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壽林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了使學生在未來的社會中能夠更好地生活和學習,教師應該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因此,教師應該將素質教育逐漸滲透到初中物理教學中,提高物理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物理;教學;體會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推出,初中物理教學作為初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堂教學效率受到人們的關注。物理教師不僅要完成課程任務,還要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從根本上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效率。
一、初中個性化物理課堂的基本原則
(一)民主性原則
民主的課堂氣氛是教學的前提和保障。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揮,使學生自由地將自己的想法展示出來,在師生、生生之間形成激烈的討論氛圍,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單方傳授者,而是課堂討論的參與者,在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個性基礎上,做好學生的引導和指導工作,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例如學生在遇到“為什么只有兩種電荷存在于自然界中?”“光速為什么不可超越?”這樣的問題時,教師不要做問不倒的“萬事通”,而是激發學生的直覺疑惑,在平等的對話中挖掘探究意識和創新品質。
(二)開放性原則
選擇是學生個性最直接的表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無意識地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從而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一個學習目標,并相應地選擇學習內容、方式和方法。在教學中,就要結合學生原有的認知、興趣和經驗,建立適合學生發展的開放性課堂,使學生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的風格。例如在物理學科中的一些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都給學生的自由選擇提供了個性化的平臺,滿足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對物理進行猜想、分析、設計和最終的實驗,以通過自主地選擇來建立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效地尊重了學生個性的發揮。
(三)生活化原則
在學生的生活周圍,處處都有物理的影子。結合“教育即生活”的教學理念,可以從生活中延伸,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探究其中的物理知識,使學生建立與知識之間的親切感,學生能夠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由表及里地展開對其中蘊含物理知識的討論,從而更適合學生個性的發揮。例如利用學生在向上跳時感受到的“重力”,和學生一起學習牛頓定律;學生對“七色彩虹”的觀察來學習三棱鏡;生活中鐘表的“順時針與逆時針”,學習其中的物理知識。通過生活化的引入,充分地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同,來感受不同的物理現象,從而感受其中物理知識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新課改下初中物理創新教學
(一)熱愛本職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
一個人,要做好某項工作,若對該工作不熱愛,僅將其視為“混飯吃”的工具,就不可能將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也就不可能做好該項工作。對于物理教學,我是出于內心真誠地熱愛,沒有絲毫厭倦。這也許是中學時代對物理熱愛的一種自然延續。正由于我愛它,才會不遺余力去做好。我在工作中享受了樂趣,體現了自我價值,也回報了社會。我自認為是一名快樂的物理教師。誠然,教師要做好本職工作,除了愛還不行,還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不然只會對教學工作應付了事。為了肩負起教師這份重任,我必須努力進取,否則就會良心不安。
(二)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提高
初中物理屬于基礎的自然科學,所教授的知識變化不大。幾年下來,我就對內容爛熟于心。但這不代表我就能固步自封、不思上進。時代在發展,新知識、新事物、新的教育手段與教育理念不斷涌現。哲學上說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物理教師同樣也要適應教育發展,跟上“課改”前進的步伐,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否則必會被發展的洪流所吞沒。我自費訂閱《中學物理》《物理教學探討》《基礎教育》等相關專業書刊,從書中汲取營養,為自己“充電”,緊跟“課改”步伐,提高了教學能力。同時,我還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近年來我通過自學,掌握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利用該技術,能夠制作精美適用的教學軟件,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同時也減輕了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教學效率,使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教育要求或批評意見采取什么態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內容決定的,而是首先看這個教師在他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在教學中若能利用好這個道理,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奇效。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當中,我都注意與學生拉近關系,時常走到他們當中,與他們交朋友、談理想、拉家常,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很快取得了他們的信任。這使得他們都愿意跟我學、喜歡跟我學,從而能夠主動投入到物理學習當中,物理成績自然就會好。
(四)發揮物理學科自身優勢,以實驗激發和維持學習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物理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與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使得學生對物理不會有陌生感,知道物理是有用的學科。這就是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自身優勢。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發揮自身優勢,利用演示實驗、多媒體技術等方法,創設一個引人注意的物理情境,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探究實驗,讓他們感受其中的樂趣,使他們長期保持學習物理的欲望,進而更加投入地學習物理,達到良性發展的效果。
(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初中課程中學習的許多理論都是“死”的,在實際應用中不可能時時、處處都適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學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鐵人”王進喜說過:“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根據實際情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甚至有時直接就將課堂設置在操場、草地、小河等環境中。例如,在講授“浮力”知識時,我帶領學生拿上彈簧測力計到小河里測量浮力大小,感受浮力大小的變化,學會浮力的利用。
不論是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對問題的提出還是對學生興趣的引導,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初中課堂物理教學。除此之外,改進方式還有很多,物理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理論,不斷去實踐,去總結,使物理課堂教學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