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生
摘 要:為防治豬高致病藍耳病,提高豬場的健康有序管理。本文通過對病死豬進行解剖實驗以及實驗診斷等來判斷藍耳病的病理原因。通過臨床診斷,對病死豬的實驗檢測過程中,并沒有發現可疑性細菌感染,而且在采取防治檢測實驗的過程中發現,高致病性藍耳病豬的血清能夠有效治療豬高致病性豬藍耳病。
關鍵詞:高致病性;藍耳病;診斷;抗體;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04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主要是由于豬藍耳病毒變異而引起的,一般來說,豬仔的藍耳病發病率在95%以上,藍耳病的死亡率則在75%左右,提高對豬場高致病性藍耳病的診斷能力,并提出有關的防治對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發病分析
1.1 臨床癥狀
2012年5月,在某養豬場內出現了大量生豬死亡,懷孕母豬流產的現象。在后續的調查中發現,養豬場內共計900頭生豬,其中740頭生豬出現了患病反應,患病生豬的死亡率高達60%,生豬的發病初期臨床表現為生豬食欲大大降低,糞便干燥,呼吸困乏,皮膚發紅。后期的臨床表現為生豬后肢無力,難以支撐身體重量,長時間坐臥,生豬身體出現體溫上升的現象。其中懷孕母豬則食欲降低,呼吸困難,養豬場內共計50頭懷孕母豬,其中30頭產出死豬仔,10頭懷孕母豬出現死亡現象,10頭懷孕母豬則流產。養豬場內公豬普遍出現精液減少,性欲低下、糞便干燥等現象。
1.2 病理解剖分析
對病死生豬進行解剖實驗,發現生豬豬心出現大量的積液,肺部明顯腫脹,出現暗紅色斑點,并且肺部有大量的出血點。生豬淋巴結呈腫大狀態,腎臟腫大、有大量出血點;膀胱出現腫大情況,也有較為明顯出血點,尿液顏色較深。所有病死生豬中出現大量的消化道感染情況,生豬的胃部出現明顯的充血和出血,消化道嚴重受損。
2 實驗探究病理
2.1 細菌培養階段
選取養豬場內50頭病死豬的腎臟樣本、肺部樣本等并分離出病樣本中的細菌,將細菌以適當的環境培養,保存在37℃恒溫箱內,為后續的實驗提供細菌樣本。
2.2 病料處理
選取20頭養豬場病死豬的內臟部分,將所有20頭生豬的內臟部分分為20樣本,提取其中內臟部分的DNA。
2.3 PCR檢測
在進行豬瘟病毒和藍耳病病毒的檢測過程中,主要采取PCR方式來進行檢測和實驗,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的引物擴增為NSP2高度保守序列,經典藍耳病病毒擴增為NSP2高度保守序列,而豬瘟病毒引物擴增為E2基因高度保守序列。3種不同的病毒其片段的長度各不相同。
3 結果探究
3.1 細菌培養分析
在進行細菌培養的過程中,主要選擇的瓊脂培養皿進行培養,最終沒有發現致病菌落,排除養豬場由于細菌性致死性疾病的出現而發生大量死亡現象。
3.2 PCR檢測結果
由于高致病性藍耳病的片段長度為400bp,相比于經典藍耳病以及豬瘟病毒來說,其片段長度要遠遠高于這2者。在進行PCR檢測結果中,主要通過對片段長度的檢測來判斷是否存在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最終結果為:陽性參照在片段長度為400bp左右的段出現特異性擴增的條帶,而陰性參照在片段長度為400bp的條帶沒有出現特異性擴增條帶。根據陰陽性參照發現,此養豬場出現生豬死亡現象的原因初步認定為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造成,而非經典藍耳病病毒以及豬瘟病毒造成。
4 討論
對生豬的高致病性藍耳病毒進行相關實驗探究,針對河南省某養豬場出現的生豬集體死亡和患病現象,推斷為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造成,為驗證推斷,進行細菌的培養實驗及PCR檢測實驗,通過細菌的培養實驗發現此養豬場沒有出現細菌性患病情況。通過PCR檢測實驗探究發現,從病死豬中所提取的有關內臟產物中,片段長度在400bp的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在陽性參照中被檢測出,而經典藍耳病病毒和豬瘟病毒則沒有在陰性檢測中檢測得出,從而驗證我們的結論,養豬場中出現大量生豬死亡和患病現象為高致病性藍耳病造成[1]。并且高致病性藍耳病能夠使公豬的精液數量和質量明顯下降,使公豬性欲降低,母豬的生育率大大降低,嚴重影響養豬場的生豬生長。養豬場在進行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防治的過程中應當先進行疫苗的接種,所引進的生豬隔離飼養,在檢測無特殊病毒之后再集體飼養,對于出現突發情況死亡的生豬一定要采取及時處理,防止生豬突發死亡而影響到養豬場的發展。養豬場內部的獸醫則應當定期的進行生豬健康檢測,保證生豬生長的健康性,使生豬能夠在一個相對健康良好的環境下生長,從而有效的提升養豬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夏偉,袁遠,張宇輝,等.高致病性藍耳病臨床案例分析與防治策略[J].養豬,2014(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