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建+曾顯斌
摘 要:農業是三大產業之中最為基礎的產業,是保障人民生產生活最根本的物質支撐。不可否認,在我國,農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將農業搞好,第二、第三產業才能隨之發展起來,國家才會有底氣、有根基。如何推廣農業新技術成為了一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因此,在立足于新時期我國農業新技術推廣的現實條件,探索如何進行新技術的推廣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新時期;農業;新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47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幾乎都是依靠自然的耕種來實現發展的,發展的速度十分地緩慢,農業科技仍是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當前,我國農業所使用的農業工具和農業的科技知識都比較落后,同時由于我國領土廣闊,自然環境復雜,部分農業科學技術的適應性和接受性受到一些限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關于農業方面的新技術層出不窮,但是在我國農業科技基礎相對薄弱,且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的現狀之下,新技術的推廣仍是一個受廣泛關注的問題。
1 關于新時期農業新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探析
1.1 在農業新技術推廣中,由于推廣資金的限制導致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低
在我國廣大的農民群眾中,他們面對新技術通常有革新派和保守派2種表現:革新派,他們在接受新技術時,為敢于試驗,有鉆研,愿意先去使用新技術,這種類型的農民數量很少;保守派,對新技術往往持觀望的態度,思想保守,做事比較謹慎,有一些人對于新技術反應遲鈍,往往是看著別人使用新技術的效果良好,才敢搞新技術,這種人在農民中所占的比例極大。在農業新技術的推廣之中,如果在推廣宣傳方面做的不夠,不接地氣,就會導致相當部分的農民,不了解這個技術,對這個技術的認識程度也低,不利于打動他們去使用新技術。雖說這幾年農業新技術的推廣經費上調,但是大多數資金均用于人員的開支上,這筆推廣資金只有少量真正使用在,惠民利民上。
1.2 科研與最終的科技運用不能良好地結合,部分科研成果與科技推廣相背離
科技只有最終化為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這才可以在某個領域發揮科技的推動作用。在農業領域來看,當前我國農業新科技仍存在科研與最終科技的運用不能良好結合的問題。具體來說,一般的農業領域的科技研究基本產生于農林高校、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機構,最近幾年,相當一部分企業也參與到農業科技研究之中來。但是這些科研成果,相當部分也沒有得到農民的認可,這是因為部分機構組織在進行科研時,沒有很好考慮到農民群體的真正需求,部分科研成果與科技推廣相背離,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率比較低。
1.3 農業新技術推廣缺乏統一且系統化的管理,推廣人員的專業性有待提升
當前我國的農業新技術推廣是依照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法開展的。當前有農業推廣站、中國農業推廣網、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全國農技推廣網、全國基層農業推廣體系管理信息系統等進行農業推廣的途徑,每個省市幾乎都有著自己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站。但是結合當前的農業新技術推廣的現狀看,這些推廣方式總體來說比較分散,渠道繁雜,信息也不集中,農民若想找到某方面的農業新技術,可能會費好大一番功夫。同時,從人員配置方面來看,真正從事農業新技術推廣人員,大多數學歷比較低,受到的教育有限,農業新技術知識儲備欠缺,對農業新技術推廣的認識不足。難以勝任實際的技術培訓、技術講座和咨詢服務工作。比如說,當農業推廣站要舉辦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或者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講座時,如果沒有扎實的農業知識,就很難把這些技術講透,讓農民接受。
2 新時期農業新技術推廣的對策深入分析
2.1 增加農業新技術推廣的資金方面投入,并進行嚴格的資金管理和分配
農業新技術推廣資金方面的問題始終是制約農業新技術推廣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在談到推廣資金時,必須明確一點,這些推廣資金的投入需要實實在在的體現在農民身上,讓農民真正的收獲實惠,并自愿采用農業新技術。2005—2007年,中央發出關于“測土配方施肥”的1號文件,三年來,免費為1億以上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在1200個縣開展測土配方施肥項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而積4 266.7萬hm2,有效地促進了糧食增產增效,平均節約化肥34.5 kg/hm2,節約成本150元/hm2左右,增產450kg/hm2,這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效應。
近幾年來,中央財政在農業新技術推廣上做了比較大的傾斜。比如說,2015年,下撥農林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資金10億元,用于華北、東北和西北旱區開展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重點支持地膜覆蓋技術的推廣應用。而2016年11月23—25日,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赴山東專題調研財政資金支農和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強調了農業新技術推廣投入的重要性。雖說在這個方面有較大的改善,但是從整體情況來看,農業資金推廣的投入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部分地區專項投入仍然欠缺,對具體的推廣地點應有具體的經費支持,做到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同時,嚴格管理好推廣資金,保證資金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2.2 致力于拓展新的科研合作模式,提高農業方面科研成果的最終轉換率
新時期的農業新技術推廣,必須依靠于新的科研合作模式,這種新的科研合作模式,必須充分參考農業需求,有針對性、有強調性地進行科學研究。只有從農民最根本的需求出發,才可以真正提高農業方面的科研成果最終轉化率。農業科研成果如果能以產業化的方式進行成果轉化,效果將非常不錯。農業與科研機構的新的科研合作模式需要不斷地探索。農業新技術的推廣與科學研究應該是一體的,可以嘗試統一于一個研究院,在研究院中既進行科學研究又進行新技術推廣工作的模式,將農業新技術從研發到推廣連成一條龍進行統一管理,加強新技術推廣與科學研究之間的密切聯系做到相互依靠,相互合作。
從山東黃三角農高區的實例來看,搭建開放式科研平臺,孵化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開展以基因組測序、分子標記技術為支撐的生物育種試驗示范,安谷5415、耐鹽堿小麥“青麥6號”、1代雜交青蒿試驗成功,這都是新的農業科研合作模式的新呈現。
2.3 充分依托統一且系統的農業技術管理,在推廣人員的專業化上下功夫
在新時期農業新技術推廣中,可以看到,當前的農業技術管理是分散的,繁雜的,信息渠道是多樣且非常不利于尋找準確信息的。因此,這需要充分依托統一且系統的農業技術管理,才可以把全國性的農業新技術信息收集起來,放在一個平臺上便于需求方來尋找。同時,農業技術管理必將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實現的。不僅要求有規范化的管理流程,更需要科學的管理方式。只有農業技術管理的體系被搭建好了,新時期的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才更為便捷,更有效率。
推廣人員作為農民與廣大農業科研者之間的橋梁,在新時期農業新技術推廣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廣人員方面,必須在其專業化上下功夫。實行完善的人員管理制度,保證對工作人員的工作實行完整的監管,實行有效的獎懲機制,提高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在實行人員管理的同時,要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提高工作人員整體的綜合素質,并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知識培訓和講座,做到工作人員的知識更新可以與科技更新一致,避免由于人為因素造成農業新技術推廣受阻。
3 結語
農業是國家生產生活的根本,農業技術可以激發出我國土地真正的潛力。在新時期,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只有在國家、農業科研人員、農業科技宣傳推廣人員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才能把農業新技術真正運用到土地之中,運用到實際之中。
參考文獻
[1]孔月英.農業新技術推廣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10):
128-129.
[2]王靜,董福慶.農業新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吉林農業,2014(09):110.
[3]鐘潔.農業新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廣西農學報,2015(02):120-122.
作者簡介:王庭建(1961-),男,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從事科技開發與管理,農藝師,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