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熊存全++周紅成
摘 要: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高血壓的發病率正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已成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目前,藥物治療是控制血壓的主要手段,新的降壓藥物不斷出現,復方制劑成分復雜,聯用用藥方案多種多樣,合理選擇和應用降壓藥物尤其重要。該文以此為基礎,總結目前國內高血壓的用藥現狀,旨在為高血壓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高血壓 藥物治療 現狀研究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2(c)-0244-02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飛速提高,加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高血壓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全球高血壓患病人數已超過10億,而我國至少有2億高血壓患者,超過全球總數的1/5,且正以1 000萬/年的速度快速增長,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1]。高血壓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因此,加強對高血壓的防治和管理,通過各種治療手段有效合理的控制血壓,最大限度的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靶器官的損害勢在必行。目前,藥物治療仍然是控制血壓的主要手段[2]。隨著醫學和藥學的快速發展,新的降壓藥物不斷出現,復方制劑成分復雜,聯用用藥方案多種多樣,合理選擇和應用降壓藥物尤其重要。有文獻報道,90%的高血壓患者通過服用藥物可將血壓控制在安全水平。然而,世界各國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仍然較低,發達國家約為31%,我國僅8.1%,2010年我國門診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率僅為0.6%[3]。多項調查結果顯示,醫護人員對抗高血壓藥物合理應用知識的缺乏、衛生主管部門的監管不力、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性差等是導致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除合理使用抗高血壓藥物外,非藥物治療的干預也非常重要,如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4],不僅可以提高降壓效果,還能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1 高血壓治療現狀
高血壓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兩種,即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適量運動、健康飲食、心態平衡、控制體重等。不管是哪一危險層次的高血壓患者,非藥物治療都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單一的非藥物治療主要針對低危高血壓患者。
抗高血壓藥物是高血壓治療的主要手段。我國常用的降壓藥物主要包括6大類[1]:鈣通道阻斷藥(CCB)、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藥(ARB)、β受體阻斷藥、利尿藥,以及由上述藥物所組成的固定配比的復方制劑。除以上常用藥物外,還包括直接擴血管藥、抑制交感神經藥。還有好多處于研發階段的降壓藥物,如選擇性醛固酮受體阻斷藥依普利酮、多巴胺受體激動藥非諾多泮、腎素抑制素阿里克倫、內皮素受體阻滯劑波生坦、中性內肽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NEP-ACE)雙重抑制劑等[5]。
除降壓新藥的研發外,基因治療及繼發性高血壓的介入治療已成為近些年來高血壓治療的研究熱點。研究表明,基因治療不僅可以達到理想的降壓效果,而且還能從根本上找到高血壓發生的原因、控制高血壓發生,同時可能從基因層面干預治療,最終有效控制高血壓的家族遺傳性傾向。
2 降壓藥物應用現狀研究
盡管降壓藥物的種類很多,但要想達到理想的降壓效果,除了遵循一定的用藥原則,還應該有合理的用藥評價體系(如經濟學評價、藥效學評價等)、用藥安全的監測、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提高以及各級醫院(衛生服務中心)對高血壓的有效監管等。做到患者、醫生和醫院三者之間相互作用,促進合理用藥。
2.1 抗高血壓藥物應用的結構和趨勢分析
該研究主要通過調研或者資料整理等方式,對所屬區域或單位高血壓人群每年使用的抗高血壓藥物的頻次進行排序,得出抗高血壓藥物應用的結構和變化趨勢。統計學調查發現醫院抗高血壓藥物的銷售額逐年升高,且CCB、ARB和β受體阻滯劑3種藥物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2.2 抗高血壓藥物應用的不良反應分析
抗高血壓藥物種類繁多,聯合應用的方案在臨床上更是層出不窮。然而大部分抗高血壓藥物都有明顯的不良反應,有的甚至影響到患者的依從性,迫使患者停止用藥或更換用藥方案。因此,對抗高血壓藥物應用過程中不良反應的調研,有助于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和用藥的個體化。
2.3 抗高血壓藥物應用的療效及不合理用藥分析
高血壓患者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目的在于控制血壓,保護重要臟器,最終提高生活質量和降低死亡率。而當下各級臨床機構由于醫生對抗高血壓藥物藥理知識的缺乏以及藥品利益的驅動等,不合理用藥的現象日益嚴重,甚至出現同類藥物重復用藥的現象,不考慮聯合用藥的合理性,盲目地追求使用藥物種類的數量等。
3 抗高血壓藥物應用的發展趨勢
抗高血壓藥物種類繁多,加上其應用的復雜性,單純從某個方面來研究或評價它都會帶來嚴重的片面性。因此,對抗高血壓藥物應用的研究變得越來越綜合,即我們在調研的時候,既要考慮到它的療效和合理性,又要考慮到經濟學,還要從依從性等角度分析療效不佳的原因,另外,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能否耐受不良反應也應考慮在內。
高血壓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高血壓藥物新藥的研發、用藥原則的改善、患者用藥的依從性、用藥的經濟學評價、療效評價等方面。然而,國內的研究尚缺少針對某一地區尤其是社區的用藥研究。
參考文獻
[1] Kearney PM, Whelton M, Reynolds K, et al. Global burden of hypertension: analysis of worldwide data[J]. Lancet,2005,365(9455):217-223.
[2]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08.
[3] Sliwa K, Stewart S, Gersh BJ. Hypertension: a global perspective[J].Circulation,2011,123(24):2892- 2896.
[4] BLACK H R, ELLIOTT W J, NEATON J D, et al.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Early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the CONVINCE Trial[J].Hypertension,2001,37(1):12-18.
[5] 張洪存,胡曉杰,冷紅梅.承德市1210例高血壓患者院外服藥情況[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3):293-294.
[6] 華焱坤.上海市長白街道4876 名高血壓患者用藥情況調查分析[J]. 醫學信息,2008,21(6):879-882.
[7] 李坤,梁會營,李恂,等. Morisky問卷應用于社區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1):1067-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