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漢忠++趙明義
摘 要:燕麥飼草產業是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北州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本文結合海北地區的實際情況,簡要闡述了海北地區燕麥飼草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今后的發展思路及對策。
關鍵詞:燕麥;飼草;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S5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22
草業不僅是經濟型產業,更是生態型產業,是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草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關系到現代農牧業建設成敗,關系到生態環境安全,關系到牧區發展和穩定。國際上畜牧業中 60%以上的產值是由草轉化而來,美國的轉化值為73%.我國目前草業轉化值僅為45% 左右。“十二五”期間海北州依托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海北綜合試驗站,大力助推草產業發展,推進草產業與現代農牧業的深度融合、促進農牧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天然草場生態良性循環、實現現代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 草產業發展現狀
畜牧業作為草原經濟的主要承載體,是推動牧區經濟經濟發展和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生態畜牧業的發展要從源頭抓起——牧草;只有滿足牲畜生長所必需的牧草,才能保證出欄率的提高,因此要重視牧草的種植,改良以及興建人工草場來滿足牧場所需要的草量。從全州范圍看,飼草料種植面積有限,燕麥草種植、收獲機械化程度較低,收獲、貯存及保管設施條件較差,浪費嚴重,并且在目前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及規模養殖場發展較快、飼草來源有限的實際,當前在草業建設中,對草場的利用大于對草場的改良,使得草場退化生態遭到破壞;人工草地集中連片少、面積小、品種單一、良莠混雜,還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特征;商品化程度低,沒有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在生產和市場之間相互脫節,投入不足,信息不靈,制約著草產業的發展。
海北州在“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草產業,將門源縣列為草牧業發展示范區。通過宣傳、項目帶動,飼草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一批專門從事飼草種植和加工企業蓬勃發展。從最初的一家一戶種植向公司加農戶的集約化、產業化種植模式發展,專業化程度極大提高。
2 草產業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2.1 優越的自然資源
海北州343.95萬hm2土地總面積中,耕地5.02萬hm2,占1.46%;約有20多萬hm2低產草地和撂荒地、0.67萬hm2坡耕地用于人工種草和退耕還草。據測定,截止2013年,全州建設1a生人工飼草料基地2.1萬hm2、多年生牧草0.8萬hm2。建成青貯窖319處2.7萬m3,建成貯草棚87棟4萬余m2,實施退牧還草圍欄工程5.33萬hm2,建成120m2畜用暖棚3360幢。扶持建成萬噸以上的飼草料加工企業4家。
2.2 廣闊的市場前景
從海北州情況來看,截止2013年底存欄各類牲畜324萬頭只,折合467.73萬個羊單位,每年的飼草需求量達683萬t,而實際每年天然草場產量只有620萬t,缺口63萬t,飼草短缺近10%左右。從國內和國外情況來看,海北州和周邊一帶崛起的全舍飼育肥對批量穩定、質量優良的草產品具有很大的需求,另外我國目前近5億頭只牛羊需要大量的越冬飼料,這為海北州發展外向型草產業提供了市場機遇。
2.3 良好的發展環境
有政策保障。近年來海北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草原畜牧業初步走出一條科學利用天然草場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農牧民意識轉變。通過深入實施休牧、禁牧、輪牧制度,加強防災減災教育宣傳,農牧民種草養畜的積極性普遍提高;產業化開始起步。全州現有飼草加工銷售百萬元以上企業3家,以經營飼草為主的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達到 6個。
3 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發展基礎相對脆弱
嚴酷的自然環境幾乎使全州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程度發生干旱,草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特別是草地超載過牧現象時有發生,大戶超載、流轉草場掠奪式經營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對草產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3.2 對草的認識不足
傳統的草地畜牧業依靠無償使用天然草原生存,農牧民對種草養畜的新增成本尚未完全接受;加上全州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飼草銷售渠道,農區種草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
3.3 各類投入較少
先進、大型的飼草飼料生產、加工設備和一定規模的草原配置以及先進、成熟的高科技生產技術配置相對滯后。
3.4 飼草浪費較為嚴重
長時間飼養習慣導致多數牧戶缺少科學合理飼養的經驗,不能做到長草短喂、飼料粉碎、草料搭配的科學飼養,造成了較大的飼草料資源浪費。據測算,因不科學利用飼草而造成的浪費在總量的5%~10%之間。
3.5 產業化水平偏低
由于缺少規模化種植加工經營的經驗,海北州牧草業的發展存在著諸多技術問題,例如:生產加工技術含量低,缺少科學種植指導,造成田間管理不到位,刈割時間不準,晾曬時間過長,青貯技術不成熟等問題,導致加工轉化率低,降低了草產品產量和質量。
4 草產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4.1 制定草產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
牧草加工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支持。在對草產業進行市場考察和前景的論證中,結合海北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可持續發展的遠景計劃,科學引導草產業的發展。對草產業開發的龍頭企業和規模種植戶,加大精準扶持力度,在技術層次,宣傳力度,銷售渠道,以及經濟信息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支持,使其盡快推動產業鏈的形成,加快經濟的發展。
4.2 加強草業基地建設
推進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進行,整合作業模式,加強基礎建設,完善配套設施,推進集中高效的作業模式;加強科學技術的推廣,提高對牧草的利用價值,提高草業生產科技含量,大力推行草產品深加工、科學貯存技術,推廣科學合理的草產品利用方式,實行長草短喂、營養搭配,不斷提高飼草利用率,提升草產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不斷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積極拓展外部市場,建設大型優質牧草培育基地,以及交易市場,形成區域集散地,最終把海北州優質飼草推向全國。
4.3 提高草業產業化水平
依托現在網絡科技信息的傳播,結合自身優勢及現實情況,打造自身品牌的價值影響力。鼓勵個人和機體共同參與,打造公司加農戶或協會加農戶的戰略發展機制;擴大生產規模,并引進一些集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信息服務等于一體的草業龍頭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提升海北州的草業開發水平;
4.4 建立健全飼草料儲備體系
大力發展集中鏈條式打儲草體系,建立由縣到村級的打儲草體系,建設飼草儲備庫、大型青貯窖,做到豐年儲備,欠年備用。積極建設由種植,加工,儲備到銷售為一體的集團化產業鏈模式,是草業的發展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
4.5 重視先進配套技術的應用于推廣
目前國家燕麥產業技術體系、農業部“948”重大專項等一大批科研項目的實施,對飼草良種保護、引進、選育以及相關栽培配套技術等研究投入力度較大,但是對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推廣還有待提升,應作為專項開展公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