明確要求高度不得超過1.3米。一年級教室的布置,無論是地板的顏色、課桌的高度、還是室內的布置,都從人文、生態的角度出發考慮,多方面打造溫馨的生態化環境。
三、執行力是文化建設的血脈
學校的執行力建設是解決學校文化“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它直接踐行和展示學校的精神理念,也是社會公眾認識學校、評價學校的主要對象。因而,健全、優化執行力系統對學校文化整體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要以活動為載體,以制度作保障,著力推進學校文化執行力的建設。
首先,活動要“與課堂接軌,同生活聯袂”。沒有心靈的真正觸動,沒有心靈的共鳴或體驗,這樣的教育是蒼白的。把學生的發展置于體驗的過程中,依靠的是孩子置身其中的心靈感受,依靠的是孩子的內在驅動,依靠的是孩子在實踐中的自我超越,以此來引導學生尋求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學會一種本領、獲得一份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在體驗中收獲,在參與中發展。
其次,管理要“用制度暢行,以情義暢心”。把學校管理的過程變成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良好氛圍,倡導“以教師為友,以學生為友,以家長為友”的情感管理信條,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把管理體現在教師積極參與的過程之中,以情感投入為切入點,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服務于學校辦學品位的提升,才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有效保障。
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精神力、執行力、形象力雖各有指向,但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如果學校文化的精神力薄弱,那么學校文化的執行力和形象力將會沒有“根”,沒有“魂”,沒有內在的統整性,其力度自然也會大大降低;而如果沒有強大的執行力與形象力作載體,學校辦學理念的精神力也無以轉化為現實的效益。所以說,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學生,內容結構應是“一體兩翼”,即以精神力為主體,以執行力、形象力為兩翼,三者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系統,才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