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萍菁++周舒蕾++黃慧芳++張怡蕓
一、大學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
1.主動了解和熟悉規則
對于大學生而言,自我管理往往比外界監督更為有效。然而現高校大部分的學生對校規班規等規則不甚了解、不熟悉,最終違反了規則才懊悔。所以大學生應更自主地了解和學習規則。在當今社會,了解信息規則的渠道多種多樣,大學生可以利用好這些渠道,更加深刻地學習規則,并自覺將其銘記于心,才能更加重視規則意識。當出現狀況時,才能冷靜清晰地做出正確的決定。
2.參與規則的制定,增強認同感
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人生觀、價值觀趨向多元化,部分學生會對傳統規則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站在大學生的角度,可以主動要求參與完善班規校規的活動,增強認同感。蒙臺梭利說過:“當一個人是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從某些生活準則的時候,他能夠節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可稱他是守紀律的人?!币粋€人要成為自己的主人,那就需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而參與規則制定是最直接的方式。當然,制定規則時要考慮班級和學生實際情況,學生討論爭辯、合作協商、達成共識,制定出的規則才是公正公平的。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親自體驗圍繞由規則產生的權利與義務。使學生認可規則的權威性——你有權制定規則,自然就有義務履行規則,否則就會受到相應懲罰,而這又重新構成了一個公平規則的實現過程。
3.增強規則意識
在問卷結果的分析中可知,當今高校大學生的規則意識普遍不高,因此增強規則意識迫在眉睫。大學生對自身的管束是最有效的,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應深刻認識到規則意識對個人的重要性。多參加與規則意識提高相關的活動或主題比賽,在這些過程中不斷學習規則等其他知識。并且在平時的生活中,就用規則來嚴格要求自己。從自身做起,增強規則意識,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不越界,不違反。
二、學校:健全制度,營造氛圍
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行為約束機制
學校要加強管理,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制定相關機制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種實際,予以明確規定。其次,建立考核獎懲制度,考評結果與學生的評獎評優、入黨、競選學生干部等先進活動掛鉤。定期開展道德風尚考核,對于表現突出的同學要適當進行獎勵,如可以在評優時加分;而對于嚴重違反學校規則和紀律的同學,則要予以處分,如取消評選資格等。對于違反規則的學生要嚴厲懲處。并且學校要建立一支專門的隊伍對學生進行監督反饋,不能僅僅局限于口頭警告,要注重疏和導,著力改善學生風貌,杜絕違規行為愈演愈烈。
2.營造遵規氛圍,開展校園活動,貫徹規則意識
首先,應加大校園人文知識的宣傳力度。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創造一種積極向上、遵守規則的精神面貌,使遵守規則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讓學生在濃厚的氛圍中得到熏陶,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次,學校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校園規則意識。高??梢酝ㄟ^宣傳櫥窗、展板、校廣播臺和學校論壇等傳播渠道,傳播遵守規則的典型事例和模范,增強其示范表率作用。為廣大同學樹立學習的榜樣,施加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營造遵守規則的良好氛圍。針對學生行為中出現的不遵守規則、不講誠信等情形,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談話和懲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討論規則和民主法制性,并利用輿論的力量來敦促學生踐行規則。
最后,在校園活動中應強調規則意識。髙校在開展各類校園文體活動時,要注意全面貫徹規則意識,注重規則的制定和執行。讓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切身感受規則的內涵和遵守的重要性,以增強嚴守規則的意識和緊迫感。
三、教師:言傳身教,樹立榜樣
1.教師應做規則的擁護者和遵守者
在當前重智輕德的教育大環境下,部分教師教育思想不夠端正,以致培養目標和人才觀念不夠明確,而忽視學生道德方面的培養。少數教師不按教育規律辦事,違背教育原則,教授內容過難過多過深,脫離大多數學生的實際,不懂教育藝術,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因此,高校教師不僅僅應在課堂上傳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將言傳與身教結合。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其中彰顯的規則意識是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教育最有效的途徑。教師的言行會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自覺做規則的擁護者與遵守者,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規則意識的學習樹立良好的榜樣。
總的而言:教師應自覺遵守社會的法制法規和學校的規章制度,自覺成為規則的擁護者和遵守者。
2.教師應重視規則教育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愛護學生?!敖處熞朴谶\用需要原則、期望理論、價值目標和激勵手段,通過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優良的人格,引導啟發學生發展和完善自己?!边\用“期望教育”來塑造學生人格就是要利用心理學上的期望效應,通過教育手段,使之有效貫穿于整個教育管理過程。
教師可以建立明確的規則目標,使之成為學生的集體潛意識;采用嚴格標準選拔干部,激勵班干部自我加壓、不斷完善,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教師還可以傳授給學生方法上的具體要求和程序,幫助他們將外界幫助與自我加壓相結合;充分信任和支持班干部的工作,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并且注重學生的內化,通過情感激勵,引導學生把規則意識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惟其如此,規則教育的意義才能得到升華。
四、家長:將家庭納入教育體系,營造壓力環境
1.積極與學校協調配合
規則教育需要利用各方面環境的積極影響,多管齊下地促進規則意識的形成和習慣的養成。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需要家庭的積極協調配合,家長應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并通過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了解國家法律法規、校園校規,及時制止并批評教育學生不講誠信、不守規則的行為,讓學生認識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增強其規則意識。家長只有時刻與學校保持溝通,加強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引導,才能更好地培養有素質有規則的青年。
2.營造守規矩的良好氛圍
常言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若在規則方面做了良好的示范,孩子也將會遵規守紀,避免越界、違反規則。同時,家長在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的基礎上,盡力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以形成強大的規則教育合力,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五、社會媒體:良好宣傳,正確引導
當今是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具有更新速度快、互動性強、使用方便快捷、寬松自由等優點,這種新興方式備受學生關注。因此互聯網可以促進規則意識的傳播,容易讓年輕人接受并愿意去遵守社會的各項規則。而且網絡對人們影響巨大,是正確道德觀的良好宣傳媒介,能夠鼓舞人們遵守規則,堅守道德底線。同時,新興媒體應自覺過濾傳播的信息,遏制不良社會風氣,積極宣揚守紀律、講規則的事跡,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明確對與錯的界限,避免讓大學生處于規則意識模糊的邊緣,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加強規則意識的自我培養,發揮規則意識在促進大學生個人發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