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的市場經濟運作使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擁有成熟的經營策略和國際影響力,這些科技出版集團的經營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國際化的合作出版,規模化的運作經營,數字化的內容建設,專業化的辦刊分工,平臺化的資源管理,多元化的產品服務,精品化的品牌推廣。數字化背景下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盈利模式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開發新型媒體和系列產品,拓寬產業鏈實現盈利增值;二是開發多元化的增值服務,加長產業鏈實現盈利增值。
【關 鍵 詞】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經營特色:盈利模式
【作者單位】向颯,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鄭州大學學報。
一、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發展概況
高度發達的經濟科技水平、成熟完善的出版環境造就了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先進的市場化運營模式、經營理念和發展戰略。國外科技出版集團通過資本重組、并購實現規模效應及多元化發展,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創新數字化產品,并打造數字化服務平臺,通過全球性網絡化營銷體系打造擴張型運營模式,形成了運營規模化、管理品牌化、資源數字化、制作專業化、服務多元化、出版全球化的期刊群和產業鏈,提升了國際影響力。目前,隨著信息技術與出版的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正紛紛通過數字化的運營模式實現轉型升級,探索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運營特色和盈利模式,分享其集團化、產業化、數字化及全球化的運營經驗,可提高我國科技期刊出版機構的運營管理水平,擴大我國期刊產業的經營規模與世界影響力。
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期刊主要集中在科學、技術與醫學和學術領域。20世紀中后期,這些科技期刊出版集團通過資本的強強聯合或資源互補實現了規模效應,集團下所有的期刊都在統一的機構管理下運作,集團設立相對獨立的專業部門負責期刊的組稿、出版、營銷、廣告等。這些期刊出版集團專業分工細致,發展規模大,國際化程度高,主要包括商業出版集團公司、專業學協會出版公司和大學出版社三種類型。如以愛思唯爾(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約翰·威利、沃爾特斯、泰勒-弗朗西斯等為代表的商業出版集團公司;以美國化學會(ASC)出版社、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出版社以及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IOPP)為代表的專業學協會出版公司;以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為代表的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國際影響力的大學出版社。
二、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經營特色
1.國際化的合作出版
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基本運行理念是國際化的合作出版。期刊在國際上的重大影響力離不開與國際化的學術協會、國際出版機構以及國外專家的合作。它們的共同點是積極在國外設立辦事機構,通過和其他國家的出版方合作提高自身知名度,進一步穩固自己的國際地位。如英國皇家物理協會出版社為合作機構制定了同行評議、開放存取、產品服務等一系列具有創新意義的合作服務計劃,吸引了很多機構與其進行合作出版。英國皇家物理協會出版65種期刊,其中34種涉及合作出版。施普林格也與世界很多國家的科技學術期刊建立合作關系,愛思唯爾已在24 個國家設立了78 家辦事處。截至2014年,中國與施普林格合作出版的期刊約90種,與愛思唯爾合作出版期刊41種,與牛津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期刊6種,與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合作出版期刊9種。
2.規模化的運作經營
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出版運營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自由競爭,由于出版業對規模效應的依賴,出版商之間的兼并、重組越來越頻繁,規模化已成為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發展趨勢。出版集團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使出版商的資本能夠集中起來,按照市場規律以機構重組的形式科學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實施集約化經營,進而實現規模化出版,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普遍都經營運作多種期刊,如英國的自然出版集團、荷蘭的愛思唯爾集團、德國的施普林格等。德國的施普林格和Kluwer Academic Publish合并后,期刊的種類增加到2000種。愛思唯爾通過不斷的重組兼并以及資源匯集轉型成大型出版及信息服務集團,2001年兼并美國的哈考特出版公司后,占有全球20%的科技期刊市場份額。
3.數字化的出版建設
數字化內容建設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新技術提升和創新傳統媒體,進而成為現代化、綜合性的新型媒體。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通過數字技術、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提升出版管理,建立在線出版平臺,通過整合資源以及內容產品的價值重新挖掘、開發、重構,實現內容的多層次深度開發,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互動性和聚合性優勢,研發數字產品。這些數據內容資源覆蓋范圍廣,學科分類專業,數據檢索方便快捷。如愛思唯爾作為全球最大的科學與醫藥信息出版商,在1997年就已開始數字化轉型,為客戶提供SciVcrse一站式信息獲取平臺,并陸續提供Science Direct、SciVerse Scopus等各種類型的數據庫以加強其數字產品的功能,集團每年出版幾千種STM學術期刊及圖書,每年在網上銷售期刊收益達30億美元。施普林格率先提出“數字優先出版”,英格拉姆內容集團通過數字內容資源創新實現經營發展。
4.平臺化的資源管理
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紛紛建立了集內容生產、采集、發表、傳播、數據檢索為一體的大型數字化平臺,這種動態在線內容服務平臺內容權威、服務領先,實現了期刊產品數字化與出版流程數字化。出版集團通過數字出版平臺與數字采編系統,實現采編自動化,提高了出版時效性。如施普林格的 Springer Link 數據庫平臺,愛思唯爾的Science Direct在線平臺,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的IOP Science數字出版平臺,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社的ACS Publications 數字出版平臺,牛津大學出版社的Oxford Journals出版平臺,劍橋大學出版社的Cambridge Journals數字出版平臺等。
5.專業化的辦刊分工
專業化辦刊是當前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發展的主流。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在出版戰略上注重分工的專業化,結合自身情況集中發展較為專業領域內的出版業務,先形成規模發展,后發展壯大。編委成員、審稿專家、編輯標準、出版語言的國際化,以及稿件來源、發行市場、編輯出版效率與學術論文投審網絡化,決定了期刊論文水平的專業性以及權威性。如施普林格開放獲取期刊通過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保證了內容的專業性。愛思唯爾收購具有較高聲譽的醫學期刊《柳葉刀》,并購美國哈考特出版集團,創建了《病毒學》《腫瘤學》等,隨后并購漢利貝爾福斯公司的醫學教材業務,進而使其在醫學出版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6.多元化的產品服務
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產品呈現多元化形態,業務經營涵蓋期刊在線內容、文獻資料、科研信息、增值服務、版權經營、期刊廣告、商業投資,期刊還根據客戶的深層次需求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如愛思唯爾通過Springer Link在線平臺實現期刊訂閱、開放獲取、論文租用、按次付費、信息慈善等。約翰·威利國際出版公司為作者成立專門的運營部,目的是為作者建立全球化的聯系,創造更大的價值和影響力,并獲得作者有價值的版權。為了鞏固用戶的黏著度,約翰·威利國際出版公司為 60個客戶網站制作期刊主頁,促進社團品牌發展。為了版權經營的國際貿易交流,約翰·威利國際出版公司還組織了一支40多人的版權經營團隊,采取“一書多版”的方式創造巨大的收益。
7.精品化的品牌推廣
品牌是期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國外科技出版集團普遍重視對品牌的塑造、維護以及影響力的提升。如Nature 通過品牌的塑造以及延伸,創辦Nature 的一系列子刊集群,積聚Nature 品牌旗下各刊物的優勢。施普林格通過大批的諾貝爾獲獎學者在其刊物上發表論文,大大提升了全球化的品牌度。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出版社的技術標準和全球會議已經形成品牌效應,其專門成立制作技術標準的 IEEE 標準委員會,負責技術標準的開發及相關事宜;設立負責專門會議的委員會,每年舉辦1300多次學術會議,這些會議的最新科研成果為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出版社帶來了巨大的全球影響力。
三、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盈利模式
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以內容產業為中心,通過技術實現資源整合,建立內容數據庫,重構“內容+平臺”的傳播路徑,實現增值服務多元化發展的盈利模式。一方面,這種模式以內容數據庫系統為基礎,進行內容產品的再生產,通過重新挖掘、重構,多次發散式開發內容產品的價值,加寬橫向產業價值鏈;另一方面,這種模式通過數字化衍生產品的再生產和多元化的增值服務,加長縱向產業價值鏈,實現新媒體出版業數字化與產業化的延伸。
1.開發新型媒體和系列產品加寬產業鏈的盈利價值
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最明顯的優勢是對內容的質量、容量、時效性、便捷性的要求很高,這要求期刊具備從外部獲取內容資源并加以整合創新的能力。內容整合制作的機制創新是盈利的創新點,愛思唯爾、施普林格、約翰·威利出版公司、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等都是通過免費的開放獲取模式實現期刊影響力的擴大和經濟效益的提升。
另外,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通過豐富的內容資源、信息技術以及強大的整合能力,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數字化,多終端、多形式的數字化產品發布。如英格拉姆內容集團通過內容、技術與市場的結合實現內容創新增值。英格拉姆內容集團公司通過全球12個按需印刷工廠以及3萬家出版社的合作業務聯系,實現了按需出版的盈利模式,完成了24小時直接受理訂單、印刷圖書、配送成品。
2.開發多元化的增值服務加長產業鏈的盈利價值
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多元化增值服務涉及教育、社會等合作領域,通過舉辦教育培訓等各種活動,以及發行費、廣告費、版面費、增值服務費等方式盈利。增值延伸服務是新媒體時代的盈利特點,主要方式有合訂本、抽印本、特刊或增刊、光盤、圖書代售、產品評測、培訓服務、網絡服務、會展論壇、市場研究等。如英格拉姆內容集團公司的“按需印刷,定制服務”為公司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約翰·威利國際出版公司Wiley為用戶的英文寫作、發表、出版等各階段提供多元化的完善服務,實現網絡模式一體化的數字出版收入占比已達到55%。2012年牛津大學出版社OUP已出版40多個在線產品,涵蓋人文社科、科學、醫學、法律、參考文獻、辭典以及300多種學術期刊。自然出版集團NPG通過平臺向讀者和作者提供期刊全文在線檢索、在線訂閱服務、在線投稿以及定制服務實現盈利。
面對數字化出版的趨勢,我國科技期刊需借助新的數字化技術與多種傳播形式,實現內部結構優化與重組,推進期刊數字化產品數量和規模,增加數字化投送渠道,調整數字化產業結構,向深層次的網絡出版和信息服務拓展,并進一步實現業務發展國際化、發行渠道全球化、經營模式集團化、兼并重組規模化、出版流程數字化、內容資源平臺化、業務分工專業化。同時,我國科技期刊需通過新媒體產業平臺,建立內容數據庫系統,構建“內容+平臺”戰略合作模式,強化經營意識、競爭意識和品牌意識,開發數字化內容衍生品和多元化的增值服務,實現新媒體數字化轉型與市場化改革的協同發展,最終促進我國科技期刊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李建忠. 國外科技期刊出版運營管理模式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6):990-994.
[2]蔣凱彪,朱民,李海洋等. 國際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經營發展方式[J]. 出版與印刷,2016(1):10-12.
[3]馮琳,韞慧. 約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期刊運營分析[J]. 科技與出版,2013(2):44-46.
[4]向颯. 媒介融合中期刊經營模式轉型的突破點和路徑選擇[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79-181.
[5]劉益,馬長云. 勵德·愛思唯爾集團的經營管理與發展戰略研究,科技與出版,2011(3):22-27.
[6]劉冰,游蘇寧. 國際科技出版集團商業模式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啟示[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1(4):31-35.
[7]張宏翔. 國外科技期刊經營模式及對我國科技期刊經營發展的思考[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7(5):731-735.
[8]向颯. 新媒體時代期刊數字化經營轉型下的盈利模式分析[J]. 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