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尤其是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穿插童話故事,可以激發孩子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們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數學課堂中,穿插童話故事的教學方法是屢試不爽。本文筆者從自己長期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經驗出發,就觀察數學插圖想象數學情境、教學游戲互動體驗數學過程、自由表達創編故事性的數學題目三方面入手,介紹一下自己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穿插童話故事進行教學的經驗和心得。
一、觀察插圖,想象情境
在小學數學課本中,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或者加強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通常會在課本中插入許多彩色圖片,而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圖片來激發小學生們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數學書課本中的插圖,進行數學情境想象,以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達到新教改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
比如,我在講解蘇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比一比》一節內容時,在課本第六頁右下角有一幅比比高低的彩色插圖,圖中是長頸鹿和小熊比高低。我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構建了童話故事情節。故事是:秋天來了,長頸鹿和小熊這對好朋友出去秋游。走著走著,這對好朋友來到一棵高高的蘋果樹下,長頸鹿因為個子高,很輕松地摘下蘋果吃,而小熊個子矮怎么也夠不著。然后他們繼續走呀走,走到了一個羊圈邊,里邊有好吃的草莓。但是羊圈里只有一個低低的門,小熊一鉆就鉆進去了,而長頸鹿怎么都進不去。通過童話故事小熊和長頸鹿動作的比較,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什么是高和矮。
這種針對數學教學過程中枯燥抽象的內容,通過利用課本插圖進行編制童話講解的方法,不僅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通俗易懂,將抽象問題具體化,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
二、游戲互動,體驗過程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尤其針對一年級的學生,組織各種數學游戲活動,進行游戲互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生成的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數學游戲活動的互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促進他們數學知識結構的快速形成。
比如,我在講解蘇教版一年級小學數學《加法》一節中的“連加”內容時,針對題目2+3+1=6給學生進行講解時,如果單純就這些數字連加進行講解,顯然內容比較抽象,讓人感覺枯糙乏味,學生很難聽進去,也就不容易理解“連加”的含義。我根據學生熟知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童話故事,編排了活動游戲,讓他們分演其中的各個角色參與表演,先走出兩個“小矮人”,又走出三個“小矮人”,再走出一個“小矮人”,那么現在一共有幾個“小矮人”呢?看著先后一共走出來的六個“小矮人”,學生很快就理解了“2+3+1=6”題目的意思,明白了“連加”的數學含義。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相應的童話故事游戲,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參與到童話游戲當中,在游戲中根據知識要求內容積極互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切身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而且讓他們很快理解并掌握所學數學知識的內涵,從而達到新課改要求的教學目標。
三、自由表達,創編題目
針對小學低年級的數學學習,如何有效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對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程度進行檢測,是每名小學數學教師致力研究的內容。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認為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讓他們進行自由表達,編排具有相關數學知識內容的童話故事題目,根據每個學生的編排情況,可以有效檢測到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比如,針對蘇教版一年級小學數學《加法》一節中的“連加”內容,我在給學生采用游戲互動的方式進行講解后,為來檢測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掌握程度,我讓學生根據數學知識自己編排數學題目。如題目“3+3+1=7”,有的學生編排了“灰太狼和喜羊羊”故事情節中,青青草原上羊的只數的題目;有的學生編排了“光頭強砍樹”故事情節中,光頭強砍樹的棵樹;還有的學生編排的是“小鯉魚歷險記”故事情節中,小鯉魚泡泡有多少個好朋友。編排的題目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但是從中可見他們都掌握了“連加”的數學知識內容,實現了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根據課本彩色插圖穿插童話故事,進行童話游戲互動,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所數學知識進行創編童話題目,把數學化問題更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樣才能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更加靈活,也才能使學生更加喜歡數學,從而學好數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吳橋中心小學)