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軍
邊打點滴邊寫醫囑可敬不可效仿
■李紅軍

最近,一位身穿白大褂帶著口罩的男醫生,一邊打點滴,一邊為病人下醫囑的照片,在朋友圈火了起來。照片中,一位戴黑框眼鏡的男醫生穿著白大褂,戴著口罩,正在為病人寫醫囑,并和病人家屬交待相關事宜。在他的身邊,一根一人高的鐵支架上,掛著一袋鹽水,還有一袋已經輸液完畢。
作為一名醫生,在自己身患急病的情況下,帶病堅持工作,一邊打點滴 ,一邊給患者寫醫囑,體現了良好的職業操守,這種職業精神值得點贊,但卻不值得效仿。
治病救人乃醫生的天職,是醫生的職業責任所在。在休息和責任的天平上這位醫生選擇了責任,他的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的精神,體現的是醫務人員的責任與擔當,然而,這種責任擔當未免有些草率,并不值得提倡。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首先,醫生本人就是一個患者,報道中雖然并沒有說明醫生患的何種病,但在患病的情況下與病人零距離接觸未必合適。如果這位醫生患的是一般的病倒也無妨,如果這位醫生患的是帶有傳染性質的病,那麻煩就大了,很容易導致其他人的感染、發病。
其次,作為一名醫生,他應該比別人更明白注意休息對恢復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如果為了工作而使身體超負荷運行,一來可能耽誤自己疾病的治療,甚至危及生命;二來在過度勞累的情況下,身體恢復的就會較慢,在身體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盲目出診并寫醫囑,甚至會釀成醫療事故,這對他人還是自己都不是件好事情。
透過醫務人員邊打點滴邊寫醫囑這樣一個個案昭示人們:這種“感人一幕”恰恰反映出一些地方醫療資源的短缺和醫務人員的稀有。醫改的紅利不僅要惠及廣大患者,更包括廣大醫務工作者,醫務工作的休息權利必須得到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講,醫生邊打點滴邊寫醫囑的做法可敬不可效仿。倡導職業精神并不是以付出生命和健康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