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講中國故事、服務于當下中國的時代要求下,眾多主旋律的紀錄片作品被創作出來,《航拍中國》便是其中一部。作為由中央電視臺投資制作的以航拍為唯一拍攝手法的紀錄片,《航拍中國》上映之后,獲得了極高的評價。文章從《航拍中國》的創作出發,分析了作品的時代意義以及其在紀錄片方法領域的探索,由此指出作品對當下紀錄片創作的啟示。
【關 鍵 詞】《航拍中國》;時代意義;方法;自然歷史紀錄片
【作者單位】劉維維,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2017年初,《航拍中國》第一季在央視紀錄片頻道《特別呈現》欄目首播,很快便因其航拍的獨特視角、絕美的風景呈現以及獨特的人文表達而引爆網絡,在業界與觀眾群中引起巨大反響。作為由央視投資制作的以航拍為唯一拍攝手法的紀錄片,《航拍中國》計劃拍攝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在今年播出的第一季僅《海南》《陜西》《新疆》《黑龍江》《江西》《上海》6集,在這每集50分鐘的時間里,紀錄片向觀眾展示了各地的自然景觀、人文風貌、歷史古跡、宗教民俗以及城市建筑等內容,所包含的題材之廣前所未有,讓國人為廣袤土地上的自然之美而嘆息,更為中國人改造自然的堅韌力量而震撼。筆者以為《航拍中國》在愛國主義教育、國情展現、促生環保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其紀錄片方法的實踐探索也可以給我們帶來眾多啟示。
一、《航拍中國》的時代意義
作為一個紀錄片文本,《航拍中國》的時代意義主要體現在內容上。《航拍中國》拍攝對象駁雜,跳出了同類紀錄片僅僅表現自然風景、城市風格的選材局限,在一個更廣闊的選材范圍內,對新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深刻體現了講“中國故事”的時代要求。其時代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景觀呈現與愛國主義教育
紀錄片先天具有教育性。1922年,列寧對蘇維埃人民教育委員會的阿納托里·盧那察爾斯基說:“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毫無疑問,列寧在這里所看重的正是紀錄片的教育性。而紀錄片的教育功用的發揮有賴于紀錄片“能進行直觀的描述、簡單的分析和得出導向性結論,通過使用節奏和豐富的想象力,還能具有雄辯的說服力”。《航拍中國》得以在內容的景觀呈現中,借由紀錄片的敘事完成愛國主義教育。
《航拍中國》內容浩大,其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為自然景觀:在第一季的6集中,從中國南海的波濤到黑龍江的雪景,從上海黃浦江畔的日出到新疆大漠深層的日落,從江南的郁郁蔥蔥到陜北的黃土漫漫都得到了盡情的展現,地理位置覆蓋東南西北中等不同的空間,觀眾無不感慨中國自然景觀之美,美得讓人窒息。二為人文景觀:從歷史古跡的遺存諸如古城、書院、陵寢、沉船,到今人改造自然活動能力的展現如橋梁、公路、高鐵、油田,從城市建筑風貌到鄉村民居格局,這些人文景觀都是人類活動能力的展現,在紀錄片的語境里就是中國人力量與勇氣的體現,這一切又會使我們因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愛國主義的情懷也就在這樣的窒息與自豪中油然而生。
應該說《航拍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完成得并不讓我們感覺到機械枯燥、充滿了說教意味。《話說長江》的總編劇陳漢元在講到《話說長江》時曾說:“這是一部愛國主義的地理教科書,但任何人寫稿子都不許出現愛國和愛國主義這些詞,而是讓觀眾看完以后自然而然生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毫無疑問,《航拍中國》繼承了《話說長江》等優秀紀錄片在愛國主義教育上的優良傳統。
2.國情展現與為歷史留史料的精神
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是當代史,正像紀錄片導演伊文斯所說的:“紀錄片把現在的事記錄下來,就成為將來的歷史。”紀錄片所記載的今日之事實正是今后之歷史,此即紀錄片的文獻功能。《航拍中國》沒有脫離當下的時代語境,作為第一部從空中完整記錄中國真實景觀與影像的作品,它踐行為歷史留史料的紀錄片精神,以省為單位,將當下中國國情的眾多方面在紀錄片中以鏡像的形式記載了下來,完整地提供了中國影像,其價值足以載入史冊。
《航拍中國》的拍攝素材多數集中在2016年,甚至有部分素材是在2017年初新拍攝的,這些素材都是極具代表性的畫面,體現了大量的鮮活的中國特色。其對國情的展現并沒有僅僅停留在上文所言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展現上,而是以更為豐富的筆墨為我們展現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新氣象,充分展現了中國的時代精神。我們可以看到浦東新區的巍峨樓群,新建的三沙市,中國商飛的大飛機,文昌的火箭發射塔,海南環島高鐵等政治因素較強的景觀;我們也可以看到當下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生活形態,新疆巴扎的貿易,黑龍江的冰上捕魚,客家人的民俗與傳統,筆觸所到無不細致生動,盡顯當下性。
更巧妙的是,《航拍中國》有意在紀錄片的文本中建立歷史、當下與未來對比的敘事。如在《上海》一集,借由浦西外灘與浦東的對比,《新疆》一集借由喀什老城與新城的對比,將我們置于現在與過去的對比反思中,從而去思考未來發展的問題,這才是歷史對當下的意義,也是當下對未來的意義。紀錄片《航拍中國》為當下立傳,為未來留史的“野心”也得以彰顯。
3.環保意識與發展反思
從紀錄片的類型看,《航拍中國》屬于典型的自然歷史題材。其片頭“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的解說詞更可以看出《航拍中國》對此類型的主動歸附。自然歷史又被翻譯成自然史或博物學,其主要關注自然的發展。西方國家對此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在西方國家最為多見的博物館就是自然歷史博物館,其主要展示的多為“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面貌與演化”。
自然歷史紀錄片作為在國際范圍內已經盛行了幾十年的成熟紀錄片類型,其最早得益于BBC于1957年成立的自然歷史部,其所制作的自然歷史紀錄片主要包括野生動植物、天文地理、人體醫學與科學技術等內容。近年來熱播的《冰凍星球》《地球脈動》等作品也都是這個機構主導制作的,其作品也為自然歷史題材的創作樹立了標尺,其主題往往包含自然環境、生命物種和人類行為等內容,環境保護意識與人類發展反思往往是作品最終的落腳點。
毫無疑問,《航拍中國》在宏觀上得以完成對“人類與自然環境面貌與演化”展示的任務。而在微觀上,大量的珍貴動植物進入《航拍中國》的關注視野。其中有水生的紅樹林,荒漠里的胡楊林,更有大熊貓、朱鹮、坡鹿、白腿小隼、蒙古野驢等國家級保護動物的蹤跡。在人與地球環境關系惡化的當下,這些關注足以讓我們思考人與動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促使環保意識的生發。此外,具體的環境保護行動,以及當下中國人對發展模式的反思也進入到《航拍中國》的敘事中,《黑龍江》一集專門講到“今天為了保護生態,北大倉的開發已經陸續停止,因墾荒而消失的濕地,正在逐步恢復生機”。這樣的內容在其他幾集也多有體現。
二、《航拍中國》在紀錄片方法上的探索
《航拍中國》第一季雖然只有6集,卻拍了整整一年,共出動16架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接近15萬公里。但其拍攝的艱辛,難掩素材層面可能的簡單粗暴——航拍,只有航拍,然而《航拍中國》卻得以突破航拍素材的局限性,在拍攝方法、結構組織與敘事表意等方面都有不小的探索,其實踐可讓同類紀錄片借鑒。
1.頗具創新精神的拍攝手法
傳統的航拍素材受制于航拍器技術以及具體的拍攝理念,其所拍攝的素材比較單一,以高空俯視地面為主要形式。《航拍中國》的拍攝團隊憑借其在設備、技術以及理念上的優勢,在拍攝手法上打破了這種單一的形式,在觀影體驗、素材配合、光影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少開拓。
航拍的高空俯視向來被稱為上帝視點,《航拍中國》則充分利用這種上帝視點來創造一種發現與瀏覽效果的主觀鏡頭的即視感,遠景接近、高空環繞與大反差的運動鏡頭在其鏡語中比較多見,這是央視編導有意而為的。這是因為此類鏡頭最容易與觀眾的視點相融合,從而創造將主觀鏡頭與上帝視點相結合的獨特的觀影體驗。此外多種素材的配合使用在《航拍中國》中也比較多見。這里的多種素材既包含不同角度、不同機位、不同運動方式對同一主體的拍攝,也包括直升機與無人機拍攝素材的組合使用。由此對同一表現對象,既可以達到不同的視角關照,也可以建立從微觀細節(無人機)到宏觀全貌(直升機)的更為多元的認知。《航拍中國》也擅長利用光影、色彩、反差等獨特的拍攝手法為我們創造視覺奇觀,其畫面在整體上有意追求一種高動態范圍的效果,光線細節得到突出,俗稱“圣光”的丁達爾現象也被多次攝入鏡頭中。而在色彩上,偏重于拍攝有大塊面的厚重色彩感的對象。而同一對象在不同季節的景象對比也是其常見的拍攝手法,如其有意拍攝不同季節的涇河與渭河匯流的“涇渭分明”效果,以及不同季節的鄱陽湖等。
2.旅程體驗式的結構模式
無論拍攝手法如何革新,其拍攝對象依然是風景,這就為紀錄片結構的組織帶來了困境。每一集50分鐘的純風景,幾十種景觀,如何統一在一個結構的核里,如何有效地吸引觀眾是重點,更是挑戰。《航拍中國》的實踐有效地將結構與吸引觀眾相結合,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類似于“旅程體驗”的結構模式。《航拍中國》的結構在每一集都會依據地理位置以及主題接近的原則將相同的拍攝對象并置成為一個板塊,然后在每一板塊之前用三維地圖示意引導,明確其地理位置,讓觀眾有一個整體的空間概念。其效果正像《航拍中國》的總導演余樂所說的:“我們把它定義成一個空中旅程,就像一個飛行員,帶著觀眾一起飛。從線路設計、動畫和音樂設計都給觀眾一種高端旅行的感受,讓觀眾在旅程中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
以《海南》一集為例,在這一集中三維導覽圖總共出現6次。第一次引導的拍攝對象集中在海南島的北部,主要關注海南島的成因、海口市以及燈塔等內容;第二次集中在島的東北部,主要關注海灘上的動植物;第三次集中關注東南部的博鰲、三亞等旅游景點;第四次則轉向中部山區的不一樣景觀;第五次主要關注西部沿海的鹽場,以及高鐵、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等高科技因素;第六次則將視野轉向茫茫南海中的景點。靠這樣的方法,有效地將《海南》這一集的內容串聯了起來。
3.認知與抒情相結合的敘事
我們說《航拍中國》采用旅程體驗式的結構模式,并不意味著其主要的敘事任務是認知,也不意味它只是一部旅游導覽的科教片。《航拍中國》的敘事還具有獨特的情感抒發,其出發點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禮贊。依賴于畫面、解說詞與音樂音響的有機配合,認知與抒情得以在《航拍中國》的敘事中并行不悖。
《航拍中國》的抒情意味在片頭的引入與片尾的升華中體現得最為直接。以《上海》一集的片尾為例,配合唯美的畫面與優美的音樂,解說開始引導抒情:“上海,因河而興,通江貫海,一百多年的時光,一個聚散離合的碼頭,變為吞吐萬匯的港口。最大膽的夢想,展望未來,最務實的行動,擁抱現在。這就是上海。”毫無疑問,其所主導的是詩意情感,是對上海的禮贊。而在《航拍中國》片段化敘事的每一個板塊,基本上也達成了認識與抒情的有機結合。《海南》一集,在介紹完博鰲的基本情況后,解說詞說道:“博鰲一夜成名的傳奇至今為人樂道。從漁村一步跨入現代城市,海南的許多地方都經歷了急速的升級換代。”介紹完三亞基本情況后也有類似的解說詞:“俯瞰三亞,這座城市正演繹著自己的快與慢。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變化無處不在。人們需要加快腳步,才能抓住涌動的財富契機。同一片土地上,另一群人卻慢得出奇。他們不遠萬里來到這里享受假期,只為了尋得片刻寧靜。這就是屬于三亞的雙城記。”
三、《航拍中國》的啟示
《航拍中國》上映后,收視率創開年新高,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3,追平甚至超越了《家園》《鳥瞰中國》《航拍美國》等國際上的知名同類作品,其成功也給我們帶來了眾多啟示。
紀錄片講故事要根植地面。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勢,如果問我們從《舌尖上的中國》收獲最大的是什么?那就是敘事上的根植地面。在2016年到2017年間還有《我在故宮修文物》《自然的力量》《人間世》《生門》《我的詩篇》等紀錄片引爆網絡,這些作品都繼承了《舌尖上的中國》體現出貼地行走的人情味,它們的敘事姿態很低,根植地面,也就更容易打動人、感染人。《航拍中國》的選材與敘事比較宏大,其形態應該更具傳統話說體紀錄片高高在上的姿態。但是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航拍中國》聚焦于題材自身,其敘事姿態很低,完全沒有傳統的政治說教氣,因而其也更能與觀眾達成互動,當然其宣傳效果也更勝一籌,更能完成弘揚主旋律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如其《陜西》一集,在講到寶塔山時,首先介紹這是一座明代的九層寶塔,其革命意義也只是一帶而過,不嬌柔不做作,效果甚好。
紀錄片創作應與國際接軌。紀錄片是一種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片種,多數的經典作品都是由國外的媒體制作的。中國的紀錄片創作要想提高自己的水平,要想走出去,必須積極學習國外紀錄片的優秀制作經驗,在紀錄片選題、方法、技術等層面全面向國際接軌,以促使當下我國紀錄片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航拍中國》作為國內第一部全部采用航拍形式的紀錄片,其在航拍紀錄片與自然歷史紀錄片兩種紀錄片類型上都有著重大的突破。其成就與突破體現了當下國內紀錄片創作理念、技術與國際全面接軌的趨勢。其投資大,制作精良,團隊專業的特征也勢必成為未來國字號紀錄片制作的主流形態。《航拍中國》的成功讓我們看到,大投資、立意高、反映時代與紀錄片潮流的作品,必定會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獲得成功。
紀錄片要緊貼時代需求,講中國故事。紀錄片具有關注現實的優良傳統,我們的紀錄片創作應該面對當下,為時代立言,積極主動地反映當下中國的變化,為世界講述一個個鮮活的中國故事。《航拍中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其對當下中國的關注,對當下中華大地景觀的呈現,對中國國情的展現,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其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是紀錄片的內在要求,也是對紀錄片從業者的本質要求。紀錄片工作者 “只有將自己的專業訴求與國家、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夠釋放出更大的創造力,創作出社會和時代所需求的作品和產品”。《航拍中國》講中國故事,服務于當下中國的時代要求,其紀實影像的表達方法更是充滿了創意。其時代意義、其創作方法值得紀錄片研究界認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