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銘++章萬乘+
一、電視節目主持人與即興口語表達的內涵
所謂電視節目主持人,即專門從事電視節目主持工作的人員,指電視節目傳播過程中,作為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進行聯系的“人物化”橋梁,也就是指在電視節目規定時、空、人、事的規定中進行的“非角色”表演者。近些年來,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發展正在逐步推進。不管是新聞節目主持人,還是娛樂、社交類節目主持人,在語言特色和主持風格上都發生了轉變,更加貼近大眾的審美需求。
電視節目主持人按其工作內容的性質差異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既要擔任電視節目的主持,又要負責與節目相關信息的采集、撰寫、審查,全程參與節目的制作過程,如CCTV-新聞頻道白巖松主持的新聞評論節目《新聞周刊》、安徽衛視李靜主持的娛樂訪談節目《非常靜距離》等;二是以出場主持節目為主,兼做或完全不做采編、撰稿工作。傳統的播音主持工作只要求主持人能將文字稿件用有聲語言形式傳播出來,尤其是全國各地的新聞聯播節目,受其傳播內容性質的限制,主持風格大多被要求是形象大方、語音清晰、播報連貫等,無需表達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和觀點。
但是就當前電視節目的發展和受眾心理的認知程度來看,社會更加需要具備采編和撰稿能力的主持人,以應對突發背景下的報道和評論;或者,提升節目播出的質量,整合語言優勢等。
一般來說,節目主持人在電視傳播中所使用的語言形式為有聲語言的表達,而有聲語言就是指能發出聲音的語言,它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交際語言頗有相似,如包含了任意性和情境性等,但由于其所處的表達環境具有公開性的特點,在某些場合更應把握即興語言的邏輯感和分寸感。
作為有聲語言中一種不可或缺的表達方式,與文字語言相比,即興口語表達更加注重“現象先說”、語言稍縱即逝、語言靈活多樣等特點,要求主持人面對鏡頭迅速作出大腦反應,并在第一時間內完成對信息的編碼、加工工作,由內部語言階段轉化為傳遞、反饋環節,從而向受眾提供有價值的觀點和內容。因此,即興口語表達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電視節目主持人文化素養、語言規范、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考驗過程。
我國電視節目中有許多精彩的脫口秀節目,如中央二套李詠主持的《詠樂匯》,東方衛視“冷面笑將”王自健為核心的《今晚80后脫口秀》、周立波主持的《壹周立波秀》、湖南衛汪涵主持的《越策越開心》等,受到觀眾的普遍熱捧。這些節目對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水平的要求門檻較高,主持人的語言靈活性、幽默感和現場把控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類急么的播出質量和收視效果。
二、第六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即興口語表達情況概析
1主持人在即興口語表達類型中變現的優點
本文重點研究的是本屆大賽復賽、決賽及總決賽中主持人的表現。從復賽來看,主持人在自我介紹環節的表達中提煉了一些自我優勢,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結合姓名進行造句,如梁田說到“我的這片糧田有一片好收成”;劉妙然以“學無止境,妙然天成”收束結尾;林佳音以“我希望能帶給你佳音”結尾等。
第二,從自身的主持經歷出發進行敘述,這類自我介紹情況比較多,如顧國寧等。
第三,在語句方面運用排比、比喻、押韻等方法潤色表述,如梁茂星接連用“需要”、“必要”、“重要”、“不得不要”四句話來襯托參賽目的;曹家麟使用“不管是中央一套、中央三套還是中央五套,自己還真得有幾套”承接語句。
在串播和評論環節,主持人的表述基本囊括了新聞導語、主體和結尾三部分,適當添加對事件的評論和看法,播報語速相對適中。在即興評述環節,選手針對圖片,能夠聯想到與題干信息相吻合的內容為評述增添趣味。
在訪談采訪環節,主持人能最終將話題上升到國家戰略、國計民生等層面,以小見大,基本功扎實。
在個性空間環節,主持人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主持功底,較好地把握了各自的主持風格和個性特征,涉及新聞、民生、體育、娛樂等各領域題材,表達風格體現出自身的優勢。
在總決賽的“步步為營”環節,主持人針對畫面信息進行即興評述,能夠整合畫面信息,并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閱歷,將三幅圖片所傳遞出來的信息進行整體性的評價和展望。
2、主持人在即興口語表達類型中暴露的問題
當然,在這屆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中,選手在即興口語表達類題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同樣顯而易見。在語言規范性問題上,主要有前后鼻音、卷舌音、上聲和去聲、吐字歸音等問題,甚至出現“吃字”、“吞字”情況。當選手沒有控制好緊張情緒時,在語句表達上就出現停頓、斷句現象,或者重復使用“這個”、“其實”、“然后”等承接詞。經統計,僅在復賽第一環節“我是主播”中,48為選手中就有16位選手使用“呃”3次以上,使用多的超過5次。口頭語的過多使用,也是語言不規范的一種表現。對于某些特定情境下使用的詞匯,望文生義,導致使用錯誤。
在表達方面,某些選手沒有抓住問題實質,如復賽中的“有感而發”環節,題目主要考察選手對圖片所反映問題的看法和感受,但缺乏經驗的主持人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解讀圖片信息上。決賽中的“特別現場”環節,要求選手在240秒時間內完成場外連線、嘉賓訪談等內容,主要考察選手對話題的把握、語言的組織以及調動嘉賓訪談欲望的能力。
此外,主持人在采訪技巧方面仍然存在語言親和力、語態轉換、與嘉賓之間的距離不夠貼近等問題。在考察主持人相互配合能力的“共同話題”環節,選手沒有完全突出話題的核心觀點,如針對“朋友借錢,是否借給他(她)”這個話題,選手的回答沒有體現出由借錢到市場經濟制度安排的關鍵點轉換,在表達過程中缺乏受眾意識。再如“門當戶對”話題中,選手在觀點交流中直接忽略了話題主人公的問題,表達缺乏完整性。
在總決賽的“現場直播”環節,選手要針對現場突發情況作出應急處理,選手在用詞準確性、情緒控制、結論判斷等方面出現常見性錯誤,如劉元元多次使用“別吵了”以應對兩位演員的爭論,本身就存在錯誤的心理暗示;張琳報道高考情況時,由第一個走出考場考生的回答推測整體考題的難易,表達上出現了邏輯推斷錯誤。
綜上所述,電視節目主持人在鏡頭前完成的一系列即興口語表達動作,不但包含了主持人的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也呈現出主持人的語言天賦、主持風格和文化積累,更襯托出主持人獨特的個性魅力和個人修養。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挖掘各位主持人的表達優勢,盡力克服表達中容易忽略的問題,對提升電視節目主持人即興口語口語表達水平十分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