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代社會媒體傳播渠道多元化,媒體相互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如何全方位地與新媒體融合,如何成功地轉型為數字化期刊,這些都是期刊轉型與發展的重點和難點,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由上而下地對期刊從業人員進行互聯網思維的培養。但毫無疑問,期刊的立足之本是其價值和亮點,而渠道和形式是取決并服務于它們的。期刊只有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定位,才能在融媒體大背景下成功制勝。
【關 鍵 詞】融媒體;新媒體;期刊價值;兩微一端;轉型;互聯網思維
【作者單位】梁徐靜,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一、 何為融媒體?
1.融媒體的概念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促進媒體之間的優勢互補,打造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這一策略在媒體界引起巨大反響,“媒體融合為大勢所趨”在業界逐漸形成共識,業內專家學者對此做出了諸多探討,探求媒體融合之路。2014年12月北京大學欒軼玫教授在《光明日報》上首先提出了融媒體的概念,建議以融媒體代替全媒體,引起了更多學者的共鳴和互動。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融媒體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應該說,融媒體并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媒體,而是一種運作模式,是一種多媒體共存的生態環境,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傳統媒體優勢、避其劣勢的手段。
2.融媒體與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區別
自媒體是指每個社會人都可以發表言論并能夠被大家看到的交流工具,即在網絡社會里,人人都可以成為公眾媒體,表達自己對社會和其他人的意見,形成一定的社會輿論影響。它與融媒體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一個是指網絡賦予個人的權利屬性,另一個是指多媒體整合共存的趨勢和狀態。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它是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特性是網絡、移動、互動。
融媒體是在全媒體基礎上提出來的。廣播電視界由于廣告收入下滑而提出了全媒體的概念,即在傳統廣播電視基礎上發展網絡版廣播電視,實現向戶外、PC端、移動終端等全媒體的轉型。但許多媒體只是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并未考慮媒體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是否適合向全媒體發展,而未來媒體融合的大趨勢要求媒介機構要掌握不同介質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兼容并蓄、融會貫通地加以運用,以最小的運營成本獲得最大的傳播效果。由此,業界又提出了以融媒體替代全媒體,即倡導發展適合媒體自身優勢的多種媒體形式,實現更利于媒體自身發展的多維度、多形式的傳播。
就屬性而言,融媒體并不限于新媒體網絡、移動和互動等特性,它兼具傳統媒體的資源和優勢,以及新媒體快捷、即時、互動等特點,它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優勢不斷融合的一種新的運作手段,是當前眾多社會媒體共同整合發展的目標。因此,從宏觀的角度來說,融媒體的概念比新媒體更加寬泛和包容,也更加符合新時代下媒體共存發展的特性,它為我們描述的是當下及未來媒體的發展目標和態勢。
二、 期刊的價值何在?
無論是知識性和趣味性較強的大眾期刊,還是專業而枯燥的學術期刊,其受眾群都是相對穩定和固定的。在新媒體和自媒體橫行的當下,傳統紙質期刊受到了很大沖擊,但歸根結底這只是一種載體的沖擊,而不是期刊價值的下滑。期刊的價值異于傳統的廣播電視等影音媒體,也不同于報紙、書籍等其他紙質媒體,更有別于數字網絡化的新媒體,它獨特的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
1.慢時效
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期刊不具備即時性。雖然在時效上慢于其他媒體,看上去是一個劣勢,但是筆者認為,慢時效也有它的獨特意義。因為在我們所記敘、報道和評論的社會話題和社會事件中,有很多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尤其是有些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呈現不同的結論,對于這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慢時效就會凸顯它的客觀性,從而獲得更高的公信力。而發表在學術期刊的論文成果更需要長時間的調查研究、論證,較慢的時效會給學者提供更充足的思考周期,使得學術成果更加扎實牢固。
2.深挖掘
期刊一般會劃分不同的板塊,很多期刊會在各個板塊對受眾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或者行業前沿的學術熱點,進行集中的論述和探討,這有利于對傳播內容的深挖、追述和總結,也便于與受眾進行交流互動。尤其是在新聞或學術熱點眾說紛紜的時候,期刊更可以綜觀全局,從縱向和橫向進行深度分析,引發更為全面的思考和客觀的評價。這是線性傳播媒體難以具備的優勢。
3.高門檻
期刊的內容一般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嚴格把關的,專業把關人的過濾和精細化處理使得期刊具備專業性和權威性,從而區別于新媒體和自媒體時代下網絡傳播的過度草根和良莠不齊。尤其是學術期刊和行業期刊,更是囊括了業界最權威、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因此,如果堅持精英傳播的導向和專業權威的定位,期刊仍然會擁有一定數量的受眾群體。
4.隊伍精
期刊最大的價值所在,就是它的人力資源。在網絡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手機瀏覽逐漸取代紙媒閱讀,迅捷、簡約、極致、碎片化等網絡思維方式逐漸代替傳統思維,期刊從業人員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傳統期刊的編輯隊伍也有諸多優勢和不可替代性。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制勝的關鍵在于它的內容——專業權威、有益有趣、能夠給受眾帶來知識或者任意方面的觸動。一個期刊的微信公眾號做得再好看、再炫目,如果內容空洞無物,觀點盲目隨意,那么它會很快消失在茫茫的媒體大海中。期刊的行業屬性較為明顯,學術期刊更是屬于“窄播”的范疇,傳統期刊的從業人員必須是內行,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能夠清楚洞悉行業動態、成果和趨勢,準確把握期刊的內容方向,這些也是期刊賴以生存的基礎。
三、 期刊的融合轉型及發展策略
1.融媒體背景下,期刊的轉型是大勢所趨
美國是期刊市場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自2015年起,美國期刊業開始實施一項重大舉措,簡稱為“期刊360”方案,即挖掘期刊價值,拓寬期刊發行渠道,將期刊受眾擴展為全媒體受眾。
事實上,這個趨勢早已在我國期刊界開始并逐漸擴展開來。知網、萬方等大型學術期刊網站基本涵蓋了國內重要期刊的學術文章及成果,并可做出相應的引用量、瀏覽量等學術統計分析。2011年,十幾家學術期刊聯盟成立,在知網推出了《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標志著期刊之間的聯盟和融合正式開始。
近兩年來,國內期刊也紛紛嘗試與新媒體的融合,其主要新媒體運作平臺為“兩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及客戶端。國內絕大多數學術期刊已經被納入知網、萬方、維普等大型學術網站,并推出CNKU同方知網、萬方數據高教公圖等移動平臺。而《青年文摘》《國家地理》《瑞麗》等一批人文時尚雜志,以及《天天愛學習》等中小學生課外輔導雜志也走在前列,紛紛推出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就其效果而言,據有關學者統計,微博的受眾關注量在20%,微信的關注量在80%,而安裝客戶端的受眾很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計。2015年,中國科學數據庫中的1200種來源期刊,已有280多種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可見,開展新媒體運作平臺是大勢所趨,因為期刊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生存的需要使期刊轉型成為必然。
2.融媒體背景下,期刊應有選擇地轉型
在期刊紛紛加入轉型大潮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是否所有的期刊都適合全媒體的平臺?應該選擇哪種新媒體作為期刊主要的傳播平臺?期刊與新媒體融合之后的傳播效果如何?怎樣才算期刊真正的轉型?經過與新興網絡技術一段時期的適應和磨合,我們知道,期刊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媒體平臺,它的轉型和融合發展并不是單純地與新媒體平臺的簡單相加,而應該是在保持和充分發揮期刊原有優勢的基礎上,突破它的技術和平臺限制,從而改變和避開自身劣勢,提升它的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我們很難預測一本期刊嘗試向視頻媒體轉型的效果會如何,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一本類似《國家地理》的旅游雜志如果加入視頻元素,應該可以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因此,期刊在謀求融合發展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傳播規律,根據自己的內容(信源)選擇合適的平臺(信介),這樣才能有效地將信息傳播給受眾(信宿)。期刊首先應該進行調研,對受眾的年齡層次、地域分布、閱讀習慣等做詳細的調查,對數據做出客觀的分析,從而來決策期刊的轉型方向和發展思路。
3.融媒體背景下,如何實現期刊的真正轉型
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全方位滲透,當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已經離不開互聯網思維,我們在網上購物、學習、工作、娛樂,我們的任何一種行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同時,我們對互聯網技術的頻繁使用和依賴,逐漸使我們形成了一種互聯網思維,可以稱之為大數據時代的思維變革。我國有關學者將互聯網思維的特點歸納為迅捷、互動、簡約、極致、數據分析和跨界服務。也就是說,當代社會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共識,那就是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如果我們不主動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就必然會遭到時代的淘汰。融媒體背景下期刊的轉型,本質上就是一種互聯網思維方式的轉型。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引導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謀求期刊的融媒體前景。
⑴ 建立迅捷有效的數字化編輯及發行模式
目前國內的一些期刊已經開始利用網絡移動技術,開發出一套迅捷有效的數字化流程,實現隨時隨地在線征稿、投稿、評稿、審稿及發布,從而縮短發行流程和周期。如清華大學主辦的《現代教育技術》,其開發了一整套的在線模板,從投稿格式到審稿程序,再到查閱投稿結果,每位投稿者利用在線模板就可以完全搞定。2016年11月,《現代教育技術》開通微信公眾號,推送每一期最重要的學術論文成果及重大事件,并利用微信群完成作者互評稿件、發送用稿通知等程序。這種編輯發行模式的創新與變革,大大簡化了發行流程,提高了發行效率,可以實現編輯與作者、編輯與審稿專家、編輯與讀者之間的即時溝通和無障礙交流。
(2)選擇合適的新媒體平臺,傳承和發揚期刊原有的優勢及價值
無論是學術期刊,還是倡導生活時尚的大眾期刊,在進行數字化融合的時候,它們都必須找出自身最大的亮點,即最出彩、最吸引受眾的特點,并為這些亮點找到放大和擴展的新媒體平臺,從而實現與數字媒體的深度融合。以《三聯生活周刊》為例,它的受眾群是社會的精英人士,最大的賣點是權威人士關于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評論文章,犀利和深刻是它的標簽。《三聯生活周刊》的微信公眾號秉承了這一優勢,保持了一貫的水準,在權威、深度方面下功夫,同時也增加了紙質期刊沒有的留言功能——增加讀者討論區,以實現期刊與讀者的即時交流。
(3)加強對期刊從業人員互聯網思維和數字技術的培訓
互聯網思維的定義,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也不是用幾種思維方式就能明確涵蓋的。但是互聯網思維是基于互聯網技術而誕生的,互聯網技術使信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使信息之間的交換變得容易。除了通過官方的媒體,受眾還可以從網絡的萬千渠道來獲知和交換信息,海量的信息交換和受眾的頻繁互動使得信息的個性化和群體化都更加明顯,從而造就了互聯網思維的一個最大特點——接地氣。平民化的視角、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個性幽默的網絡語言、吸引眼球的標題等,這些都應該是互聯網思維在新媒體期刊上的體現。內容不取決于形式,但好的形式對內容的表達會有如虎添翼的作用,期刊的轉型并不是簡單地將原來的紙質版內容搬到新媒體上,而是將內容重新打碎,進行內容與形式上的革新。期刊從業人員只有具備了互聯網思維方式,并通過培訓熟練掌握數字化的編輯工具和軟件技術,才能從形式上實現期刊與數字媒體的真正融合和轉型。
總之,在傳播方式、渠道多元化的今天,融媒體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融媒體時代,期刊賴以生存的基礎不外乎兩個:渠道的創新和內容的保證。期刊轉型的過程無疑是痛苦和艱難的,但是在順應互聯網受眾閱讀習慣和閱讀模式的前提下,期刊找準和確立自身的價值定位,保證優質的內容和水準,才是立足之本。
參考文獻
[1] 武怡華.融媒體背景下出版類期刊“兩微一端”發展研討[J].出版廣角,2016(6).
[2] 任俐.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發展[J].學術交流,2016(3).
[3] 吳峰,田田. 堅守與拓新:美國期刊業最新變革與發展趨向——基于“期刊媒介360”方案的解讀與評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5(10).
[4] 李海燕.傳統期刊數字化轉型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5(2).
[5] 欒鐵玫.建議用“融媒體”代替“全媒體”[EB/OL].光明網,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2/27/nw.D110000gmrb_20141227_2-10.htm?div=-1,2014-12-27.
[6]傳統期刊的快速盈利模式和實現路徑[EB/OL].http://www.bisenet.com/article/201509/152903.htm,2015-09-09.
[7] 張宜軍,楊中啟.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現狀及發展[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2(2).
[8]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