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茂
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不順心、課改的焦慮、職稱的不順心等等,都容易帶來負面情緒,如果不好好調適,就有可能引起對職業能力的懷疑,職業信仰的動搖,甚至影響“擇一事,終一生”的精神堅守,被負面情緒的霧霾籠罩,工作快樂、職業幸福就無從談起。竊以為,做自己的情緒“調控師”,在教育教學生涯中尤為重要。
書中尋靜,稀釋情緒。世事喧囂,塵世紛擾,何以得靜,何以舒緩情緒,讓心靈得到慰藉,那就拋開煩雜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來個忙里偷閑,端坐書桌旁,念念書,和陶行知、葉圣陶、蘇霍姆林斯基、杜威對對話,跟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李希貴取取經,在他們的教育睿智中徜徉,與自己的情緒“互撕共撞”,有了書籍的浸潤,情緒慢慢被湮滅,可能逃遁于無形,名家大腕的智慧如陽光照進心房,內心深處就會豁達敞亮。同時,在念書的過程中厚德、豐識、激慧、勵志、正道、悅心。作為老師,念書貴專宜寬。視界寬了,凡心洗滌如鏡,怡情暢緒。日本教育家佐藤學認為:21世紀教師工作的本質不只是“教學”,更是“學習”,在書礦里淘金便是最重要的學習路徑之一。
人中尋方,宣泄情緒。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師一生總是和人打交道,研究人、成長人、幸福人是必盡“洪荒之力”的。但在育人的過程中,升學指標的壓力,班里孩子的差異,家長的不配合,這些大都是普通學校老師經常會遇到的,或者說在教育生涯里處理過的事,當你在同事面前把一腦子情緒宣泄出來,與同事們一起“會診”,找到真正的“病灶”,他們可能會給你一些“金點子”“偏方子”對癥施治,在輕松的談笑間卸下包袱,照亮認識的盲區,諸如“值得嗎?”“為什么?”“合理嗎?”“該怎么樣?”,這些情緒性的問題都會冰釋,友情的光芒會解開情緒的枷鎖。教師要善于做“人中人”,不妨多點“忘年交”,和小朋友玩玩游戲,和家長嘮嘮家常,往往會換個角度“消磨”掉情緒的陰影。
寫中尋味,修正情緒。說實在話,教師寫的時間很多,備課、批改、計劃、總結等等形式化的東西常常伴隨著。但我想說的是,教師要勤于和善于利用手中的筆,時時記錄教育過程中的收獲或缺失,記錄與家長、學生、同行交往中的故事,聆聽到的孩子們生命成長過程中拔節的美妙聲音,傾聽到的同行“護犢子”的一往情深,以及新知識新觀念學習過程中的點滴感悟,挖掘教育故事背后蘊藏的寶藏;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在筆的恣意行走間,浮躁、煩惱、沮喪、奢欲、成見、思維定式都會置之度外,統統掃除。記錄往往具有“本真性”,猶如醫生的“病歷”,我們在回味中思考,在思考中升華,在升華中撿拾的是那些“耿耿于懷”之事的合理內核,那些“罄竹難書”之人的可愛之處。在靜靜的記錄過程中,既有對“實相”的認知,更有對“差別相”的認知,在寫中可以認識自我,審視自身與他人的差異,甄別方法,智有通達,慧根自覺。
當然,閑暇時光,在垂釣中安靜,在跑步中放松,在品茗中舒暢,在音樂中蕩漾,在游學中收獲,無疑也是情緒調控的好方法。
教師絕非神佛,亦非圣賢,不斷探索情緒轉移的方式以及情緒自控的方法,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用平和、清淡、包容的心態,在靜心中回到自己的最內在,跟大我、更高層的我聯結,才能夠不忘初心,在教育之路上植入幸福的基因。
(作者單位:四川閬中市朱鎮鄉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